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民用航空大学新形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引领我国科教战线共同奋斗的战略方向。新冠疫情的叠加效应,致使来势凶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更加凸显了“四个面向”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战略指向需求。承载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民用航空系统,从民机工业到民机运营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递进迭代式技术创新,加速催生了民航业新形态、新模式和新格局的“亮点”层出不穷,同时,已经倒逼担当民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民用航空类高校,必须做出战略性抉择:面向未来的民用航空大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新形态?
直面智慧民航,催生新学科
2019年5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出席第十届中国民航发展论坛,就“以智慧塑造民航业的全新未来”主题发表演讲,描绘出“未来的智慧民航将以数据流为载体,形成一个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的民航生态圈,“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将是未来智慧民航的基本形态。””未来民航业迫切需要掌握智慧民航的技术专才,迫切需要基于数字化平台贯通民机工业与民机运营的国际化复合型民机通才,迫切需要基于智慧民航平台贯通民机运营全流程的保障全才,这就要求民用航空大学必须拓展新学科,优化已有专业,创建急需新专业。
立足自主创新,把握新方位
2002年,美国埃隆·马斯克创建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美国NASA大量的公开实验数据,使用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实施建模仿真,研究分析强力弹簧的弹射,最终在没有做一次物理实验的情况下,实现了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弹射螺栓分离,完成了美国和俄罗斯多年投巨资长达数年没有完成的项目,成为基于模型的三维数字化虚拟实验的实体等效验证成功的历史性标志。数智新时代的自主创新,已经彻底颠覆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的历史延展传承规律,这为贯通民机工业与民机运营全产链知识技术融合共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未来民机的研发设计必将成为民用航空大学的新领域。
推进深度融合,拓展新思路
1997年,欧林基金会出资建立欧林工学院,坐落于美国马萨诸赛州波士顿西郊的尼德姆镇,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办学不到20年,就已经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最高领导者,并且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争夺优质生源的强劲对手。其成功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主动立志成长愿景、主动实践做现实存在的真实项目、主动激发认知自我的知识与技能缺失、主动依照“欧林三角”工程创新培养蓝图补全所有缺失的跨学科课程等,最终以成功完成项目为结业标志;这种深度融合社会产业实际基层的项目依托型、主动式培养模式,彻底摆脱了被动式培养的弊端,真正实现了自主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革命,为未来的民用航空大学深度融合民用航空全产业链的实践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加强综合改革,重构新机制
2020年11月19日,民航局召开中国民航大学领导干部宣布大会,民航局党组书记冯正霖局长指出:以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国际一流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成功发展模式;要找准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提前布局谋划;要面向国际民航科技前沿、面向民航重大战略发展需要、面向民航卡脖子短板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面向未来的民用航空大学,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创建新发展格局,重新审视民用航空系统在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供给层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现有大体制下重构高层次人才引进安置配套发展“全套装”、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提升软硬环境“全升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量化考核“全覆盖”等多项综合性改革新机制。(作者:李卫民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