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2023年中国机场旅客服务和消费报告——一起创造全新的机场运营模式

    祝伟龙、刘晨玮、羊思南、岳娉孜 编 辑:金杰妮 2023-01-19 12:09:00

    引言 

    时光飞驰,转眼就到了年末,疫情也已经整整三年。过去的每一年,我们都坚持在年终向国内机场提交一份观察报告,尝试着站在“全局视角”下,记录和分析行业在过去一年的变化与得失。 

      

    我们的落脚点是中国机场的旅客服务与消费领域,试图回答这个细分市场“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这两个问题。聚焦于“旅客服务和消费”,是因为一方面对旅客来说,机场的服务和消费本身就分不开;另一方面对机场来说,只有高的旅客满意度才能带来高的消费转化率。 

      

    要回答“中国机场”的问题,除了对镜自照之外,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一看、听一听国际同行们的做法。因此,我们始终以全球民航业的翘楚为样板,与国内机场参照对比,由此形成可能的参考建议。 

      

    一、2022年影响民航的重大事件 

    回顾2022,北京冬奥会作为全年的开端,紧接着俄乌冲突开始,欧美加息带来连锁效应般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改变,欧非亚极端炎热天气、猴痘爆发伴随着疫情反复使年中再添动荡,卡塔尔世界杯和G20峰会为全年画上句号。动态既是全球性也是地域性的,欧洲有能源危机与滞涨、亚洲仍与疫情抗争、哈萨克与斯里兰卡有经济危机带来的暴动,美国加息试图平息通胀,众多对于大众生活、航空出行,以及日常消费具有潜在影响的事件组成了世界全貌。我们按照安全、出行和消费三个对公众旅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层面对2022年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力图穿透纷繁复杂的乱象,清晰呈现重大事件与行业发展的关联性。  

    二、2022年全球民航业整体回顾 

    2022全球民航强势复苏,在全球范围内,机场旅客人数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68亿人次,同比增长47%,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75.6%大多数地区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70-80%。北美地区机场2022年实现旅客量15亿人次,相较于2021年上涨30.2%,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的90%左右。欧洲地区由于2022年三月各个国家相继取消旅行限制,欧洲国内旅行开始复苏,在第二季度机场旅客量上涨249.5%,上半年整体欧洲航空出行人数整体增长近2.5倍,机场整体旅客量同比增长近6.6亿人次。但亚太地区恢复程度缓慢,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ACI预计2022年亚太地区旅客输送量将达到18.4亿人次,相比去年上涨22%,仅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55%。亚太地区将是全球民航最后一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地区,并且亚太地区机场在2021年和2022年将损失410亿美元2022年全球主要国际机场整体运行情况较去年有明显好转,其中北美和欧洲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复苏势头强劲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与去年同比增长明显伦敦希思罗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以及洛杉矶国际机场等机场2022年营收均有数倍增幅,整体来看国外机场收入水平均较去年有所好转,但与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ACI预计全球民航业将2024年才能完全恢复2019年水平 

    反观国内民航,今年整体表现不及去年水平,所有机场2022年前三季度旅客吞吐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降幅在30%左右。2022年预计全年完成旅客量4.6亿人次,为2021年57.2%2019年的38.1%2022年国内机场总体收入持续走低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机场、广州白云机场2022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水平仅分别为2019年疫情前的53.2%37.4%,和56.7%2022年机场行业仍是明显亏损的年度,预计全行业亏损总额超过300亿元(2021年为246.2亿元)。 

    同时,处于恢复期的海外机场也面临着潜在的困难。从率先复苏的伦敦希思罗机场以及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案例来看,机场及航司在疫情期间削减成本,地勤人员的数量急剧下降,在恢复期由于客流回暖明显,机场出现了员工人手不足导致机场堵塞,安检和值机排队时间超过2小时等情况,这种困难使得机场不得不开始限制每日客流量来应对另一方面,国外诸多机场,例如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以及洛杉矶国际机场等,都在疫情期间的真空期通过采纳数字化手段对机场服务和设施进行完善,并通过对航站楼的翻新和改造对机场商业模式和理念进行升级。机场广泛运用移动化资源来提高数字化旅程,以及对于航站楼进行现代化装修等来优化顾客在旅行途中的体验。 

