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民航生物识别技术应用驶入快车道
近几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民航旅客高度重视社交距离和自身安全。如果机场和航空公司能够提供多种选择,旅客更倾向于在整个旅程中选择生物识别技术解决方案,享受非接触式和自助服务带来的出行便利。
虽然如今疫情的阴霾已逐渐散去,但民航业致力于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热情不减,无接触和无缝隙的机场体验仍是业界投资的重点。旅客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并从新技术应用中找到更多出行乐趣。
国际航空电讯协会(SITA)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旅客对机场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感到满意。有专家表示,民航业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生物识别技术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技术推广 大势所趋
生物识别技术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69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就开始推动使用自动指纹识别技术。1975年,第一台指纹扫描仪问世。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生物识别安全认证在公司和机构中很常见。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立法规定,在机场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出入境管理。从那时起,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设备,特别是手和指纹的扫描设备,逐渐在全世界的机场得到广泛使用。
新冠疫情暴发加速了非接触式生物识别认证技术的发展。出于为旅客提供更加卫生的环境和无缝出行体验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致力于增加生物识别技术方面的投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2021年的全球旅客调查显示,为了优化机场出行流程,73%的旅客愿意分享其生物识别数据,高于2019年的46%。
时至今日,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进步。SITA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能够在旅客接触点实现依靠单一生物识别安全证件通关的机场比例从2021年的3%猛增到2022年的39%,其中一半以上的机场计划在未来3年内推广相关应用。SITA称,这表明业界对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下一代旅行体验的坚定追求。如此一来,旅客就可以用自己的脸作为登机牌轻而易举地通过安检。
2023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将在其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总部就国际民航组织旅行者身份识别计划(TRIP)和国际刑事警察组织(IN?TERPOL)生物识别技术举办联合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会和展览,为两个组织就有关最佳做法、规范和技术机制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使生物识别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技术开发 强强联手
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即将加快旅客通关速度。旅客在机场办理值机手续到登机的过程中,只要在生物识别接触点扫描他们的脸,就能畅行无阻。
这一解决方案使用的是SITA和NEC的技术,对此感兴趣的航空公司均可向机场方面提出申请。在实施过程中,机场将在上半年设置更多生物识别接触点,遍布自助服务机、值机柜台、安检前的自动门以及自助登机门,旅客只要扫脸就能实现无缝通行、直抵客舱。
SITA称,该项目为法兰克福机场所有航站楼提供了一个共用的生物识别平台,并对在该机场运营的所有航空公司开放,此举使机场在数字化提升机场运营效率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SITA智能路径平台的框架下,此项目将对旅行日登记、星空联盟生物识别技术和其他生物识别中心进行整合。
汉莎航空是星空联盟成员,其最大的航空枢纽便是法兰克福机场。由于SITA智能路径与星空联盟生物识别技术能够整合,汉莎航空旅客只要曾在星空联盟平台上进行过注册,其生物识别身份就可以直接被读取,无须进行其他操作。
2020年11月,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星空联盟与NEC合作,建立了可交互操作、基于生物数据进行识别的平台,用于为星空联盟成员航空公司的常旅客提供更顺畅的旅行体验。汉莎航空和瑞士航空在选定的航班上率先使用星空联盟生物识别技术,常旅客无须摘下口罩即可完成生物识别身份检查,快速通过安检通道和登机口。
法兰克福机场管理人员表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旅客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现在机场正尝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通关效率,帮助旅客更好掌控自己的旅程。“我们非常高兴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的解决方案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SITA和NEC的创新技术让法兰克福机场有信心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三方合作实现快速发展。SITA欧洲区总裁塞尔吉奥·科莱拉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重要的行业参与者合作,将生物识别技术带给世界各地的旅客。通过这次合作,法兰克福机场走在了行业前列,对如何为旅客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空间和享受更多便利服务作出示范,同时此举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运营效率。”
