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大数据统计下配载平衡风险防控分析

    高超超 编 辑:陈虹莹 2021-10-29 15:41:00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从 2015 年到 2019 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由 852 猛增到 1293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从 4.4 增长到 6.6 亿人次,实现年均 11%和 10.7%的快速增长。在安全方面,强化安全铸就行业发展生命线。发展是硬道理, 是建设目标,而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是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实现安全发展的总阀门。在 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民航安全监管逐步实现对运行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对发现安全征候的及时处置,以过程持续安全确保运行结果安 全。这其中配载平衡是民航安全的一大环节,是链接着空中与地面的运输的一个重要环节,自长安航空“11·12 擦机尾” 事件之后,配载平衡的安全性又重新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是客货邮及疫情期间的客改货运输,无时无刻不在触及着民航运输最核心的安全红线。本文诣在通过近 3 年内行业发生的配载不安全事件,运用统计学数据归纳总结配载平衡的核心风险,为未来航空公司在配载平衡代理人管理建设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 引言

      近年来,行业内时常发生涉及配载平衡的不安全事件,作为航司在接受到局方的不安全事件通报,往往“就事论 事”,针对特定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或者从公司整体出发,系统性地梳理风险制定相应措施,但往往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管理层 “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线疲于应付,本文收集统计了 2017年至 2020 年 271 个配载不安全事件,希望能够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分析看待配载平衡不安全事件。

      二、 配载业务全流程

    (一)配载业务链条

      飞机的配载平衡不仅仅是制作配载平衡图单一的一个业务,相反从旅客开始网上值机开始,就已经参与到了配载平衡业务里,上下游包含了值机(离港)、货运、监装、签派、机组、地服、乘务、前后站点配载等众多岗位链条,这样的生产链条由于分属于不同代理单位管辖,甚至不同公司、机场管辖,很难做到安全管理的步调统一,这也是目前民航局站在行业角度正在专项治理的难点。

      下图简要的描绘了配载业务的相应联系和业务链条:

     

     

      

     

    ❖     配载平衡单位职责

      ⑴ 运行控制部配载业务管理

      负责公司整体配载业务,各供应商载重平衡单位负责完 成以下工作:

      负责准备装载计划并进行所有的载重与平衡计算;

      按舱单样例及公司要求准确制作航班舱单,并保证飞机 的起飞、落地重量和重心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体现在舱单中;及时拍发出港航班、处理经停站的载重电报等业务电报。

    ⑵ 货物装载单位职责

      货物装载人员确保按照装载计划进行装载,当装载计划 因为舱位等原因需要更改时,装载人员必须通知载重平衡单位。

      对于公司承运的特殊货物,应在装机前通报载重平衡单位、并应在装机时和/或装机后与飞行机组履行相应的移交和签字手续;及时、准确实施货舱装载,确保实际装载数据及舱位的准确性。

    ⑶ 旅客服务(值机)单位职责

      航班起飞前 30 分钟,向载重平衡单位提交航班截载后客舱各区(公务舱/经济舱)的旅客人数、所有托运行李件数 及重量等数据(含中转旅客、行李);

      将航班截载后,旅客、行李如有增减,及时将准确信息 通报至载重平衡单位,并修正系统数据。

    ⑷ 签派单位职责

      应根据航班放行因素,确定航班的起飞重量、落地重量 并通知载重平衡单位;

      确定飞行放行所需燃油、计划的航线耗油、机组人数、 最大限制重量等数据通知至载重平衡单位。

    ⑸ 飞行机组职责

      检查载重平衡部门提交的舱单,确认飞机的重量和重心 均在本次飞行的限制范围之内,并签字认可。

      按飞行计划给本次飞行加油,如特殊情况需多加油,应 及时与签派联系,由签派通知载重平衡单位。

    ⑹ 维修工程职责

      负责提供航班加装救生设备信息;

      负责提供飞机例行称重的称重报告、改装或加装救生设 备重量等。

    ⑺ 客舱机供品单位职责

      负责提供飞机配备的机供品重量及客舱乘务配备标准。

      三、 配载不安全事件

    ㈠ 配载不安全事件地理分布

      以下数据选取了 2017 年至 2020 年行业不安全事件,统计分析了配载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地点。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国际航班较国内航班同比较少,但配载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占所有事件 23%,境外机场各地政策不一致,遵循的规则不一致,存在的流程粗放,执行难度较大,沟通不畅等问题。

     

      

     

     

     

      

      可以从统计数据来看,北京、西安、郑州、深圳等大机场由于航班量大,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次数较多,但值得关注的是襄阳在去年一年间发生了 5 次配载平衡的不安全事件, 与其机场航班吞吐量并不成正比。

      航司应建议对于不同机场配载代理单位的量化分级管 理机制,针对异常的配载不安全事件情况,制定相应的审核机制,以便做到日常有效监督。

    ❖     配载不安全事件主要原因

      以下数据选取了 2017 年至 2020 年行业不安全事件,统计分析了配载不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不安全事件背后都存在着组织因素,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结合,针对本次统计数据仅总结三类的配载平衡的主要问题。