    对中国旅客的服务完善尤为突出,许多国际机场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以及机场微信小程序,为中国旅客提供出行便利和机场信息,甚至提供了线上生活周边服务和旅游指南,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经济变现和文化宣传,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游客在国际社会中潜在的的巨大流量。

    国内诸多机场在疫情期间也在不断对机场的服务和功能进行升级,并引入新业务和采纳数字化转型直播电商业务升级出行行李的相关服务引进商业新品牌,完善机场商业和拓展海外市场来为自己引流和增加商业收入大兴机场 “同城同质同价”的商业理念帮助建立消费者对机场的品牌信任,并且在机场191家店面提供“兴会员”机场会员服务,顾客可享受到机场的专属优惠、积分商城兑换优惠券、生日关爱等众多权益,并开启“兴先送”服务功能,实现了机场场内外卖配送服务。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机场商业品质化升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深圳机场大力引进直营品牌,积极与诚信品牌连锁商家 合作,直营品牌比例居全国机场首位。最后,我们发现国内机场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建立机场与旅客的触点平台,通过机场的微信小程序为旅客提供服务预约的平台,使得旅客在机场出行更加方便和自在。据埃尔坡调研,国内排名前一百的机场将近一半有自己的小程序不过,这些平台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活跃度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 

    三、旅客出行 

    2022年旅客出行,国际旅客和国内旅客的情况根据疫情发展进程不同而呈现相反的趋势和不同喜好。国际上,全球疫情的退去使得休闲度假旅游的出行比例上涨,商务休闲 (“Bleisure”)成为新风向全球 2022 年整体航空出行的信心明显上升,伴随着疫情的退去,旅游意愿也有所增加。高达70%的国际旅客表示2022年会进行休闲旅游,人们对航空出行的信心倍增,平均信心高至83%,在国内旅游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的同时,选择国际旅行的国际游客开始增长,欧洲成为最受欢迎目的地。较高收入人群更愿意在未来投入更多用于航空出行。随着居家办公和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大部分公司未来对商务旅行的预算进行裁减,纯商务出行比例大幅减少,延长休闲时间以同时远程办公的“商务休闲”成为受国际商旅人士喜爱的新兴模式。 

    从国内看,国内仍以商务出行和旅游出行为主导,今年受到疫情零星爆发的持续性影响,旅游出行人数与去年相对持平走弱,短途和城市周边游成为主流年轻人群成为航空出行的主力军从航空出行旅客的年龄结构来看,2022年年轻人(21-30岁)出行人数有所增加, 60岁以上的老年旅客群体降幅最大2022年国际旅游形势持续走低,2022年前三季度的中国公民出入境人数仅为2019年同期的16%,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为亚洲,港澳台占8成以上;而国内旅客境内旅游人次也预计与21年相比减少10%以上,主要以自驾形式出行的周边短途游为主,省内游比例占70%以上。同时,商旅方面,为响应国家共同富裕的号召,多家公司对差旅标准做出调整,经济舱将会在未来成为航空出行差旅人群的主要出行选项。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实施“乙类乙管”,出入境旅客不再受疫情防控强制隔离政策所限制,全面放开成定局,预计国内旅客对国内和出境游的需求激增,同时出行将注重返璞归真、探索未知和精打细算,旅游业将迎来疫情以来首次复苏高涨。 

    四、旅客消费 

      

    2022 年全球平均通胀水平达到了8%,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反观我国通胀水平远低于全球水平,大概在2.3%左右2022 年前三季度 ,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物价相对稳定,与全球经济通胀蔓延、面临衰退风险形成鲜明对比。 

      

    疫情不仅仅限制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还对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最新数据,2022 年中国居民消费比去年水平跌了 2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约 2 个百分点。在疫情之后,消费占比肯定有所回升,预计增长空间在 5 个百分点以内。其中,消费中最有活力的电商开始放缓增长步伐。即便是在疫情三年期间,居民消费严重依赖线上的情况下,电商的占比也稳固在 3 成左右。居民消费从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模仿型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的部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也是未来最具活力和增长空间的部分。 

