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以东西方文明演进路径浅析民航安全管理两种导向

    靳喆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1 16:50:00

      问题导向是民航安全管理中用于问题分析和体系完善的重要方法。它指行业的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一旦暴露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事件,即以此为切入点,反向查找问题的成因,对问题立整立改,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提升方案,避免同类事件重复发生,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水平的目的。问题导向在全民航广泛使用多年,对安全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现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可否认,尽管中国民航保持了十余年的安全记录,总体形势一直较为平稳,但稳中有险、稳中有忧。安全事件呈现出间歇式爆发的特点,事故征候时有出现,始终不能完全禁绝。未来,随着中国挺进民航强国的步伐持续加快,运输总量和机队规模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模式,这不禁使人对民航的安全前景产生一丝担忧。

      笔者认为,安全事件之所以频发不止、无法根除,一方面是因为行业体量剧增带来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安全的认知和管理理念由于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禁锢,纵深思考不够、延展维度单一。诚然,问题导向作为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常用方法,确实能在特定的领域和场合发挥作用并取得效果,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问题导向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逆向操作,从结果入手倒推前提条件存在的漏洞,从问题出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十余年,其间一直深感我们过于突出问题导向的权威地位,强调以问题找原因后改进的思路和主线,这固然是应然且必要的,但缺少了对制度设计和工作程序的正向梳理、精密推导和严谨论证,也就缺失了对理论预设的正向思考。这种正向思绪就是目标导向,它是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实施具体工作前,首先通过设计建立起正向流程逻辑模型,之后依模型结构展开精密推导、论证,拟定出尽可能“完美”的工作程序,最后通过实践加以检验。这里的“完美”意指确保安全、提高效率、操作简单、实施便利、长久稳定。目标导向在西方民航强国的安全管理中被普遍采用,其最大优势在于,在预设工作的谋划阶段,用纯逻辑推导和论证的方式来规避或者消除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和现实阻碍,力求从源头上降低负面因素发生的概率,从而有效提升安全裕度。

      笔者曾接触到部分有关东西方文明在产生原理和发展路径方面的知识,发现这两种文明所演化出的文化体系与上述两种导向具有极其相似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作用规律。东方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农耕社会,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和萃取出东方的技艺文化,其逻辑形态十分接近于问题导向;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工商业的兴起为基础,以地中海的短途航运为依托,通过环地中海周边各区域的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逐步形成西方的哲科思维,其思想脉络更贴合于目标导向。笔者将就此深入阐述两种文明与两种导向的内部关联和对应关系,系统诠释两种导向之于民航安全管理的适用领域和应用特点。

      在这里,笔者要郑重声明:本文涉及的东西方文明的自有属性、比照差异以及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笔者不做任何好与坏的评价,也不含任何褒与贬的倾向,只就生成基础、外在呈现和演化方向进行“所以然”方面的探讨。

      一、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演进和差异

    东西方文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方农业文明,因受益于中原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得以迅速扩展并大面积爆发。农业文明的成长壮大带来了人口暴涨,进而加剧了人际关系和资源分配的紧张程度。所以,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全都关心人伦社会问题,提出的观点和讨论的问题都以达成实用为目的,强调学以致用,将焦点全部集中在技术的应用和实效上。一旦实用,所有的分析和讨论立即停止,由此丧失了对问题背后的本体追问和纵深研究。同时,在技术应用中,如果遇到问题或障碍,通常采取硬态试错法对前提条件进行修正和改进,直到恢复通行状态。这种注重技术实用,努力寻求人与人、人与资源匹配和平衡的思想体系塑造出东方文明的技艺文化。

     

      西方工商业文明,借助于地中海的狭长航道和平静海面,实现了跨区域的物质交换和贸易往来,增进了周边各地的人文交流和文化融合,从而有力的加速了工商业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两种文明后续的演变路径又由地理因素所决定。中原地区地形属于东亚封闭地貌,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连帕米尔高原,南靠横断山脉,北接西伯利亚极寒冻土,缺少与外界联络和往来的自然条件。古希腊地区毗邻地中海,属于开放地貌,它的地理环境和物候条件极不适合农业耕作,因此当地人不得不利用本地盛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通过地中海的航运与近东两河流域、小亚细亚以及北非尼罗河流域的人们去交换粮食。这样的物物交换使得西方文明从产生伊始就快速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商业文明。而工商业文明可以有效破除文化固有的遮蔽效应,实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融。随后,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古希腊先哲们开启了纯逻辑推演的哲学时代,他们不断追究世界的终极因和物质的本体论,进而产生了西方文明的哲科思维。

