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搭建探讨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民航将实现六大发展目标,包括:航空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综合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航空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民航建设呈现新局面,行业治理能力取得新成效。与六大发展目标相对应,“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还将着力构建民航安全、基础设施、航空服务、绿色发展、战略支撑和现代化民航治理这六大体系。同时,围绕行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确立实施容量挖潜提升、航空运输便捷、民航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强业和产业协同示范这六大重点工程。
人是推动民航安全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民航的迅速发展给航空安全员资源如何更充分、合理、最大化的利用带来新的思考。本文通过对中国民航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结合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规章建设、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资质制度建立、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架构建设以及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等对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搭建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国民航人才强业,有利于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资质管理,更有利于中国民航法制化建设。
一、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现状
(一)相关法规对航空安全员管理作出了明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从事公共航空旅客运输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配备满足安保要求的航空安全员队伍。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反恐的要求,《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CCAR-332-R1,以下简称“《安全保卫规则》”)第六条规定:“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和管理航空安全员队伍。”《安全保卫规则》还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如第四条规定:“机组人员,是指飞行期间在航空器上执行任务的航空人员,包括机长和其他空勤人员”。航空安全员是机组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在派遣航空安全员执行航班飞行任务过程中会重点关注执勤期和休息期的裕度,通过合理的编排航班计划降低人员的疲劳度。关于航空安全员值勤期、休息期和飞行时间要求,《安全保卫规则》第六章分别通过“第二十九条航空安全员的值勤期和休息期要求”“第三十条保证航空安全员的总飞行时间符合局方规章要求”以及“第三十一条公共航空运输企业不得派遣航空安全员在超出本章规定的航空安全员值勤期限制、飞行时间限制和不符合休息要求的情况下执勤,航空安全员也不得接受超出这些限制和要求的执勤指派。”进行了明确。
民航业主管单位综合考虑各单位征求意见的反馈和实际工作需要,直接明确航空安全员值勤期、休息期和飞行时间的定义,并链接《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的相关规定,要求与客舱乘务员保持一致。同时,根据空中安保形势的严峻性以及航空安全员勤务派遣的特殊性,《安全保卫规则》规定航空安全员在符合飞行值勤期限制规定时,按航空安全员最低数量配备标准执行派遣规定的要求。同时,还对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违反相关规则后的处罚措施进行了明确。从国家法律和局方规章可以看出,对于公共航空运输企业派遣航空安全员执勤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航空安全员资源配备不均衡。民航安保的高质量发展特别要求行业增强预判安全运行态势的能力,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牢牢把握安全主动权;增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人、机、环、管等要素的协调匹配。尤其在“三基”建设工作中,要求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保障资源向基层倾斜、人员配备向基层倾斜,强基固本,提升安全关键岗位人员的资质能力。航空安全员派遣的合规性不仅需要从系统上进行监控,更要把控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的资质。科学有效的系统需要懂规章、用规章以及灵活运用规章的人员操作,但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民航规章中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的资质要求以及专业培养要求暂时空白,这也导致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在配备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时存在“能配则配,能省则省”的局面。国航、南航、东航、海航等大型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会建立专业的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机构,但对于中小型航空公司则选择行政人员或者在飞的航空安全员兼职负责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配备的不均衡,专业性和技能性的差距不仅会直接导致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在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上衍生出风险,而且对于航空安全员资源的引进、利用、调配以及公司运行保障带来了不同的压力,同时对于如何最大化利用航空安全员资源为公司创造收益带来了挑战。
二是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的资质要求和培训管理缺少规章支持。基于岗位专业性和特殊性,国家分别建立了民航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要求和资质要求,如《空中交通管制岗位培训大纲》《航空承运人飞行签派员资质管理标准》《民用航空电信人员岗位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等。但目前针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的资质管理和培训要求暂无相关规章支持,同时查阅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历年培训计划,针对民航从业人员的培训涵盖有机场运行指挥人员应急管理培训、危险品岗位资质培训、民航运行单位值班领导上岗资格培训以及航空安保质量控制人员任职培训班(初始培训/复训)等不同岗位资质培训,但未针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组织过资质培训或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民航的相关规章中未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有具体要求。
三是部分企业的重视度不够、执行力不强。正如上文所讲,国内大型航空企业会成立专门的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和派遣机构进行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但小型的航空企业则选派航空安全员兼职行政人员负责或者由负责客舱乘务员资源管理的单位进行负责。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的专业性、保密性以及重要性并未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所以在《安全保卫规则》下发后,个别航空企业违反民航规章的情况仍有发生。未按规定派遣航空安全员和未按规定控制航空安全员值勤期和休息期等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还涉及系统、制度、组织、规章意识、作风纪律、安全文化等多个层面。基于此,要从系统上查找问题,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从管理上狠抓落实。
研究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因此,搭建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航空安全员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更是有利于保障民航运输企业生产安全和平稳运行。
二、搭建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探讨
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资质培训和等级管理、系统研发和使用管理、资源模型、调度管理、保密协议等框架。
(一)管理机构设置
根据《民航飞行中安保勤务派遣专项整治方案》相关要求,各运输航空公司要科学合理设置独立的飞行中安保管理和勤务派遣机构,要建立健全勤务派遣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勤务派遣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1.航空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建立在民航局关于民用航空运输企业运行规范的基础之上,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管理需求。《民航飞行中安保勤务派遣专项整治方案》的工作要求,是企业设置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机构的依据和基础。