    在疫情期间,中国居民的消费波动性显著大幅度增加波动最大的是最终消费支出。整个疫情期间,中国居民城乡平均消费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不断变动。在疫情之前,这个比值大约为67.5%,即每100块钱,老百姓平均花出去67.5元。在疫情期间,消费下降幅度要明显高于收入的下降幅度。而在疫情好转期间,消费的反弹幅度又要显著高于收入的反弹幅度。 

    2022年,国内外线下实体店购物形式开始回流,较 2021 年年底 12 月份我国消费者在线下实体店的购物频率增长 16%疫情使得旅客在购物时的便捷性和个性化方面产生新需求。在实体店购物的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和店铺是否忙碌或排队,网购的消费者更关注送货时间以及送货时间是否超过预期。从今年电商 618 和双 11 的消费数据同样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网购消费趋势有所转向,今年618全网交易总额为 6959 亿元人民币,综合电商销售总额达 5826 亿元,同比增长0.7%,整体表现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反观2022 年双11全网交易额为 5571亿元,仅占 2021 年的 42.28%(销售额 9651.2 亿元)。对比 2019 年双十一销售额(8700 亿元),同比减少 35.97%。 

    全球奢侈品领域预计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约 1.4 万亿欧元",同比 2021 年大涨 21%。不过,2022 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较 2021 年的强劲增长大幅收窄,市场规模预计与去年差不多 5300 亿元左右,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率从2021年的20%降至1%。在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观察中,重度消费人群消费逆势增长,95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增量约为50%左右。销售渠道仍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辐,代购比例进一步降低。 2030 年,Z 世代和“Alpha 世代”的消费增长速度将是其他世代的三倍左右,占据市场的三分之一,行业规模预计将上升到 5400 亿至 5800 亿欧元,比 2022 年的 3530 亿欧元增长 60%或更多。面对即将到来的旅客流量增长,许多机场都开始对自己的零售区域进行升级和扩容,将机场打造成一个奢侈品消费的目的地,如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巴黎戴高乐机场、巴黎奥利机场,以及韩国仁川机场诸多奢侈品品牌,如LV和Chanel关闭了城市市中心的免税店铺,逐渐将重心放置于机场内的商业店铺和免税店铺中,中国内地机场免税业务将是奢侈品品牌未来发展的重心。 

      

    五、机场经营商品牌 

    由于新冠疫情的突入袭来2020年全球免税店和旅游零售业的销售收入与2019相比近乎减半世界主要机场的免零售销售额大幅下降2021年,全球免税和旅游零售销售额有所恢复,455亿美元增长至553亿美元2022年,由于全球大面积疫情管控政策的松绑以及地区间旅行恢复,全球免税与旅游零售的销售额进一步增长,预计将达到689亿美元。 

      

    中国中免今年整体收入表现出现大幅下降,2022年中免上半年收入年同期下滑22.17%,前三季度总营收比去年同期下降20.47%。2022年中国中免总销售收入预计在531至545亿元左右,同比降幅约为19.4%。疫情三年间,中国中免在离岛店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7.6%、57%、69.5%、以及72.1%。海南取代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国际机场,成为免税商品的销售重镇,也是中免集团在疫情期间、机场客流急剧下降,实现营收新增长的重要原因。2022年由于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使得海南机场离岛人数3-5月单月同比分别下降56%、79%、66%,上半年累计下降37%,导致公司免税门店客流尤其是海南地区同比大幅下滑 

      

    国内机场有税板块也深受疫情影响,2022年机场航站楼内商业店铺空置率居高不下经营商退租情况恶化,投资者信心大打折扣。2022年,各个机场实施了多次招商工作,但空置店铺招商成功率极低,有的机场招商成功率竟然为0%。明显可以看出三年来国内机场空置率持续走高,并且机场很难有效开展招商工作。其中,广州白云机场2022年第一季度商业区有税店铺空置率高达近40%,有税商业店铺租金仅为7719万元。 