      技艺文化与哲科思维是完全相反的思脉延展。技艺文化以实践经验在前,事后寻找可以支持和通洽的理论将其贯通起来。它侧重于通过具象式的表达展开实际操作,属于经验型体系。哲科思维则是逻辑建模在前,事后用实践结果或经验观察来证明或证伪。当模型经过精密推导一旦证明有效,就可以扫平所有相关事件。笔者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西方科学的蓬勃发展正是源自于哲科思维。

      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第一次对世界上并不存在且只有抽象意义的点、线、面做出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5条公设。根据这5条公设,他仅以精密逻辑为载体就推导出之后的48项定理和476项命题,完成整个平面几何13卷,以致后人几乎再加不进去任何一条定理。从此,欧几里得编撰的《几何原本》启蒙了整个西方思想界;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时没有任何证据,他只是发现托勒密地心说的思想模型存在严重破绽,随后仅是猜想将太阳放在整个模型中间,让地球、月亮和星辰围绕太阳运转,便使托勒密的模型变的严谨和缜密,但他始终无法对其进行证明。直到哥白尼去世100年后,金星盈亏、光行差和恒星视差这三大证据的出现才最终证明日心说成立;很久以来,人类都在试图找到基因的基本样态,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53年,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根据生物遗传现象的特征,在纯逻辑上建构了基因的组型,这就是著名的双螺旋基因结构。当时,人们使用光学显微镜还是看不见基因的分子结构,直到十几年后隧道显微镜发明,人类才真正看到克里克和沃森的逻辑建模与基因的分子结构完全一致。

     

      二、东方文明与问题导向趋同、西方文明与目标导向契合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朱熹曾说过,“学之之博 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 未若行之之实”。东方农业文明形成的技艺文化属实用之学,一旦达成实用,相关的纵深研究即刻终止。如果实用不能达成或维持,就进行反向推演,对前提条件做出修补和改进,使二者重新匹配。经笔者分析,技艺文化与问题导向具有相同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问题导向同样关注程序的应用功能和实用效果。如果一项工作依托于事前制定的程序可以正常执行并暂时处于安全状态,那么这项程序即被认可并将持续应用,但相关的深入分析和可能的风险识别也随之终止。当工作进程受到阻塞时,通常就问题回溯程序的漏洞并加以修正和改进,直到恢复平衡状态。但问题导向的运行机制暴露出其固有的一大缺陷,即它的应用是以出现问题为前提,产生的后果已成既定事实,有些甚至是无法补救的。这种后知后觉式的处理方法使得行为主体在问题导向的起步阶段就陷入了被动局面。而且,后续对前提条件做出变更和修正属于硬态试错,它的适用范围窄,时间跨度长,推广难度大,只能在点和线的层面发挥作用,无法上升到面的层级。

     

      西方工商业文明演化出来的哲科思维将逻辑建模放在前面,利用精密推导和严谨论证构建出一整套理论体系,最后用经验或证据加以验证。这种正向推演模式非常接近于目标导向。笔者认为,目标导向对民航安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任何一项工作在着手实施前都必须制定相关程序作为指南,这里的程序就是哲科思维中的逻辑模型。随后,通过精密推导对程序进行模拟、试错、论证和优化,使模型在顶层设计阶段就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的风险累积,使隐患得到有效治理。举个例子,民航安全好比人的健康。健康的本质在于疾病预防而不在于疾病治疗,保持健康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依靠医学进步来治愈疾病上。目标导向就是从原点入手,以调动智能储备的方式在纯逻辑架构上展开精密推导和论证,注重过程管控,运用软态试错法扫平各类潜在问题,从而完成对安全风险的有效预防。其核心理念与健康管理如出一辙。鉴于当前中国民航在安全管理中推崇问题导向、忽略目标导向的情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尽快提高目标导向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权重,以便有效消除安全事件的内在成因。所以,目标导向不应只作为问题导向的陪衬和补充,它理应成为安全管理的主流和方向。

     