      不难看出大部分配载平衡的不安全事件是由于“错忘 漏”的原因导致的。如果一个问题的发生原因趋于同样的一个原因,那么必然这背后有着程序逻辑的问题。

      一线人员如此频繁的“错忘漏”,实际上是整个配载平衡业务体系根基“腐烂”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机场的装卸员工待遇不高,员工流动性大, 入职门槛低,相反却承担着配载平衡组织链条上最大的安全风险责任,同时又缺少难以突破的监管体系来控制风险,这是程序设计最大的弊病。

    (三)配载不安全事件环节分布

      以下数据选取了 2017 年至 2020 年行业不安全事件,统计分析了配载不安全事件发生的环节。

     

      可以从统计数据来看,配载平衡最主要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便是地面装卸上,总共 271 起国内外配载平衡装卸不安全事件中,共存在 209 起地面装卸导致的问题。

    环节

    事件次数

    细分原因

    地面装卸

    209

    漏装

    53

    错装

    69

    漏卸

    20

    其他原因

    67

    配载

    45

    录入错误数据、信息传递错误、上传舱单版本错误等

    值机(包括登机口)

    9

    未按照手册流程向各部门及时传递货、邮、行等重要信息

    机组

    4

    机组未能有效确认舱单

    其他(系统或航司)

    4

    系统更新数据不及时、航司传递数据流程不完善等

      其中地面装卸发生漏装及装错情况基本上占比各一半, 甚至有出现将 A 飞机货物装至B 飞机上这类的事件发生;同时也会出现漏卸的情况,多数是由于行李放置不规范或人员疏忽造成,可以说目前配载平衡最大的核心痛点就在于地面装卸环节。

      另一个可以预知的原因,地面装卸虽然有监装的存在, 但是由于一个监装人员一般会同时监控多架飞机,难以真实有效地发现装卸中存在的问题,又同时当前的飞机技术手段,机组、客舱、配载均无法从其他地方读取机上实际装载货物数量及重量,这就使得这个环节缺少了“双盲校核”的机制。

    (四)配载不安全涉及主要类别

    以下数据选取了 2017 年至 2020 年行业不安全事件,统计分析了配载不安全事件发生涉及到的具体类别。

      如上数据可知,行李和货物在配载不安全事件中占比较为大,已同时符合当前航空运输的核心风险点。

      不容忽视的是漏装、漏卸压舱物成为了近些年来逐步开始暴露问题的环节,由于大部分压舱物装卸流程并不明确, 航司到配载到装卸部门信息传递并不明确,不同公司的压舱物政策也有所不同,所以问题集中式的暴露出来。

      基础数据的问题大多数为配载或值机单位录入错误的 旅客、行李、货物、重量指数等导致的配载不安全事件。

      航材、加机组及旅客座位调换一直以来是航司未曾注意的模块,特别是加机组环节,不同机场的加机组政策不同, 有些机场严格要求办理登机牌进行登记,有些机场要求出示任务书即可,导致配载平衡对于加机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管控措施,仅凭乘务长和登机口人员进行现场核对, 难以根治这一类的问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2017 年-2020 年共计 4 年的不安全事件中,仅存在 2 起涉及到加机组的案例,结果上说明了加机组往往不会

      四、 总结

      (一)技术创新——地面装卸是配载平衡最重要的环节

      如何解决地面装卸“双盲校核”的问题才是治标治本的关键。旅客的乘机已经做到了系统化,由纸质登机牌变为电子信息录入舱单,甚至无牌登机;地面货物和行李也应尽快实施电子化录入舱单。目前国内航司宽体机上已经开始逐步加装RFID 系统,并在货柜上贴镭射标签,通过 RFID 系统扫描货柜上的镭射标签来达到识别货物是否漏装错装。建议可以同ADS-B,卫星电话等改装设备一起,由民航局牵头,设立改装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二)培训完善——切实提升各岗位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规章制度要准确执行,必须有持续的安全培训机制做保障,正如“木桶原理”揭示的道理,集体的安全裕度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涉及配载平衡每个环节的相关人员都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狠抓资质不放松,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 安全责任要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一个人,安全细节要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无论是配载平衡人员或者地面装卸人员,都必须承担相应安全管理责任的同时也需要获得同等的行业待遇,增加行业准入门槛,强化培训体系,从思想意识上增强岗位意识,切实做到“三个敬畏”的行业精神。

    (三)风险管控——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风险管控是组织对于内部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辨别、衡量、分析,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结合过往发生配载案例“血的教训”以及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列明风险等级、隐患原因、风险伤害以及控制措施, 以达到从源头来识别、防范和击碎。

    (四)分工协作——各工种高效协同做好风险管控

      配载岗位制作舱单;机务维修提供航空器称重数据、MEL/CDL 以及装载闲置等是准确配载的基础;客运、货运、机坪装载、地面服务代理等岗位是装载和载重的具体实施保障部门;签派和飞行是数据传递的重要环节,是航空器重量与平衡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连串的工作共同完成了航班起飞到平稳落地的全流程,每一个部门都是重要的点,任何环节出差错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故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各自明确岗位职责以及符合规章要求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达到完善载重平衡风险防控体系的最终目标。

      在民航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配载环节担负着旅客生命之重,坚持践行“持续安全的理念”,为更加安全的飞行平衡而努力。(作者:高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