      

    在品牌方面,随着国潮不断发展,国产品牌受欢迎程度逐渐增加,相关政策也提出应推动国产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除此之外,消费者也在日益关注气候变化和零售商的ESG参与程度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属性与定制化能力成为消费者新向标。品牌符合消费者的预期,提供创新型产品及服务,提供线上线下无缝体验,以及出色的客户服务,2022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信任度的关键因素。数字化、全渠道正在深刻改变当今中国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国内的免税店完善线下实体店接待能力的同时也开始发力数字化领域培育游客消费黏性,例如中免上线了“中免会员” 微信小程序,以及新增了电商极速购体验店,提供全线上化购物体验。 

    六、中国机场旅客服务与消费面临的问题 

      

    机场的不变与旅客的变 

    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公众对各式各样的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已经极为熟练,且养成了全新的行为模式和习惯。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动动手指,发发指令来获得来自实体世界的反馈。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来顺应用户的需求,航空公司、酒店、高铁、景区等领域都在快速建立直接与用户连接的能力,积极上线各式各样的数字化服务产品。旅客行为习惯在不断变化,然而,绝大多数机场都还没有借助数字化手段面向用户构建属于自己的服务和运营能力。导致无论是旅客服务,还是商业运营都处在一筹莫展的“待机状态”中,几乎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疫情防控放松、客流反弹之上。在面向旅客时,国内机场还未真正建立起“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架构,还没有站在旅客出行全流程的大视角下来构建服务能力,依然以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为旅客提供“被动式”、“碎片化”和“流程化”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的机场还在用十几二十年前的组织模式来服务现在的旅客,依然把旅客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旅客严格遵循机场设置好的各项流程,机场只负责帮助旅客完成出行这件事。尽管国内机场的每个“服务单元”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是,这样一套服务模式带来的结果就是,每个部门即便绩效表现最优也不必然带来旅客体验的最佳。 

      

    战略视角与创新勇气 

    如今的全球机场行业,以法国巴黎机场集团(ADP)、西班牙机场管理集团(Aena)、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集团(Fraport)、新加坡樟宜机场集团(Changi)等大型机场实体,以及以法国万喜集团(Vanci)、德国建筑公司(Avi Alliance)、基础设施管理公司(GIP)、麦格理机场基金(Macquaire)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投资基金等为例,他们正在全球范围内以技术、资本和特许经营权等形式快速扩张,缔造了一个个强有力的“机场帝国”。我们发现,海外领先的机场开始共享丰富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吸纳最领先的经营理念,吸收全球资本,应用最前沿的技术,以及培养最专业的人才等等,真正代表了全球机场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对而言,绝大多数国内机场在过去的三年主要的精力主要投放在疫情防控上,在改善旅客体验、提升机场的整体运营能力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可以说,国内机场行业错失了一次“危机”。在国际上,众多机场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通过“围绕着旅客的出行全流程,透过全面、彻底的数字化应用和场景化营销,提供创新性的服务和独特的出行体验,为旅客创造一个顺畅的旅程”在营收上获得更多的回报。用新的形式提供更多创造性的服务和产品,机场能够获得增长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不过,截至目前,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像深圳机场、大兴机场这样的创新“领头羊”都未能在旅客服务和消费的数字化转型领域做出令行业眼前一亮的变革。 

      

    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 

    目前国内机场而言,高铁是机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与此同时,随着地面交通越来越发达、机场越建越多,少部分机场面临周边机场的竞争。这也就意味着国内机场的品牌必然会呈现金字塔状,只有极少数会成为全球性的品牌并参与到全球的竞争当中,还有很多是国内知名品牌,绝大多数只能是辐射所在城市和周边区县的区域品牌。对面向全球竞争的机场来说,中国机场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基础服务的超高标准,也就是“照料、关照旅客出行过程”的责任感和能力出众,比如旅客行程关注、行李问题等等,中国机场所能提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远超国际同类机场。在面对高铁等竞争对手时,机场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出众的候机环境和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不过,随着铁路服务的快速跃升,机场相对高铁的这方面优势正在迅速消弭,航空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高端地位正在动摇。 