      三、两种导向在安全事件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评价

      2020年9月19日,某运输航空公司A320飞机执行长春-上海浦东航班,机务人员W和H负责送机离港。当时正值天降小雨,W穿着雨衣,但没有佩戴雨帽。当W从牵引杆上拔下转弯旁通销准备插入飞机前起落架时,雨水顺着雨衣流入了W的脖子,W立即跑到机身外侧廊桥下方抖落雨水,但忘记了中断的工作没有完成。随后,飞机在推出转弯过程中造成牵引杆剪切销折断,设备受损。

      事发单位事后对整起事件进行了全面回顾,深入分析了违章原因,运用问题导向,从人员思想状态掌握不到位、交叉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安全整顿措施落实不到位、维修作风建设推进不到位等方面进行了反思,采取了有针对性防范措施,修订了相关制度和程序。事发单位坚持问题导向来加强安全管理,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安全漏洞,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薄弱环节。首先,问题导向不具有预防事件发生的功能,它只能作为补救方法来防止同类事件可能重复上演。其次,由于问题导向使用硬态试错法,只有相关条件匹配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一般只对单独事件有效,应用范围狭窄。最后,问题导向所衍生的整改措施和结构优化会带来人力、物力、时间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成本增加,进而造成工作效率和经营收益的双重下降。

      笔者尝试着运用目标导向复盘这起事件。事件的起因是雨水顺着雨衣流入了机务人员的脖子,使工作被迫中断,并造成了相应后果。笔者在实地查看机务人员的工作雨衣(图1)后认为,雨衣款式设计不合理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雨帽蓬松宽大,使用者戴上后极不利于仰视观看和侧向观察,小雨天气下,使用者常常为了视线清晰而不戴雨帽,很容易引发雨水流入脖子的情况出现,这也正是上述事件的情景再现。如果雨衣的款式设计能充分考虑人体头部的形貌特征,雨帽戴上后能与头部严密贴合(图2),雨水就无法流入人的脖子,连续性的工作也不会被打断,事件完全可以避免。笔者顺着这条思路继续向上引申得出:雨衣提供方与雨衣使用方对接制度的缺失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事发单位在设计雨天飞机离港工作程序时,尽管考虑到要为工作者配备雨衣作为必要的防护物品,但供给方提供的产品不便于需求方的现场使用,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形同虚设。这种供求关系的错位和连接机制的缺位把必备的保障物资转化成了安全事件的诱发因素。如果事发单位使用目标导向来拟定此项工作程序,只需通过理论建模及精密逻辑推导的方式稍加论证,就能预设出人物搭配的适应关系,并建立起雨衣提供方与使用方的有效对接机制,使雨衣款式与实用场景相适配,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脖子进雨的风险。

     

                 图1                           图2

      四、两种导向未来的角色定位和权重分配

      无论是目标导向还是问题导向都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以往,我们习惯于聚焦问题导向,擅长逆向反推事件成因和程序漏洞,再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和完善。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中心的策略并没有彻底遏制安全事件跨专业、跨部门的散发态势,即便在重点管控领域,同质化问题依然反复出现。笔者认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要实现又一次质的飞跃,应明确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辅的总基调,将实施路径的重心从问题导向调整到目标导向上来。行业各运行主体应用目标导向对现有或新建的工作程序重新进行梳理和推敲,依据规避风险、确保安全、操作便利、兼顾效率的原则,对程序中涉及的生产链条和相关节点展开逻辑推导和严密论证,提前划定安全边界和安全职责,将工作的安全包线始终框定在安全界限内,尽可能预见困难和问题并提早解决。后续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用问题导向查找流程制度的设计缺陷,做出相应的弥补和改正,使得整项工作从设计到执行都趋于合理和完美。因此,相比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安全和效率方面都更具优势。笔者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早日确立并适时调整两种导向的主次位置,明晰他们之间协同共进、动态平衡的交互关系,在安全管理中更加科学、精准、有效的加以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卡尔·波普尔(Carl Popper)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一切科学进步都是依靠猜想和反驳来推动和发展的,科学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今天,问题导向被目标导向所“证伪”,表明了安全管理实现了一次自我突破,迈上了新台阶。未来,目标导向必将被新的理论形态所“证伪”,标志着安全管理仍在乘风破浪、进无止境,继续谱写中国民航繁荣昌盛的新篇章!(作者:靳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