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场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航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航空事故逐年增多,国家层面愈发重视机场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大力投入应急救援基础建设,各机场管理机构陆续更新了先进的机场消防车、大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但在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建设上,一直存在着短板弱项,特别是实火实操训练方面,相对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本文通过对国内机场应急救援保障力量和培训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完善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正文:
随着机场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等硬件水平不断提升,应急救援保障力量进一步增强,同时应看到应急救援软实力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应尽快查找问题,建设业务水平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下面通过系统分析机场应急救援队伍实际情况和培训现状,查摆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机场应急救援保障力量现状
业务培训始终以人为本展开,所以要想找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分析应急救援人员有哪些特征,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下面通过对全国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保障等级、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标准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应急救援队伍实际情况,评估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一)机场应急救援保障标准
1.机场应急救援保障等级划分
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4中机场消防保障等级的划分,按照机场运行最大航空器的物理特性及起降架次分为10个等级(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4
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颁证民用运输机场共计244家 ,其中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应急救援10级保障机场6家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应急救援9级保障机场21家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等应急救援8级保障机场25家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等应急救援7级保障机场36家 ,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等应急救援6级保障机场133家 ,朝阳机场、通化三源浦机场等应急救援5级保障机场21家 。
2.机场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标准
根据《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消防站消防装备配备》内容要求,消防保障等级3级及以上机场设立消防站,消防人员按照机场消防车定员要求配备(详见下表)。
序号 |
消防车 |
定员数量(人) |
||||||||
名称 |
单车定员(人) |
消防保障等级(级别)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 |
快速调动车 |
3 |
- |
- |
- |
- |
3×1 |
3×1 |
3×1 |
3×1 |
2 |
主力泡沫车 |
3 |
- |
- |
- |
3×1 |
3×2 |
3×3 |
3×3 |
3×4 |
3 |
干粉车 |
3 |
- |
- |
- |
- |
3×1 |
3×1 |
3×1 |
3×1 |
4 |
重型泡沫车 |
6 |
- |
6×1 |
6×1 |
6×2 |
6×2 |
6×2 |
6×2 |
6×2 |
5 |
中型泡沫车 |
6 |
6×1 |
6×1 |
6×1 |
- |
- |
- |
- |
- |
6 |
火场照明车 |
3 |
3×1 |
3×1 |
3×1 |
3×1 |
3×1 |
3×1 |
3×1 |
3×1 |
7 |
通信指挥车 |
2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8 |
破拆抢险车 |
5 |
- |
- |
- |
- |
- |
5×1 |
5×1 |
5×1 |
9 |
保障车 |
2 |
- |
- |
- |
- |
2×1 |
2×1 |
2×1 |
2×1 |
合计(人) |
11 |
17 |
17 |
20 |
31 |
39 |
39 |
42 |
||
未配备破拆抢险车的消防站应成立抢险班。 |
资料来源:《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消防站消防装备配备》
根据机场消防车定员配备要求,全国244家运输机场至少需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共计6179人,其中消防战斗员4528人(包含消防指挥员),消防车驾驶员1651人。
(二)应急救援队伍实际情况
1.应急救援人员来源
目前,机场应急救援人员包括消防指挥员、消防战斗员、消防车驾驶员等岗位人员。根据局方要求,具备3年以上机场消防工作经验的消防战斗员或消防车驾驶员经考评合格后,方可取得消防指挥员资格。消防战斗员来源以大中专院校校招为主,平均年龄19-20周岁。消防车驾驶员来源以社招为主,要求具备B2及以上级别驾驶执照,两年以上驾龄,1年以上机场应急救援工作经验。
2.执勤时间
国内机场应急救援保障一般要求7×24小时执勤战备,也就是说,应急救援保障全年无休。目前国内只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少数几家大型枢纽机场执行三班倒班制,其余大部分应急救援人员执勤时间以常驻班制为主,每年安排24天年假。
3. 薪资待遇
应急救援人员薪资待遇普遍低于民航行业平均工资,薪资水平在3000-6000元之间,因地域差异、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会有所差别。
4. 人员流动性
应急救援人员来源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平均年龄20岁左右,正是对社会充满好奇、向往自由的年纪,枯燥的训练、常驻执勤战备班制及低于行业平均标准的薪资水平,导致应急救援人员流动性很大,一般在20-30%,每年全国新进应急救援人员约千余人。