    对于国际性机场枢纽来说,面对的客群必然是世界性的,国别和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除了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客群特征之外,还需要格外关注触达客群的渠道,巴黎、伊斯坦布尔、新加坡等机场想要触达中国旅客时,只有到中国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上推送和投放广告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看到国外真正的枢纽机场的确是这么做的,不过我们鲜少看到国内机场出海宣传的。以Twitter为例,除了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之外,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主要大型机场都没有开设账户。反观国外很多机场,都纷纷在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营销账号。 

    最后,面向旅客的营销需要区分“对内”和“对外”两种视角。在观察国内外主要机场的营销动态时,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国内外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国内机场偏向于把主要的对外宣传窗口用于展示企业内部的动态(如领导动向、管理活动等等),而国外机场则以宣传与旅客出行服务、消费等高度相关的内容为主,鲜少出现“内部活动外部化”的情况。以国内机场公众号运营为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微信公众号在国内机场中属于极为“旅客导向”的少数派代表。该号以发布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高价值一手信息为主,对广大出行旅客具有极大的价值,几乎篇篇阅读量都是10万以上,且小编与用户互动密切,真正实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 

     

    七、展望2023 

      

    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旅客出行正在恢复 

      

    疫情对于整个民航产业的影响是相对直接且不可避免的,在疫情盛行的时间段内,民航旅客输送量和航班量、机场的客流、机场作为经营主体的营收必定会受到消极影响。但纵观国内疫情发展趋势和民航恢复情况的数据来看,当疫情有所好转、政策有所松绑时,民航整体的恢复动能是相对充足的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对我国民航业旅客客流量带来了沉重打击,自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以来,国内客运航班量骤降85%20202月份全国旅客客流量仅有834万人,相比上一月国内民航凭空消失了将近84%的原有客流。但庆幸的是,自20203月以来国内五个一政策及相关疫情管控措施实现超乎预期的效果,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从新冠疫情的摧残中重新站起来的国家,国内民航航班量逐渐开始复苏,截止2020年暑运(8月),我国民航航班量和旅客输送量甚至超越了疫情前的同期水平,全国民航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复苏。然而好景不长,疫情的零星爆发对于全国航空运输业的打击是不可避免的,2021年过年期间由于“就地过年”政策的提出,春运期间航空出行的客流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牛年春节过后,在全国区域性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20213月至8月,国内民航的恢复情况与疫情前的情况基本持平,3至5月甚至均超过疫情前的同期水准,可见疫情的有效管控对于民航的复苏至关重要。2021年暑运期间,由于南京疫情及毒株新变种的发现,国内民航客流量再次遭受打击,仅有疫情前同期水平的一半左右。随后年底像西安封城区域性疫情的爆发再次导致国内客流量有所下滑,但随后由于春运的出行需求及疫情的好转,航班量有所回暖。 

      

    2022年国内民航旅客运输情况和国内疫情整体呈现出动荡曲折的关系。由于3月份上海疫情的爆发,国内民航旅客运输量和航班量降至冰点,4月初的航班量甚至比当时武汉封城时的情况还要糟糕。但3月到6月初了上海疫情稍微严重,并且全国其他区域虽然也有零星的疫情反复,全国航班量有不断回暖的趋势,但在暑运期间国内海南、广州、四川以及其他地区的疫情形势严峻形势持续恶化,9月以来国内民航旅客输送量及航班量持续走低,仅为疫情前三成左右。在12月,随着 “新十条”的颁布、通信行程码的下架,以及入境隔离政策取消,国内疫情管控措施实现全面松绑,中国民航迎来了全面复苏的契机。在防疫政策全面向宽的大环境下,出行不再受到限制,待旅客个人身体重新恢复健康,机场及民航必定会有强烈的客流反弹。从疫情被“官宣”成为过去式到民航客流实现全面回暖之间会存在一段缓冲期,我们预计这个缓冲期将持续2-3个月,也就是说在明年3月左右,民航整体的航班量和客流量会实现全面复苏。从这两年国内疫情的间歇性好转和民航的复苏情况来看,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甚至是超越疫情前的水平是必定的。 

