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关于绿色机场与人文机场建设策略的思考——以星耀樟宜为例

    刘慧敏 编 辑:陈虹莹 2021-10-29 09:34:00

      摘要:20194月,新加坡樟宜机场1号航站楼“星耀樟宜”重新向大众开放并立即引起了全世界旅客的高度赞扬。本文对“星耀樟宜”的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国内机场发展的现状,对照《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的要求,对绿色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星耀樟宜 

      20194月,新加坡樟宜机场1号航站楼经过5年的改造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座名为“星耀樟宜”项目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瞩目,并且帮助樟宜机场连续8年摘得“Skytrax全球最佳机场奖”。占地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拥有绝美花园景观,甚至还有一个落差高达40米的瀑布,“星耀樟宜”彻底打破传统机场中规中矩的印象,成为引领世界民航业发展的“顶流”。除了慨叹新加坡机场的创造力,“星耀樟宜”整个项目设计背后的人文理念与绿色理念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一)绿色机场 

      “星耀樟宜”项目由全球顶级建筑师摩西·萨迪福主持规划与设计,在项目的核心区域是一个名为“森林谷”的阶梯式室内花园,该区域面积达2.2万平方米,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国超过2000棵树木与10万株灌木,成为新加坡“花园城市”最好的注脚。而其标志性景观则是全球最高的室内瀑布“雨漩涡”,落差达40米。与纯粹的装饰性景观不同,“雨漩涡”也是一个巨大的雨水收集系统,在雨天可以自动收集雨水并将其送达地下蓄水池,不仅能为机场周围土地减轻冲刷、防洪压力,还能为整个大楼提供水源。同时,室内瀑布还能起到调节温度、适度,有利于植物生长的作用,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 

      除此以外,设计师还打造了蝴蝶园、森林迷宫等各种景观设施,整个“星耀樟宜”打破了航站楼钢筋水泥的现代性外观设计理念,而是营造了一种绿色、生机的氛围感,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的发展理念。 

      (二)人文机场 

      民航作为一种近一个世纪才兴盛起来的行业,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性的符号。而由于本行业对空间的苛刻要求,以及机场运行可能造成的噪声污染,多数机场都位于远离城市的郊区地带,由此导致了机场与非旅客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割裂。而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受限于沿海地区地质条件影响,机场修建与运营的自然条件并不理想。但是,自1981年通航以来,樟宜机场逐步成长为亚洲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截止到2019年,樟宜机场年接待旅客超过6190万,通达约10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个城市。除了令人骄傲的航空主业外,樟宜机场也是广受本地居民欢迎的生活场所。据《每日经济新闻》20199月报道,“星耀樟宜”开幕的首周,前往游玩的大部分旅客就是新加坡当地的居民,进入稳定运营期后,这一比例甚至占到了机场接客量的60%。可以说,樟宜机场将原本狭隘的旅客服务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将服务对象延伸到普通居民。这一举措,将机场公共交通空间的概念转变为公共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机场的人文理念。 

      二、国内机场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民航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国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以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科学的防疫措施,快速遏制了疾病的蔓延,并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得益于此,中国民航在全球民航业一片低迷之际率先复苏。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政策的加持下,国内民航市场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而货运业务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民航局2019年底发布的《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对未来15年中国机场建设指明了方向。从绿色机场、人文机场两个角度,对照四型机场的要求与国际优秀机场案例,可以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环保理念缺乏顶层设计与落地方案 

      在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的环保设计理念早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国内各大机场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又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环保理念往往只体现特定的重点工作中,诸如采购新能源车,改造落后水处理设施,改扩建项目的材料选择等。2020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相关工作也已经被列入了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国家整体的宏观目标与行业发展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是摆在所有民航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节能减排,而是要求决策者能够洞察整条产业链、价值链,适应全球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方向,综合运用政策与市场手段,一方面为减少碳排放,增强碳捕获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机场定位狭隘,社会服务意识不强 

      国内各家机场普遍习惯于将自身定位为交通枢纽,因此无论是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还是再社会服务与社会责任方面,普遍局限于旅客、货主、航司等产业链的上下游。而正如“星耀樟宜”这样的大型公共空间项目,机场不仅是交通出行中的一个环节,更应该成为其所在地的一个人文符号。一家机场的存在是依托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发展,其使命是助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美好生活,向世界推广区域人文特色与价值理念。而目前,国内机场基本处于高度标准化,对自身承载的社会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社会服务意识不强。 

      (三)机场发展与周边区域的矛盾 

      机场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声、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由此造成的投诉屡见不鲜。虽然各地政府均采取了诸如征地拆迁等措施,但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以外,机场运营对周边净空、电磁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而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高大建筑物与高植被覆盖率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由此产生的净空问题大大威胁到了机场的正常运营,机场与周边经济发展诉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绿色机场与人文机场建设策略的思考 

      (一)绿色机场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行动方案 

      由民航局统筹整个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方案的顶层设计。从区域发展层面上,为各地区减排、增加碳捕获能力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应率先实现碳达峰,为其他区域预留发展空间,并考虑建立补偿机制;采取政策手段支持绿色项目与相关技术的研究,引入民间资本和技术力量为行业绿色发展注入活力;为碳排放合理定价,并建立交易市场,借助市场的力量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分配。 

      各机场应该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对应行业要求制定成体系的行动方案,出台碳达峰行动时间表;在合理可行的减排措施基础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各个生产环节中的碳捕获措施;进行生产作业流程的优化,缩短流程,提高机位资源配置及保障设备设施利用率。 

      2. 强化大交通战略意识 

      民航是中长距离首选的交通方式,但往往并非居民出行的起、终点。因此,民航从业人员应该强化大交通战略意识,认识到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对航空业的补充和推动作用,要主动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进行深度融合,为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联运提供便利,由此引导旅客绿色出行,将绿色机场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心中。 

      3. 加强环境监测 

      机场应该加强噪声、废水、废气等各项废弃物的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二)人文机场 

      1.  加强机场公共服务职能 

      机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共建、共治,因此,机场应该积极主动承担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如丰富商业、娱乐业态,一方面满足旅客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受益者。其次是积极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环境治理等更多事物上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2. 体现人文关怀 

      星耀樟宜的成功一方面是其出色的建筑艺术,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其人文理念所能引起的共鸣。室内花园景观不仅是航站楼室内环境的创新,更是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具象表达,与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形象相得益彰,由此激发了本地居民对其由衷的热爱与价值认同。人文机场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传递出区域特色,打造一个门户或者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引起本地居民强烈的情感认同,传递地区和时代的价值理念。 

      毫无疑问,“星耀樟宜”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奥义并不在于卓越的建筑艺术,而是在于其背后蕴含的设计理念。在其筹备之初,就并非按照一个纯粹的交通枢纽来进行设计,而是着眼于新加坡航空旅游、经济发展、居民服务等宏观布局,让机场深度契合了城市发展需求,在讲求绿色、多元化、功能性的同时,富含人文价值理念与人情味,提升了整个新加坡的竞争力。当下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正到达一个高点,民航业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迎合人民的精神诉求,走在时代的前列。(作者: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