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我国古代是如何防控传染病的?

    田剑清 编 辑:王犇 2020-02-14 18:47:00

      这个新春,与往不同。感谢所有坚持在岗位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 感谢所有援鄂的医护人员,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只要我们坚挺,一定可以安然战胜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的攻袭。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目前主要采取“封城”等断然隔离措施霹雳手段,采取了收治隔离患者、严格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戴N95口罩、勤洗手、含氯消毒剂消毒等具体防控措施,以及研发特效药物和疫苗等终极手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迅速播散的势头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其实,这些做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而是人们数千年来同疾病进行战斗的科学结晶,无数次的防疫战争验证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让我们重温一下古籍,看看我国古代是如何防控传染病的吧。 

      疫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民皆疾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就是许多人同一时期都出现症状和体征相类似的疾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传染性疾病”。可见,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传染病有了认识。 

        

      甲骨文中的“疫”字 

      古人预防传染病主要有以下措施,通过以下手段来防控传染病: 

      一、卫生预防 

      1、做好环境卫生 

      ·温革在《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就是告诉大家,田前屋后不要有臭水沟,房间要干浄整洁。 

      ·王士雄说:“疫病时行,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浄。意思就是强调要开窗通风透气。 

        

      2、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礼记》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洗脸5,洗手不嫌次数繁多。 

        

      ·孙思邈要求常习不唾地”,提倡人们不随地吐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初病人衣,蒸过,则一家不染。”提倡用消毒的方法来预防传染病。 

      ·刘奎也如是说,并进一步强调了防止交叉感染的做法: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说:"人卧室宇,当令洁净..即ー身亦尔,当常令沐浴洁净。提到个人要经常洗澡。 

      3、注意饮食卫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说:“六畜自死,皆疫死,不可食之。强调了食材要新鲜、干净,避免进食病死的动物尸体。 

      ·孙思邈《干金要方》中说:“夫霍乱之为病,皆因饮食。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住煮。提出了粪口传播类疾病的预防方法,强调要吃熟食。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硷,用须煎滚,停一时,硷澄乃用之"。强调了用水要卫生,勿饮生水,应当将水烧开之后再饮用。 

      二、药物预防 

      1、佩戴芳香驱晦药物香囊 

      将中药做成香包、香囊等悬挂于门户、床帐或者佩戴在身上,用以预防传染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太乙流金方。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鬼箭各一两半。羚羊角二两,捣为散,三角绛囊,贮一两带心前并门户上。中庭烧温,病患亦烧熏之,即差。 

         

      2、药物烧熏消毒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通过燃烧苍术,达到给空气消毒,预防瘟疫。 

      ·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中也载有:“"天时潮蒸,室中宜焚大黄、茵陈之类,亦可以解秽气,或以艾搓为绳点之亦佳清刘奎阐明了通过焚烧清洁空气的原因,"人在气交之中,如鱼在水。一亳渣滓混杂不得,设川泽泼灰、池塘入油,鱼鮮有得生者,人受疫气何以异此? 

      3、鼻腔涂抹药物和鼻腔卫生 

      ·万表《万世济世良方》日:"凡入疫疠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则不相传染。 

      《普济应验良方》记载:香油调雄黄苍术抹鼻,既出取嚏…… 

      古人防传染病,还是很有一套的:现代研究证实,雄黄、苍术有很强的消毒灭菌作用。香油形成油性膜阻隔病毒对鼻腔黏膜表面的直接渗透,扩大鼻毛的吸附作用—-相当于给人体呼吸系统直接在鼻孔内安装了防毒面具!喷嚏清洁鼻腔,去除病原微生物! 

       

      4、药物塞鼻法 

      ·孙思邈《干金要方》记载赤散:“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英(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一两)、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す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赤散可以可以做成香曩随身佩戴也可以做成药丸,睡觉时塞在鼻中。5、身上涂防疫粉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姚大夫,辟温病粉身方。川芎藁本,三物等分。下筛,纳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 

      6、药物沐浴 

      清刘奎《松峰说疫避瘟方》记载:“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7、内服预防药物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老君神明白散如下:“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正旦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说的是此药,即可内服,也可佩戴。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时气温病,初得头痛,状热脉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顿服。不过再作便意。 

       8、药物投井  

      《普济应验良方》记载,将黑豆投入井中,供饮水人预防瘟疫。这是大规模投放药物对群体进行预防、治疗的方法。 

        