技术运用 一扫通关
近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国际机场在特定登机口应用了面部生物识别技术。该机场采用Amadeus公司最先进的技术,通过将现场照片与美国国土安全部系统中的旅客护照或签证照片进行比较,对旅客身份进行验证。此举在强化机场安保措施的同时,让安检变得更加高效。是否使用面部生物识别程序,则由美国公民自主决定。
最初,Amadeus的面部生物识别技术只应用在国际航班上。Amadeus表示,该技术的推出是萨克拉门托国际机场方便旅客出行计划的一部分,机场希望利用创新解决方案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不想使用该技术的旅客可以在接近登机口时通知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或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官员。随后,他们将被要求出示有效的旅行证件供登机口工作人员查验,并按照现有离境程序进行操作。机场管理人员认为此举展示了机场想要为旅客提供最佳服务的诚意,“很高兴能加入其他领先机场的行列。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将为旅客节省时间和减轻压力,并将为旅客进行身份验证提供安全、无接触的离境程序”。
Amadeus负责美洲机场和航空公司运营的高级副总裁贝特罗斯·瓦基姆说:“萨克拉门托国际机场加入了美国领先机场的行列,这些机场正在利用面部生物识别技术为旅客带来更加安全与便利的出行体验。”
Amadeus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机场出行的不同阶段,与Amadeus合作的机场和航空公司也逐渐增多。旅客从办理值机手续开始,到放下行李,再到最后登机,都可以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更为顺畅的出行体验。
贝特罗斯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使用云,这样不同航空公司的系统可以很容易地与机场的生物识别基础设施进行整合。生物识别技术有望跻身2023年决定航空发展趋势的关键技术”。
为确保无缝实施,萨克拉门托机场管理层将与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以及驻场航空公司深化合作。生物识别安检程序将分阶段执行,第一组的4台闸机已经投入使用,其余闸机将在未来安装。
延伸阅读
民航业增加新技术投入 加速数字化进程
国际航空电讯协会(SITA)表示,由于航班延误、取消导致行李堆积和人员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全球机场和航空公司正在加大技术投入,以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并通过提供更多自助服务选项让旅客出行更加舒适和便捷。
SITA发布的《2022年航空运输IT洞察报告》显示,疫情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民航业的首席信息官们希望能够确保公司运营既灵活又有弹性,同时保持高效,而IT解决方案被视为将诉求变为现实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这加速了行业数字化进程,航空公司和机场积极寻求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在提升运营效率、有效应对航班延误、取消和旅客出行全程自动化上做文章。
行业IT支出自2020年以来稳步增长,考虑到以上诉求,预计这种趋势将继续保持。与2022年相比,大约96%的航空公司和93%的机场计划在2023年将其IT支出维持不变或增加。
据预测,去年航空公司和机场的IT支出分别增加了37亿美元和6亿美元。SITA首席执行官大卫·拉沃雷尔表示:“航空旅行恢复的速度超出业内预期,航班量增幅在欧洲和美国尤为明显。”
“虽然复苏迹象令人欣慰,但因人员和资源短缺,机场和航空公司处于不利地位。这给运营带来了压力,导致拥堵、延误、取消和行李处理不当的风险增大。数字化运营被视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可增加经营灵活度”。
航空公司非常重视IT工具的运用,以此应对突发情况的挑战,即使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也能为旅客提供最佳出行体验。未来3年,预计90%或更多航空公司将增加在IT服务管理、中断预警系统、飞机周转管理以及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针对旅客和行李处理)方面的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也是机场IT投资的重点,93%或更多机场计划在2025年前为资产管理和航班运营采取商业智能措施。
业界诉求很集中,强调了灵活性、中断适应性以及加强与客户和利益相关方及时沟通的重要性。预计到2025年,一半机场将在航班中断事件发生前应用自动预测警报和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以便根据需求合理扩大运营规模。
航空公司和机场都在投资关键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和自助服务技术,进而重新分配重点岗位员工资源,帮助员工更加专注于执行更复杂的任务。航空公司认为,自助服务技术的运用和提升是做好非正常运营管理的关键,排在其2022年投资榜单第一名,而非接触式解决方案和生物识别ID管理紧随其后。
为了让行李管理更加高效,赋予旅客更多权利,特别是在航班延误、取消事件发生后消除旅客对行李管理的焦虑,大部分航空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向旅客提供实时行李追踪信息。
报告称,机场同样优先考虑自助服务措施,86%的机场计划在2025年前在自助登机和自助行李投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董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