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务航空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民航业发展新路径思考

綦琦、林佩群 编 辑:金杰妮 2025-07-16 22:37:00

  中国进入新时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大国家级战略部署。国家陆续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粤港澳大湾区民航业发展顶层设计逐渐清晰且目标明确。2020年7月3日,民航局印发《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民航发[2020]30号),进一步明确了2020-2025年为筑基成长期和2026-2035年为全面提升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引领的航空服务体系和紧密协作的区域发展机制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民航业重点发展领域。民航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理应先期建成并发挥服务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发展目标。作为民航业中最小众、最高端、最顶级、最国际化的细分领域,商务航空将会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为民航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先行区进程中发挥“改革先行官”和“创新实验区”的关键作用。笔者在此探索性地从行业新政、需求升级、产业趋势、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力争系统性阐释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及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行业新政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发展新目标 

  《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是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期间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具体到商务航空领域,确定了如下几个发展目标: 

  1.“大湾区空域结构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空域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改善”。该项举措将从根本上推动并科学解决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发展的最大瓶颈难题——空域资源紧张。在各机场时刻优先保障客运航班、定期航班原则下,商务航空因其小载量、临时性等特点普通存在大幅增量空域无法保障情况。空域改革将有望补齐商务航空发展的最大资源要素短板。 

  2.“跨境直升机服务稳步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通用航空中心”。虽然已有陆路、高铁、渡轮等多种交通方式和越来越多口岸用来满足粤港澳三地人员频繁往来需求,但是目前还欠缺已经在其他三大湾区普遍存在的区域内空中交通方式连接。诚然,跨境、边防、联检等具体实施难题纷繁,但另一个方面思考,推动并实现跨界直升机服务常态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3.“航空服务体系网络通达、智慧运行、品质卓越;民航产业体系区域系统、跨境融合、互利共赢”。这虽然是2035年的远期目标,但却是商务航空应然在2025年就要力争达成的近期目标。没有商务航空单一领域率先突破,就没有民航业整体目标达成。 

  4.“加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机场的公务机保障服务水平,支持珠海机场拓展国际公务机业务,深化粤港澳跨境公务机业务合作,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务机运营管理中心”。世界一流需要对标,需要对标其它三大湾区,但又有自身跨境业务特殊性,运营管理中心建设更具开创性和引领性,对民航其他目标实现具有借鉴性和示范性。当务之急,需要科学研究、规划、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公务机运营管理中心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 

  二、需求升级源自粤港澳大湾区泛小众出行新热点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的文化和情感交流需求增多、频次增加,这都紧密依赖着交通和出行选择不断丰富以及效率持续提升。大众出行层面优先得到聚焦并响应,而对时间敏感、私密关注、倡导个性、注重品质的泛小众消费者高效出行尚无有效方案。商务航空需要提升需求发现能力和创新服务响应能力,积极推动终端产品升级和服务输出创新,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逐步形成的泛小众航空出行全新需求热点,待到城市空中交通产业成型,就会以更先进技术服务大众需求。类似遵循美国特斯拉对电动车产业的重构路径,小规模探索——奢侈品、高价格、小众化;大规模量产——消费品、低价格、大众化。目前,全球、区外往返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距离产品”——公务机运输服务相对成熟,但在区内从商务航空固定运营基地(以下简称:FBO)到最终目的地和各FBO之间连接的“短距离产品”——快速接驳服务显著欠缺。 

  笔者认为:以“公务机+直升机”模式的航空出行一体化保障服务将是拟合当前乃至中期泛小众“长距+短距”航空消费需求的全球经典方案,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公务机运营管理中心的应有之意。随着无人驾驶飞机和新一代智能城市空中交通载具技术成熟,未来“公务机+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下简称:eVTOL)”的解决方案将成为全球泛小众航空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 

  三、产业趋势引致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投资新机遇 

  根据罗兰贝格研究成果《城市空中交通(以下简称:UAM)——一种新型交通模式的兴起》,对于仅仅增加二维空间容量无法缓解现有交通状况的地区,无人机服务可以为其提供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无独有偶,毕马威也对UAM市场进行分析并估算全球产业规模近期将到达53亿美元,到2030年将扩大至152亿美元,产业年复合增长率为11.33%。面对UAM千亿级甚至万亿的未来新兴产业,中国亟需在UAM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抓住产业发展起步先机,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在全球领域的无人机研制、创新创业环境、导航定位技术、高速通讯技术、雄厚产业资本等方面的独特资源禀赋,极具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UAM未来产业和UAM行业生态引领者和集聚区,并可预见在短期内扶植并打造出2-3家,像华为在5G领域、腾讯在云计算领域一样的龙头企业,使其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市场主体,成为引领行业、制定标准的现象级产业创新范例。笔者认为:商务航空服务延伸方向及其产业投资新机遇就在融入UAM,各市场主体均应积极对接UAM未来产业并主动融入UAM行业生态。我们从市场需求、产业创新、监管科研三方面简要阐释UAM发展机会。 