      三、隔离预防 

      1、隔离 

      汉朝《汉书平帝纪第十二》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相当于建立现在的隔离传染病医院,为患者提供专门的治疗场所和医药。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传染病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也会同健康人群隔离开来,以防传染。 

       

      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传染病防治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晋朝《晋书》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规定了隔离的人员和时限。 

      ·肖大享《夷俗记》载在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的习惯。 

      ·陈耕道在《疫莎草》中也指出家有疫瘤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瘤而预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瘤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认为在疫病流行时,隔离的方法要比服药更为有效。 

      2、疫情报告,注重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 

      宋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 

      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护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护要参加治疗。 

      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建立了国境卫生检疫制度,防治疾病越境传播。 

      四、增强体质,调节情志 

      ·刘奎在《松峰说疫卷一述古》中说家中传染者,得家有病人,旦夕忧患,饮食少进则气馁,感其病气,从口鼻而入。因此,当时的医家面对疫病流行,提倡调节情志,不惊恐,不松解。 

      ·熊立品提出疠气伤人避之法为:“"时气大发,瘟疫盛行,循相传染之际,内则养定精神外则加谨防范。提醒大家,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首先需要内心安定、精神愉悦,其次加强体质,注重外部的各种防范手段。 

      五、未病先防,接种疫苗  

      战国至秦汉年间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即在未发病之前治疗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疗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而其中最高效的手段是接种疫苗。 

      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有疗猘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即用狂犬的脑敷涂在人体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上,便能预防狂犬病。这是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的记录。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  

      人痘接种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  

      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活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 

      六、严格患者治疗,注重尸体等传染源的处理 

      1、内外兼治,多种治法相结合,强调辩证施治 

      《难经》中记载,要根据病情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用“汗、泄”等方法,让邪有所出,来治疗瘟疫。 

      《黄帝内经》中记载,用“疾泻无怠,以通荣卫”的针灸方法来治疗传染病。 

      唐代医家孙思邈,以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在辛温解表方中酌情配伍辛凉、清里、攻里、温里滋阴、益气、养血之品,使热病初期的治法,更丰富多彩,切合病情。对于时行温疫”,他首重辟温″,用屠苏酒、雄黄散等药以预防,治疗则针对证候表现,按四时五脏阴阳毒,确定病名,阐发病机,分别施治,总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 

      清代中叶,温病学家叶天士,以仲景之学为本,河间之法为用,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结合临证实践,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温邪在表,采用辛凉散风,甘淡驱湿之法。 

      吴鞠通法承叶氏,融贯诸家,创立温病三焦辨证,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创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等清表三法,使温病初起的治法更合理,更有效。 

      与叶吴同时代的杨栗山,论治温疫,则承袭吴又可之法。他认为温疫初起,有表证而无表邪其治疗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剤,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矣”,极力倡导用升降散化裁,以升清降浊,解表清里,使热病初起的治法,别具一格。 

      乾隆年间,疫疹流行,危害甚众,医莫能治。余霖探究运气之变,诸家之说,认为疫疹乃感受疠气,淫热侵及肺胃,布散十二经所致。"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创用清瘟败毒饮,以清胃泻火,涼血滋阴,获效甚捷,使热病之治,又多一法门。 

      如今,仝小林院士等拟定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中药方剂中,依稀可以看到前人治疗瘟疫的影子。 

      2、用火化等方法来处理传染病病逝患者的尸体 

      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如西部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某些地区就有火化处理传染病患者病逝的尸体。《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火葬,并且很流行了。 

      七、政府领导防控传染病 

      古代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都曾发出诏书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恒帝等都下过有关防控瘟疫的诏书。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 

      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宋朝期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康熙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这是一个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广防疫方法的例证。  

      八、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  

      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是预防瘟疫的重要环节。历朝各代都十分重视。 

      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唐朝的太医院,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协和医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学科,另外还有地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医生和防疫人员。当时还把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放置于病坊、村坊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南宋时期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官立医科学校,培养各科医生。  

         各朝代都对以前的医学药学书籍进行过整理和研究。秦朝焚书坑儒时,医药书籍例外,保存了下来。元代政府机构中有专人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同时还以书坊、书院、私宅刻书等多种出版形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修典,而医药书籍毫无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医药书籍都经过数代的再版和注释才能流传至今为今人所用。 (田剑清 武汉天河机场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