      

    20201月新冠疫情的袭来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影响,在1月份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欧洲均出现了首例新冠疫情病例,但是基本是从2、3月份开始,全球各国才开始实施新冠疫情管控、隔离,以及旅行限制等相关政策,导致了民航旅客输送量和航班量的断崖式下跌。从2021年整体来看,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以及疫苗接种率的提升,疫情管控政策逐步放松,群众逐渐开始恢复日常出行,整体上2021年全球民航均出现了不小的复苏态势,佩戴口罩以及核酸检测成为了航空出行的必要条件。除我国外,全球各国的疫情防疫政策均在20222-3月期间得到根本性的调整,美国在3月宣布正式“躺平”取消了50多个州的疫情管控政策,法国也在2月宣布入境无需任何核酸检测要求。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各国相继宣布取消疫情管控政策和旅行限制之后,各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和航班量开始了全面复苏。总体上来讲全球相比国内早躺平、早放开半年时间左右,在取消疫情管控政策后全球机场和民航均呈现出较为强势的复苏态势。 

      

    旅客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或将恢复 

      

    面对疫情连续爆发及早前“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跌,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尽管国家意识到了内需市场的战略地位,但提振消费扩内需并不是几句口号,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判断民众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消费同样需要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层面以及供求双方等不同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1.消费能力将会增强(居民收入回升,生活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秉持着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我国的发展重心再次回到经济增长。在政府发展经济一揽子政策下,多方发力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民生就业,形共促高质量发的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而提振消费的先决条件就在于稳经济、保就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让消费者具备最基础的经济能力。与此同时,今年楼市房价调控政策频出,在“房住不炒”指导方针,我国房价持续下行;而我国通胀水平更是连创新低——2021年的通胀率仅达1.1%(为近10年内最低水平)而今年的真实通胀预计也将维持温和(2%3%)。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稳物价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下,居民收入将会稳定增长而其生活成本也将显著下降,从而释放出更大的消费空间 

      

    2.消费信心将会提升(民众未来预期乐观,政府引领高质量供给) 

      

    作为反映经济前景、收入预期、生活成本等的综合指标,消费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即消费信心。消费能力的增强必定拉动消费信心回升。从需求侧来看,随着防疫新政逐步落实,前期被疫情压制的消费需求预计将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而自由流动一定会带来旅游餐饮等新增需求。此外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激活消费的政策,一方面加大消费补贴等促消力度,另一方面扩大消费券使用范围。从供给侧来看,最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在顶层设计的高度上明确了“消费规模再上新台阶”战略目标,强调消费优化升级,并积极引导供给侧商品和服务向高质量转型,进而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防疫措施优化,经济全力重启,民众自然对未来有良好而稳定的预期,变得“能消费”和“敢消费;同时随着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民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也就“愿消费”和“想消费” 我们认为,明年春节后民众将克服对新冠感染的恐惧并重拾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大概率将实现同步恢复我们将陆续看到疫情前生机勃勃社会图景 

      

    明天的机场应该什么样?  

    从为旅客提供出行服务到款待客人 

      

    在新的模式下,机场不仅像过往一样始终把旅客置于全部工作的核心地位,还通过设计和创造新的场景和开发新的资源,为旅客带来独特的出行体验。未来的旅客出行将更加顺畅、便捷,尤其是前沿、先进的数字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出行保障和服务当中。概言之,以款待上门的客人一样对待每一位出发的旅客。通过机场独特的空间和场景设计、革命性的流程体验和所能提供一切创新内容让旅客在机场感到自在和舒适,为旅客创造精妙绝伦的出行印象。对机场来说,旅客不再仅仅是航站楼的使用者,而是整个机场生态系统都为之而生,应该被珍视和款待的客人。 

      

      

    从单一的飞行场所到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的真正枢纽 

      

