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导向”方法论指导民航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导向”方法论,重点分析了“重结果导向”的安全文化对民航一线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的负面影响,针对民航局决策层提出了使用“三个导向”营造和改进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的安全文化改进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首次提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个导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方法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把三者结合和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把问题、目标和结果三个方面统筹进行思考和行动,把握大局,站在群众的角度,以问题为出发点、以目标为行动方向、以结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落脚点。
结果导向不是只强调结果,同时要考虑目标和问题。要有满意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明确重点做什么、哪些做得还不够。要达成结果,除了依靠既有目标,还有哪些目标有助于结果的实现,实现这些目标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民航安全管理实践中的“重结果导向”的安全文化过多关注结果,急功近利的为了结果而结果,回避主要矛盾的解决和长远目标的达成。
截至2021年1月1日,中国民航安全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3784天的记录。不断刷新的安全记录的彰显新中国民航行业取得的伟大成绩,中国民航迈向民航强国的道路上步伐更加稳健和自信。安全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民航局作为政府行业监管的直接管理下,各民航企事业单位超过20万专业技术员工(《2019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民航业作为对公共安全影响巨大的行业,各国都对民航安全采取了强监管的措施,民航一直是现代公共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中国民航对安全运行各工种的安全生产要求全面和细致,各方面的法律和配套程序全面对标和看齐世界最高标准,这都是中国民航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喜中有忧。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国民航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历来民航局高度重视民航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2020年4月份冯正霖局长在民航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做出了“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专题教育部署,这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关于安全文化,本文不全面阐述和分析,只解析其中一部分。
笔者作为一线安全监管人员深刻感受到:近年来,对安全的重视在各级领导和基层安全行业员工“入脑、入心、上手”三个环节均取得巨大进步。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文化存在不健康,过严苛,欠科学的倾向,我称之为:“重结果导向”的安全文化。此现象对民航业稳健和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动摇了民航安全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安全结果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无论我们民航从业者做了多少辛勤工作,付出了什么代价,但如果没有好的安全结果,只能证明我们行业监管方是失职的,没有履行好行业安全监管和行业安全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一线安全生产中,尤其是各领导层的管理实践中存在“重结果导向”的安全文化倾向。主要安全管理乱象如下:1.安全绩效层层加码。最高层领导定安全绩效,中层领导搞二次分配,主要是分包和加码,最后落实到基层是加码和升级版,高层领导的正常要求加码成了一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只管提要求不负责解决问题。部分领导只爱对下面提各类要求,对基层提出的困难和问题置若罔闻,只爱摘花不爱施肥。3.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出了安全问题,重处罚轻整改。先免了一大串领导再说,之后再出问题,再免一大串领导。对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处罚雷厉风行,对单位存在多年的基础性和结构性的问题拖而不决。造成安全管理干部青黄不接,安全管理工作畏首畏尾。4.要么强推执行要么推脱其他部门。遇到基层的抵触和不满,不去想办法解决或向上级反映,要么机械强推执行,还说:这都是局方或者这都是公司最大老板的要求,造成基层人员对上层不满情绪高涨;要么推脱给其他部门或者“文对文”、“空对空”敷衍不执行。以上行为严重干扰了局方或者公司管理政策的推行和实施。
重结果的安全文化产生很多不良连锁反应,本文只谈对民航安全一线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的不利影响。民航局历任领导高度重视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工作,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工作作风的重要性。民航安全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扩展内涵,虽然各专业或不同时代的表述有差异,如飞行员的“八该一反对”、机务维修的“四个意识、五个到位”,随着冯正霖局长“三个敬畏”要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民航安全文化和工作作风的内涵。但个人认为中国民航七十年历史的安全工作作风的核心是:安全信仰、遵章守纪、严谨负责。工作作风的养成是个系统性工程,影响它的因素众多,但安全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安全文化类似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灵魂,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工作作风诞生的土壤,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土壤结什么样的工作作风果子。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而言,文化是内在属性,作风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本文不去论证安全文化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相关论述较多,不再引用。只提“重结果导向”的安全文化对作风建设的不利影响。
不良安全文化特别会对工作作风建设造成如下不利影响:1.割裂民航业党群和干群关系。导致一线从业人员认为作风建设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阵风”,民航局的好政策和良苦用心无法落地。2.痕迹文化盛行。一线为了证明自己对坏的结果免责,各项工作记录无论有没有用,均刻意留痕,摆拍文化和胶片文化盛行。3.工作推诿现象严重。严厉的处罚文化,导致想干事和爱干事的人老遭遇“枪打出头鸟”,程序和措施空转无法落地,不管谁落实反正别找我落实。4.程序越写越厚,执行力越来越差。“重结果导向”的领导不深入实际,只爱看事发后的汇报PPT和报告的整改措施写的怎么,不关注如何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不关注主要矛盾和关键是什么。手册程序越写越厚却抓不住问题的牛鼻子,导致一线丧失对手册和程序的信仰感,外在的病症是:简单安全问题和历史安全问题久抓不绝,春风吹又生。
对于行业安全文化的打造,进而推动民航一线从业人员优良工作作风的建设和传承,针对民航局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一、切实把好“结果导向”的关口,从顶层设计上祛除“重结果导向”安全文化土壤。基层为什么三个导向发生严重偏向,笔者认为根源在于“不科学的安全考核”。正如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安全考核必须接地气,得到一线企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认同,真正能起到民航安全管理工作指挥棒的作用;切实发挥企业自查的作用,赋予企业更高的安全自我管理权限,一定程度的不安全事件公司处理后只须报备局方;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更不能监管重点和方向被网络或者媒体绑架,导致局方行政监察资源疲于应付层出不穷的各类不安全事件。二、用好“目标导向”的方法,倒推压实作风建设责任。面对发生的问题,惯常的做法是机械地查找问题,从问题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来决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强调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到办法,即“问题—原因—办法”。这种方法使得局方日益吃紧的监察资源经常被一些不重要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在工作中丧失主动性和预见性。目标导向要求我们的是基于未来发展目标的思维方法,跳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注重从目标出发,倒推问题,找到办法,即“目标—问题—办法”。把当前和未来结合起来思考,从未来目标中确定当前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和资源分配。基于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关注重点不是问题、不是原因,而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办法,关注点在面向未来的行动上,对局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精准“问题导向”,不断丰富民航安全从业人员的作风内涵。笔者工作中接触不少年纪较大的机务同志,他们见证了中国民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他们身上既有老一辈军人的忠诚和担当,也有新一代民航人严谨和细致。看50、60年代老一辈一个机组的照片,听他们讲述老机务的工作记忆,思绪万千,我庆幸有机会能接触到这些内容,希望更多的从业者能知道中国民航的初心,来自哪里去往何处。针对中国民航的安全文化和从业人员作风,随着行业发展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挑战,应进一步挖掘和不断完善并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面对:民航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能力滞后、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新一代年轻从业者对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更高要求,从业人员外流等问题,找准主要矛盾,聚焦行业痛点和难点,多管齐下,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窦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