5. 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除了少数大型枢纽机场配备了专职应急救援人员外,其余大部分机场特别是支线机场,应急救援人员以兼职形式配备,有的是安检护卫员兼职消防战斗员,有的甚至是搬运工兼职消防战斗员,其他岗位的工作直接导致日常应急救援培训时间不足,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可以看出,机场应急救援人员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薪资、低专业、高执勤时间、高流动性的“四低两高”特征。应急救援人员以年轻大中专毕业生为主,本身年龄小、底子薄,综合素质一般,加之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机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需要通过系统的应急救援培训加以强化。
二、应急救援培训体系现状
机场应急救援部门以现行消防业务训练大纲为标准,开展业务培训和考评工作。
(一)应急救援日常训练
根据民航局公安局颁布的《民用航空运输机场专职消防队业务训练大纲》要求,各运输机场应急救援部门自行组织开展日常消防业务训练,包括消防业务基础知识、体能、技能、操法等四方面训练,初始训练时间应达到240课时以上,按照每天8课时计算,初始训练周期大约1个月左右。
1. 消防业务基础知识包括消防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消防常识、器材装备、灭火剂、个人防护、机场使用常识、航空器知识、危险品、通讯设备、建筑设施及航空器火灾扑救预案等培训科目。
2. 体能训练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折返跑、百米负重、3000米跑、双腿深蹲起、跳绳等训练科目。
3. 技能训练包括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水带铺设,射水打靶,攀登消防梯,徒手救人,初级救护,排烟、照明、破拆、救生、手抬泵、侦检器材等工具操作等训练科目。
4. 操法训练包括机场重点单位建筑设施、航空器等火灾扑救,机场、航空器熟悉,灭火心理等训练科目。
5. 消防车驾驶员增加消防车辆基础知识、日常维护检查保养、战术操作、基础驾驶、车载消防系统操作等训练科目。
可以看出,机场应急救援部门以理论、体能、技能、操法等非实火训练为主,开展日常业务训练工作。
(二)应急救援业务考评体系
机场应急救援业务考评体系包括民航消防指挥员考核、民航消防战斗员考核,其中消防指挥员分三级,战斗员分三级,消防车驾驶员参照战斗员考评标准。
消防指挥员考评由民航局公安局联合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等民航类院校组织实施,通过理论和实操培训,经考评合格后,颁发民航消防指挥员资格证书。
消防战斗员等级评定考核由各民航地区管理局组织实施,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体能、技能、操法等考核科目。
消防指挥员资格证书一经考取,终身有效,暂无复训规定。消防战斗员资格证书有效期两年,每两年重新评定一次。
(三)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日常业务训练
全国各运输机场日常业务训练围绕消防业务基础知识、体能、技能、操法等四方面内容开展,倾向于传统消防业务训练,而航空器、机场建筑设施消防实地业务训练非常少,实火实操等消防业务培训更是空白状态。
2.航空器实火训练
截至2021年4月底,全国共建设了4座航空器实火训练基地,分别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首都机场、广州机场建设的航空器实训基地仅供内部消防业务训练使用,并未面向全国开放;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航空器实火训练基地刚刚建成,设计理念偏重航空器内部搜救、残损航空器搬移等训练科目,特点是训练设施主体内外部设计更接近于真机,但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目前仅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航空器真火实训基地面向全国开放,基地由武汉机场和航科院联合设计开发,训练对象以消防指挥员为主,包括ARFF(机场救援与消防)航空器灭火救援基础理论、火场安全注意事项、航空器常识、火场通讯,个人防护装备、消防设施设备操作,不同航空器事故、燃油泄漏事故、危险品事件、机动车辆事故现场处置,排烟、机内搜救、伤员搬运、院前急救等训练科目。可以看出,航空器实火训练科目可以很好的填补国内机场应急救援实火业务培训的空白。武汉训练基地每年组织12期航空器实火培训,每期40名学员,年培训能力在480人左右。
如上所述,全国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保障人员共有6000余人,如果对每名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一次航空器实火培训,按照年培训480人计算,需要至少13年才能完成,而航空器实火训练标准要求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实火训练,仅靠武汉一家实火训练基地难以满足全国民航应急救援实火业务培训的要求。
3. 残损航空器搬移训练
残损航空器搬移是应急救援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航空器发生紧急突发事件时,为防止由于搬移设备不足,残损航空器不能快速移走,延长突发事件的处置时间,影响机场重新开放运行,在实际操作时,机场管理机构根据《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要求,与有关航空器承运人或其代理人之间签订有关残损航空器搬移协议,由机场管理机构按照机场所使用航空器最大机型及飞机年起降架次的多少,配备一定规模的残损航空器搬移设备,并由应急救援部门组织实施残损航空器搬移作业。
根据规定要求,应当配置搬移残损航空器的专用拖车、顶升气囊、活动道面、牵引挂具以及其他器材的机场全国共有13家;应当配置顶升气囊、活动道面、牵引挂具以及其他器材的机场共有12家;应当配置活动道面以及必要的枕木、挂件、绳索等器材的机场共有219家。对于发生突发事件起2小时之内能够取得专用拖车和顶升气囊的,机场管理机构可不配备专用拖车和顶升气囊,但应当有明确的救援支援协议。
厂家在配送拖车、顶升气囊时,会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操作及日常维护保养培训,但航空器顶升及搬移实操的业务培训并未开展,一旦发生航空器损毁事故,即便配备了航空器顶升及搬移设施设备,机场能否快速恢复正常运行仍是未知数。
4. 危险品培训
机场管理机构在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危险品培训时,更多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进行危险品危险性、火灾特点及处置方法等理论培训,并未开展危险品实火灭火相关的实操训练。危险品品类繁多,每种危险品火灾扑救的方式方法和应用的匹配灭火剂都不尽相同,大部分危险品匹配的都不是水基型灭火剂,遇水还有可能发生猛烈燃烧或爆炸。应急救援人员在进行危险品火灾扑救时,如错误选择了水基型灭火剂或其他非匹配灭火剂,恐怕就不只是未及时有效扑灭火灾这么简单了,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火灾或爆炸,造成更严重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5. 院前急救业务培训