    机场已不再只是一个旅客过来坐飞机、孤悬于城市之外的航空孤岛,而是一个能为旅客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综合性枢纽。受益于高铁、地铁、通用航空、自行驾车等多种多样与机场简单、顺畅连接的出行方式,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距离和偏好,在机场提供的多种出行方案中轻松自如地切换。在多式联运充分发展的模式下,飞机成为旅客整个出行旅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随着融合程度的加深,飞行将变得越来越顺畅、便捷。 

      

    可持续的设计和运行 

      

    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机场行业应该严肃审慎地对待新建和扩建基础设施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限制在现存的建设用地之外新增建设面积。这就要求彻底从“大兴土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精耕细作”的运作模式,通过低碳导向的设计和运营,使用更小的建筑面积、消耗更少的能源和资源来处理数量更多的旅客。同时,还需要保证旅客的出行体验越来越好。这就要求机场的管理更智能、更高效,且保证机场的建筑在未来拥有最佳的可转换性。 

      

    服务于城市和本地社区的福祉 

      

    机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机场城市”(airport city)的概念正在被机场与邻近社区紧密连接的目标所取代。这个区域的交通路线、日常交通方式和房地产政策等都为了更好地让机场融入全面的城市规划而进行优化和调整。机场在整个社区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工作岗位的角色,而是进一步扩展为房地产开发商,或者除了创造优越的连接性和移动性之外,还通过重塑低碳能源供应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对社区有益的基础设施。 

      

    建立便捷、独特的服务和消费平台成为关键 

      

    从整个社会的总体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数字生态环境成熟,各行各业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与机场同属出行领域的航空公司、高速铁路、酒店集团,还是业务属性部分相似的购物中心,都在疫情期间加速了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和投资。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航司大幅提升了辅营业务的收入,中国高铁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用户运营平台,酒店集团大大强化了与用户的黏性,购物中心在线上商业运营的收入高速增长。不仅仅是商业回报效果明显,用户的体验也因为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而得到彻底的变革。可以说,各类与社会大流动相关的市场主体都在疫情的催化下,快速构建起了自身的数字化能力,确保能够持续与目标用户进行深入地互动和对话,为改善用户的体验创造了优越的技术环境。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为迎接未来的客流大反弹、消费大复苏做足了准备。 

      

    作为拥有巨大线下场景优势的机场,在面向旅客时,如果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把原有的服务和决策流程进行优化转型,真正让旅客在数字世界与机场相遇,这种线上和线下交叉、叠加所能带来的爆发力,或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各类机场小程序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原因就是决策和服务流程没有与技术能力相匹配,导致所谓的“数字化转型”成为空转,原有的业务和服务流程该怎样运转还是怎么运转,丝毫没有受新增的“技术皮囊”的影响。 

      

    在未来,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 

    2022年全球范围发生的事件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再也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已经进入一个要持续应对不确定性的阶段。2022年俄乌冲突呈现出长期化发展的趋势,该事件同时标志着未来全球政治格局将向多极化、多元化发展。地缘政治因素所导致的冲突呈现上升势头,热点与潜在冲突点都在增加,中美对抗、俄乌冲突、美国在印太地区盟国体系的建立等因素正在重塑全球格局,国际社会中联盟组织将出现更迭,未来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秩序仍是未知数。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政策以邻为壑,加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复苏前路艰难。国际力量东升西降趋势将继续发展,但随着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建立何种国际秩序之争会更加激烈,不确定性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航空业也会在这个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受到剧烈影响,诸如空难、系统故障这样的偶发性事件也会时不时对航空业带来冲击。在2022年全球各大机场在疫情中恢复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像机场员工短缺导致的客流拥堵状况、疫情后旅客的出行习惯及出行时所寻求的安全与服务要求都在不断抬升等问题。可以预见,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作为受大环境影响极为强烈的行业,机场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将日益增长。 (作者 | 祝伟龙、刘晨玮、羊思南、岳娉孜 注:张馨月、刘婉莹、邓皓泽、徐欣菲、李泽闻、谢宜航等对研究报告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