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霖: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引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融合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对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把握低空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低空经济正呈现出“三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化进程加速,应用场景带动内需市场化资源配置扩大,治理体系促进发展模式系统化升级。我国已形成低空整机设计、飞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全链条全门类制造创新体系。如深圳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份额,亿航智能EH216在部分地区实现低空载人游览商业飞行,航空级碳纤维、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卡脖子环节攻关提速,eVTOL适航认证、北斗与5G融合导航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我国低空经济充满发展活力。
二、正视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我国低空空域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低空空域分类管理和使用规则尚未实施,飞行审批流程繁复。以杭州为例,轻小型无人机不需飞行审批的适飞空域(120米以下)仅占16%。其次是传统通航飞行器高度依赖进口,新型航空器面临适航审定瓶颈。我国需要适航审定的型号远超现有的适航审定能力。其三是低空起降、感知、智能监测设施布局滞后,当前运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对自身运行识别信息的主动报送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全范围的动态监视和管理。其四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法规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新引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低空空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根据不同空域类型及运行场景,加快推进分级分类的低空空域资源管理制度,并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推动低空空域由“静态管制”转向“精细化管理”,审批流程由“人工报备”转向“智能审批”。针对非管制空域,简化现行飞行计划申报流程。加快推进飞行计划“统一窗口、一站式”办理。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集约高效”原则,构建覆盖“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的低空基础设施。设施网方面,用好存量,合理新增布局,明确标准和功能,推动设施体系数字化升级。空联网方面,依托5G-A、北斗导航、高精定位等技术,实现无人机与地面设备的实时数据交互,增强低空全域感知能力,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精准动态追踪。航路网方面,构建低空飞行“空中高速公路”,动态优化空域和航路,实现空域资源高效利用。服务网方面,构建“基础服务—应急保障—场景定制”协同的数字化管服平台,整合空域管理、飞行审批、实时监控、风险预警等功能,打造智能化、高效化、全域化的低空运行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提升适航审定能力。统筹整合资源,创新优化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模式。加强审定技术研究,强化标准建设,明确分级分类适航审定实施路径,探索建立第三方适航审定合作模式,尽快改变当前适航审定能力与低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态势。四是鼓励产业链技术创新。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从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发展低空经济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应用场景广、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为新型航空器研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通信技术等的融合创新,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重要保障。五是拓展应用场景。坚持“民生优先、效益导向”,加大无人驾驶航空在产业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救援、民生保障等方面应用。挖掘低空经济提振新消费潜能,重点支持低空物流、城市交通和多样化低空文旅业态,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六是创新安全监管,促进低空经济“飞起来—飞得稳—飞得好”。坚守安全底线,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加快构建新型智能化监管体系,推行“信用+监管”模式。提升低空通信、气象、导航、监视等安全运行与监管能力,强化安全运行管控。建设自主可控的低空通信网络,确保低空飞行实时数据传输安全。要建立安全风险预控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训练和安全文化教育,在低空经济“天、地、人、机、链”五大要素的协同发展中,不断创新安全监管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七是推进路空协同发展。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发展低空经济,路空协同要遵循规划同图、设施同网、数据同源,逐步将低空经济设施网、航路网等纳入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充分依托和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场站服务区等设施潜力,推动地面交通资源与低空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全国、标准统一、法规配套的低空交通网络,推进多式联运新路径,建立起“地面支撑低空,低空赋能地面”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新业态。(作者:冯正霖,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航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