2.企业在设置机构规模时要以生产经营为客观依据,按照公司运力规模与年度经营目标进行控制,打造精细化的组织机构,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
3.管理机构的设置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生产经营,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更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发展。
4.管理机构的设置要建立机构模型和机构职责,采取“机构设置评估报告”的方式进行说明,报告内容包括核心业务说明、明确岗位设置的必要性以及机构职责等,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有依据进行研究和搭建公司管理架构。
(二)岗位设置
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岗位主要包括航空安全员资源分析、航空安全员计划编排以及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三个岗位。这三个岗位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约束。
1.航空安全员资源分析岗。该岗位为公司测算航空安全员年度引进需求,为公司每月度每个属地人员需求进行测算,便于释放航空安全员的休假和训练,有助于航空安全员计划岗根据释放的航空安全员资源进行计划编排,实现航空安全员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航空安全员计划编排岗。该岗位主要负责根据航空安全员的资源可使用情况进行航班计划的编排,一是使用最少的人编排最多的航班,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二是通过优化计划编排控制公司的派驻外站的成本和机组保障航班的成本;三是严格控制航空安全员的值勤期和休息期,通过合理优化地编排航空安全员的航班计划降低航空安全员的疲劳度;四是根据局方通知要求和公司安保威胁和评估结果,安排不同等级不同数量的航空安全员保障航班,提高空防安全裕度,杜绝劫机和炸机事件的发生。
3.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岗。该岗位负责日常航空安全员执行航班的监控和优化,参与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事件处置,实时监控航空安全员执勤期和休息期,确保航空安全员值勤期和休息期符合要求,防止因航空安全员值勤期和休息期不足而导致的影响公司航班正点率的情况发生,正确处理安全与正常的关系。同时,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岗要做好航空安全员调换班申请的服务,不仅要保障公司运行生产,而且要彰显人性关爱,便于航空安全员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时可通过换班处理个人事务。
(三)资质培训和等级管理
1.资质培训。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应当经民航局授权的航空安全保卫培训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将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培训纳入本单位的《航空安全保卫培训方案》,并在本单位的航空安全保卫方案中列明;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实行岗前培训教育制度。初次从事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岗前教育培训并考试合格。
2.等级管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建立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的技术等级制度,对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实行技术等级管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建立的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技术等级要与岗位的薪酬福利等挂钩,促进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稳定发展。
(四)系统研发和使用管理
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要结合企业运行特点,研发并使用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要具备科学性、智能化、便利性等特点。系统研发使用一是要具备监控航空安全员值勤期和休息期、监控航空安全员周、月、年飞行时间、监控航空安全员勤务派遣等功能;二是要具备统计分析航空安全员出勤天数、驻外天数、航空安全员实力以及统计分析各基地飞行时间的功能,便于对航空安全员资源进行分析;三是要将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与情报信息收集研判系统和风险评估结果应用推送系统相融合,促进航空安全员勤务派遣科技化。
(五)航空安全员资源模型
1.明确航空安全员配备标准的主要指标
一是飞机架数、日利用率。由于各航空公司的飞机架数和飞机日利用率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安全员配备标准时,需要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运行差异作为动态因素加以考虑,充分尊重行业运行规律,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
二是航空安全员年飞行小时数。航空安全员飞行小时数的多少是决定配备标准的核心指标。《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CCAR-332-R1)规定了安全员总飞行时间限制,《航空安全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69-R1)规定了航空安全员岗位资质训练的时间要求。因此,应当在同时符合这两部规章的区间内设定取值范围。
三是航空安全员派遣系数。航空安全员派遣系数是影响航空安全员队伍配备的调节要素,与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航空安全员队伍规模成正比。系数越高,配备的航空安全员人数越多。受国内外空防安全形势发展、情报信息时效性、航线结构以及机型运力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派遣系数往往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
2.确定航空安全员配备标准模型公式
在充分考虑上述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人员比例法得出了配备标准模型公式:
各机型生产需求人数=各机型飞机日利用率×365×各机型飞机数量×飞行中安保人员勤务派遣系数÷安全员平均年飞行时间
例如:以2017年国内某航空企业为例进行测算,该企业航空安全员为306人,勤务派遣系数为1.42,有空客系列飞机36架,安全员平均年飞行时间为850小时,通过测算该企业人员配备较为充裕(见表)。
2017年国内某航空企业航空安全员配备表
(六)调度管理
由于航空安全员日常执勤中可能会遇到航班延误导致值勤期和休息期不足的问题,存在人员疲劳风险和违反局方规章要求的风险,因此,建立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全天候监控航空安全员执行的航班任务;另一方面,对航空安全员执行的航班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航空安全员派驻成本和机组成本。
基于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岗位存在实时性、敏感性、全天候监控的特点,故该岗位采取“上一休二”业务班制较好,有利于保障航班任务,同时有利于缓解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人员的疲劳强度,降低因为人员疲劳导致无法有效监控航空安全员航班的风险。同时,航空安全员调度保障岗位要结合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为航空安全员提供换班申请保障服务,换班保障服务彰显人文关爱,但提供换班保障服务不得违反局方规章要求。
(七)保密要求
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涉及航空安全员勤务派遣等保密信息,所以从人员管理、系统研发以及商家管理等方面明确保密要求。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有关法律,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严格按照法律和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权限进行处理;要定期开展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使用和管理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使用、管理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应与存储设备和介质生产商、系统研发销售商以及维修单位签订保密协议或保密承诺书;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人及管理部门应对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妥善保管,不得违规操作、擅自转借或对原始记录进行删减、拷贝、修改。
综上,推动建立完善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体系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不仅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建立完善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法规的依据,而且促进了航空安全员资源管理等航空安保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确保了航空安全员引进、培养、训练、休假与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加强航空安全员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最主要有利于维护民航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张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