机场发生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涉及航空器类紧急事件,应急救援人员一定是最早到达事故现场的,也是有条件最早发现伤员的,就目前我国运输机场医疗急救保障情况来说,除少数大型枢纽机场外,其余大部分机场特别是支线机场,医护人员都难以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医疗急救工作难以及时实施,客观上延误救治时间。本着“以人为本、自救互救”原则,应急救援人员应担负起伤员院前急救的任务,包括伤员的止血包扎、心肺复苏、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工作,最大限度挽救伤员生命。这就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具备基本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如果施救动作不规范,很可能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甚至死亡。虽然院前急救技能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机场并未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过程中也就无法及时开展医疗急救工作。
6. 火场心理培训
作为一支常年与火灾等灾害事故斗争的队伍,应急救援人员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火场灭火救人,面对烈火、浓烟、高温、毒气等严酷救援环境的考验,近距离目睹鲜血、肢体、甚至死亡等惨烈场景,这些都会对平均年龄只有20岁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心理冲击,如果不及时进行火场心理疏导,久积成疾,将引起火场心理问题,损害应急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火场心理培训十分必要,然而目前我国机场应急救援部门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不利于应急救援队伍身心健康发展。
三、具体建议
借鉴国外先进应急救援培训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机场应急救援培训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健全应急救援培训规章制度
目前,大部分机场应急救援培训体系以《民用航空运输机场专职消防队业务训练大纲》及《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部分内容为蓝本建立,现行规章制度缺少应急救援实火实操以及医疗急救、火场心理等方面指导内容,并且颁布时间相对较早,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从行业行政管理角度对机场应急救援培训体系进行指导和约束。
在行业规章制度基础上,各运输机场建立应急救援培训体系时,应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理论与实操训练科目,至少增设实火实操、医疗急救、火场心理危机干预等训练内容,合理安排培训周期和训练强度,对于新进应急救援人员,要循序渐进开展5轮以上业务训练,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才能熟练掌握消防技战术及实操业务,定期组织业务考核,评估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切实健全应急救援培训体系。
(二)建立实火实操训练模式
1. 消防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机场应急救援培训倾向于传统业务训练,实火实操训练内容几乎为空白状态,仅靠少数几家机场实训基地很难满足全国机场应急救援培训需求。
按照全国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进行1期应急救援实火实操业务培训计算,全国每年需要培训6000余人,以每座实训基地2周开办1期培训班为周期,每期培训学员40人计算,预计全年最多可以开办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960名。那么全国至少需要建设6座以上消防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全国机场消防实训需求。建议局方统筹规划、合理布设实训基地,依托7家民航地区管理局,按照每家地区管理局管辖区域建设1座实训基地计算,7家实训基地全年可以培训学员约6720人,这样既保证了实训基地培训能力满足全国机场消防实训需求,又杜绝盲目蛮干导致训练基地野蛮生长、过度建设等问题。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实火训练、航空器搬移以及医疗急救等科目需求,合理配置实火训练器、航空器搬移训练器、医疗急救设备器材等,打造全仿真模拟训练场景,力求实训贴合实战。
2. 实训科目设置
消防实训的目的是强化机场应急救援人员实火实操能力,提升整体战训水平,所以在实训科目设置时,要尽量模拟真实火灾和救援场景,力求贴近真实。建议设置航空器类、非航空器类、燃油流淌类、危险品类等火灾扑救科目,排烟、机内搜救、止血包扎、心肺复苏、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搜救训练科目,航空器搬移实操训练科目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训练科目。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作为机场重要的应急救援保障部门,应急救援队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通常其发展建设得不到机场管理机构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和消防行业特殊性,应急救援软实力方面尚待提升,从人员来源渠道、年龄结构、综合素质,到工作性质、岗位班制、薪资待遇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应注意到,随着应急救援智能化与数字化不断升级,未来融合5G、大数据、云计算、融合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智慧消防将贯穿消防装备、消防车辆、业务训练、战后复盘、熟悉演练等应急救援队伍全流程管理,这就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更强的学习能力,迎合应急救援未来发展需要。可见,应急救援队伍需要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打造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铁军,满足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作者:张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