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基于“荷式开门法”的思考

    宫志强 编 辑:王亚玲 2017-09-28 18:17:00

      前阵子,一段被称为“荷式开门法”的视频传遍微信朋友圈。所谓“荷式开门法”,是一种最先出现在荷兰的停车开车门方式,指汽车驾驶员在停车开门时不是用左手,而是用距离车门较远的右手开门,可以大大减少停车时开门不当引发的事故。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据悉,在荷兰、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因为交通繁忙,骑车盛行,一些汽车司机由于停车开门不慎引发了众多交通事故,“荷式开门法”对减少此类安全事故伤害非常有效,驾校的教练也会严格以此要求学员。因此,“荷式开门法”能深入人心,成为司机自觉遵守的“程序动作”。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看过视频的司机都争相效仿,发现确实有用。这种方法会让驾驶员在停车开门的过程中上半身自然而然地向侧后方转动,头部和肩部朝外,眼睛会不自觉地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从而避免发生意外。但遗憾的是,这种做法最终只是停留在“程序”上,能将“动作”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问其原因,都说“不方便”或“没必要”。愈是如此,笔者就愈发敬佩荷兰人对待“程序动作”的认真态度。

      联想到民航安全工作,虽与行车安全属不同领域,但也有诸多相通之处。近几年,在民航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安全事件中,总能找到“没有按照程序要求”这一原因。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把“程序”落实到“动作”上。

      严格执行程序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这在民航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为何在现实中有“程序”没“动作”或执行程序跑偏简化的现象依然屡有发生?一是对程序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认为程序多是写给人看的,有些“动作”不按“程序”也不会出问题。二是没有自觉养成严格“程序动作”的良好习惯,遇到检查或重要任务时就执行程序,当天气好、任务轻或无人提醒时就松懈走样。

      把“程序”落实到“动作”上,就要科学地认识程序。首先,工作程序不是哪个部门或个人闭门造车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是由前人惨痛的经验教训换来的,是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大小、轻重之分。任何对工作程序的忽视都是对安全甚至是对生命的漠视。其次,民航安全是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系,有很多环节和程序,但不论何种岗位、哪道环节,按程序操作都是刚性要求,不可掉链子。只有每项工作都按程序操作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最后,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程序执行过程的检查。民航安全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各种意外的不安全因素谁也无法预料,而严格按照程序一步步操作、一项项检查,就是对不确定因素的最好预防。

      要让规范、程序这些本本上的白纸黑字“刻”入人的大脑皮层,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必须注意在平时工作中严格地执行程序,养成时时想程序、事事按程序的良好职业习惯。否则,即便类似“荷式开门法”这样一个看似举手之劳的简单动作也不能坚持做到。当前,民航上下都在强调对待安全问题要“零容忍”并达成共识,这不只是对他人的“零容忍”,更是民航从业人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我要安全”“主动安全”要先从树立良好的程序意识,把“程序”落实到“动作”上做起。(作者系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综合业务部 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