  1.在市场需求方面,UAM产业出现和兴起将会把我们在科幻大片见到的城市空中各种飞行器穿梭往来的画面带到你我面前。根据罗兰贝格的研究,便利性将是消费采用UAM服务出行的一个关键指标。UAM从未来走进现实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五大需求:第一,最快的出行选项,节省大量时间将使城市空中服务对乘客极具吸引力。第二,费用的合理,电力推进和最终自主飞行运营将使UAM载具价格和运营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从而将城市空中体验开放给更广泛的目标群体。第三,安全、愉快的飞行体验,任何飞越城市的人都将体验到这种飞行所带来的令人惊叹的兴奋和喜悦,当然,安全性自然更重要并且必须始终得到保证。第四,综合移动解决方案,与其他本地出行服务相对接,为乘客提供从其位置到出发枢纽以及从抵达中心到最终目的地的无缝连接。第五,乘客获得服务,产业最终赢家将是那些能创造真正价值和能赢得乘客信赖的市场主体。 

  2.在产业创新方面,全球业界已经在UAM助力解决城市化特别是大都会圈发展过程中引致交通拥堵、出行低效等现实问题上达成共识,一致认为UAM将会提供非常前瞻、创新、开放和务实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覆盖庞大产业链的全新未来行业,UAM不仅包括eVTOL的研发、制造,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运营基地、城市起降点)规划、建设等第二产业,还包括:eVTOL维护、飞行服务运营、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客户服务等第三产业。UAM产业将会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赛道、新场景,UAM产业链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根据罗兰贝格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10万架可载人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届时,全球大约100个城市将实施无人机服务,提供多种客运服务,每个城市平均将有1000架载人无人机投入运营。 

  3.在监管科研方面,各国行业监管机构和科研力量均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UAM产业生态搭建。中国CAAC、美国FAA、欧洲EASA、新加坡CAAS等民航管理机构,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和巴黎、伦敦、圣保罗、广州等城市发展和交通管理机构已开始设计和着手构建UAM行业生态和产业布局,并已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了相应的模式展开运行和推广。与此同时,麻省理工、佐治亚、剑桥、慕尼黑工大等众多顶尖高校;中国民航二所、美国宇航局NASA等科研机构均积极从不同角度参与甚至主持设计和着手构建UAM行业生态体系。 

  四、模式创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协同新发展 

  经济发展带来财富集聚效应,我国高收入阶层持有大量可支配财富,消费升级需求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未来重要的增长点,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基于大中小全系列公务机和各型号直升机的商务航空、私人飞行、飞行培训、飞行摆渡、低空旅游将会率先成为实现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商务航空更是服务构建我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笔者认为:商务航空也将遵循其所在通用航空“低空开放—飞行增加—成本摊低—产品降价—激发需求—产业扩张—兑现价值”的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应然逻辑,但是其核心还是模式创新。我们以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协同发展为目标,开放式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模式创新。 

  1.拓展“商文旅通“场景体验新模式,加速商务航空由B2B模式向B2C模式拓展。商务航空消费群体的过分小众带来了其高昂运营成本和极高机会成本,扩大消费群体是商务航空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庞大奢侈消费群体和极强尝新消费动力,拥有国内一流的商务航空产品创新市场基础。我们如何跳出固有的商务航空是高效运输工具的产品设计思维惯性,将响应商务宣传、文化娱乐、低空旅游、跨海通勤等“商文旅通”场景体验消费升级需求为新方向,创新开发单一目的地产品,并通过B2C平台进行全域分销。 

  2.以直升机接驳服务积极对接UAM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主要CBD远离机场FBO是客观情况,解决FBO到目的地CBD最后50公里的高效交通瓶颈是最大限度突显公务机时间管理机器效能和商务航空服务卓越品质的关键。随着CBD高空直升机坪数量不断增加、低空开放试点日渐铺开、临时航线申请流程日趋简化,现阶段采用双引擎中型直升机执飞FBO到目的地CBD接驳航线,并以此替代具有极大时间不确定性的机场到最终目的地的地面运输。随着UAM产业发展,各型载具技术成熟和安全稳定,升级为“公务机+eVTOL”新模式将成为未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高质量发展的爆点。 

  3.协同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务机运营管理中心。因商务航空产业更具商业属性和市场活力,与运输航空业务相比,其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和阻力相对较小。可以借鉴已有的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高层联席会议即A5峰会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FBO高层联席会即F5峰会机制,每年定期召开并邀请来自商务航空产业市场主体高层与会,深度研讨和科学谋划世界一流的公务机运营管理中心方案,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高质量发展。随着粤港澳在建设大湾区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关便捷和联检单位信息的互联互通,商务航空业务的“小流程”高端运输互检互认机制创新可以先行先试。业务层面协同程度高低取决于参与各方对协同收益分配公平性预期,推动资本层面交叉持股并借此实现多方运营主体的增量利益捆绑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五大FBO在业务层面最大限度、最高效率、最优价值的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综上所述,商务航空在享受国家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和业务扩张的同时,也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民航产业协同发展全过程中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不扫一隅何以扫天下”之战略思维,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航空产业协同发展之实践,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为世界级一流城市群建设贡献行业智慧。秉承“协同”思维,开创“共赢”模式将是可以期待的现实路径。(綦琦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林佩群 翼通商务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编辑:金杰妮 校对:王亚玲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