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从心理学角度浅议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落实与执行

    胡翼 编 辑:王亚玲 2017-09-28 18:11:00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航安全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民航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提出实际上是将安全的关口提前了,必须从最开始的每一个细节做起。那最开始是什么时候?就是从预备的状态开始。那预备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人的心理状态,是人的态度,一切都从人的态度开始转变。所以,人的内驱力影响着其外部行为,“安全隐患零容忍”这种制度的提出本身就是需要用态度来保障的。笔者试着从社会心理学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在新局面下民航安全保障需从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转化为态度激发的内部驱动模式,并提出具体落实的对策与建议。

      制度管理 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模型 

      制度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民航安全管理一直以军事化的严格要求作为其制度执行的保障。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遵守共同的任务标准,实施统一的行动准则,为高效完成目标与任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民航安全管理制度参考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相对来说非常成熟和有效,在奖惩方面也有张有弛。自民航事业开创发展以来,民航安全管理制度都为“杜绝安全事故”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随着网络时代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中国民航市场迅速发展,航班流量激增,跨国旅行的生活方式等新生现象不断发展。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天气急速变化,四季规律性下降,“安全事故零风险”的目标已经无法保障新形势下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意味着制度管理的外部控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民航安全的需要。

      态度激发 作为一种内部驱动模型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态度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既体现出个体对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也包含着其价值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3个因素,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这3个因素均与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的目标实现具有关联性。每一个民航的个体都要有丰富的认知积累,对民航工作有高度责任心与奉献精神,同时有着对组织和工作的投入与专注,才能确保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由个体内在的态度作为驱动,主动聚焦于安全目标的实现。

      因此,以态度激发为内部驱动模型的新组织方式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目标。

      影响态度的要素 

      现代管理大师均在研究“态度激发”对于管理实践的意义。例如,著名的管理先锋熊彼得和彼得·德鲁克,以及彼得·圣吉都将关于态度的激发作为当代管理者的重要学习内容。

      研究和实践证明,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知觉与判断,还会影响一个人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与效率。民航工作分秒都会发生风云变化,这种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处理是否对安全有利,成为必须被高度重视与强调的内容。态度一旦形成,个体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形成的态度是正确的,它会促使个体与外界保持平衡。我们所要的恰是这种与组织需求保持一致的态度。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是消极的情绪体验。态度的形成与个体在经验中的情绪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体验为积极情绪的经验,会使个体产生满意的态度,从而使个体更愿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增强其意志力。消极的体验却成为障碍,使人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从而阻碍了目标的实现,甚至是对目标的实现带有敌意。

      二是自我知识的丰富或偏狭。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有心理学家进行过有趣的调查,发现个体有着越丰富的自我知识,越能够公平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遵守更高的标准;越是自我知识偏狭,越是难以接受自己的缺点,在犯错时会为自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外部,并且倾向于将正常的批评理解为敌意,将友善的教育培训理解为贬低和拒绝。

      三是个体经验积累的一贯性与变动性。个体经验的积累如果具有一贯性,就会成为安全、可信赖的经验。这是制度执行时要特别注意的,越是一贯性的奖惩,越能带来行为规范的保证。而经验具有变动性,过往的经验不能在面对同一情景时发挥作用,就会造成态度的游移不定和处理危机问题时的踟蹰不前,从而导致安全隐患不断。此外,个体如果曾经历过戏剧化的事件,也容易将过强刺激的经验保留为一般经验,出现处理过当的状况。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种处理或防卫过当的经验固化的结果。

      塑造并激发态度 为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作贡献 

      态度是可以经过学习重新塑造的。只是由于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改变既往的态度并形成新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态度的激发和塑造分为两个方面:态度的方向和态度的强度。态度的方向是指将消极错误的态度改变为与组织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积极、正确的态度,态度的强度是指将原先已经具有的正确态度提升到自动自发的程度。

      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模式。他认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经历了顺从、同化和内化3个阶段。

      一是顺从阶段。顺从又叫服从,是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的第一个阶段。在生活中,个体一方面不知不觉地在模仿他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由于一定的外部或权威压力被迫接受一些观点,但内心不一定接受该观点,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的开端。而具体到民航安全工作上,就应该以树典型、抓先进,强调积极行为作为工作内容。

      二是同化阶段。同化又叫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这个阶段比顺从阶段进了一步,即态度不再是表面上改变了,也不是被迫改变了,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动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自己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在这一阶段,新的态度还不稳定,很容易改变。在此阶段,应以经典案例讨论为载体,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透过团体动力场实现同化功能,使个体在知识、经验上都获得更多范本。

      三是内化阶段。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保持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结合起来,构建起统一的态度体系。这是形成态度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将新的观点、情感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透过岗位督导和团体辅导,以EAP咨询为重要的后续持续模式,其中以情绪心理学为背景内容,不断强化和激活接受辅导的个体高度聚焦于工作目标,对组织产生自动自发的奉献精神,从而保持新态度的稳定性,透过这一稳定的态度,减少自身对安全隐患的消极影响。

      结语 

      管理是一种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并且与所有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高度结合。民航的制度管理堪称典范,在当今的新局面和民航局提出的新要求下,民航人一定能以最为智慧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实现从制度到态度的转变,为守护蓝天作出最有价值的贡献。

      (作者系民航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终端管制室 胡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