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关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运行保障效率提升初探

    陈熹熹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2 13:40:00

      摘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民航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南京机场作为“长三角”重要的枢纽机场,在推动加快江苏民航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南京机场主营业务持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上半年机场客流增幅在全国2000万级机场中名列前茅。伴随着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运输生产量的持续增长与运行保障能力不足、部分保障流程科学性合理性不强、保障效率不能最大化发挥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影响了旅客出行体验的满意度,亟待提升整体运行保障效率。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运行数据

      2019年上半年,南京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489.9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53万吨,机场共保障各类飞行起降11.44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8.4%、2.0%、7.2%。2019年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超过3150万人次。

      (二)南京机场客货运输基本动线流程

      南京机场运行保障工作按照动线流程可分为航空器保障、旅客及行李保障、货邮保障三条主线,三条主线在航空器进入机位区域实施作业保障时交汇。

      1.航空器保障动线流程:航空器前方站起飞(始发航班已预停)——本场着陆——滑入机位——各单位实施保障作业——航空器推出——起飞离港。

      2.旅客保障动线流程:出发旅客——到达机场——办理值机手续——行李托运——通过安检——隔离区候机——旅客登机;到达旅客——离开航空器——提取行李——离开机场。

      3.货邮保障动线流程为:货物到达货站——收运开单——通过安检——地面运输至机坪——机下装载。

      具体保障动线流程如图:

     

      

     

     

      

      二、存在的问题及症结

      (一)现有保障资源与主业高速发展发展不相匹配。目前高峰日保障航班超690架次,高峰小时航班超44架次,机坪运行繁忙,机位资源紧张,各类航空器、车辆、设备、人员运行秩序复杂,安全保障压力加大;航站楼实际保障已超设计容量,在航班大面积延误情况下,楼内保障和服务资源的紧缺对旅客满意度提升带来一定影响。

      (二)生产保障作业信息化的功能和架构不能更好的服务高速增长的生产需求。当前,高度的信息化集成已经成为机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机场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发展向效率驱动型发展的转型,必须大力提升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符合大型枢纽机场高效运作需求的信息系统和“四型”机场建设要求。

      (三)部分运行岗位具体作业保障流程仍有进一步优化改进的空间。部分保障流程在流程设计、节点设置、各环节衔接等方面尚未实现最优化和人员效率的最大化,需要以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改进完善。

      三、解决对策及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我认为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运用改革创新思维,按照命题、破题、解题的工作思路,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确定运行保障效率提升项目、改进措施、预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开展销项管理,以求实效。

      (一)持续优化改进作业保障流程。针对现状,依据运行和保障能力提升两条主线,围绕航空器保障、旅客出行、货邮保障三条动线流程,着力优化内部运行,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地服、安检、机务、货运等单位的保障流程进行细致梳理,将航空器进出机位、货邮安全检查、大型保障车辆通行等关键流程拆分成多个具体环节,仔细分析每个环节的保障细节和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后加以优化改进。

      (二)加大机场运行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方面,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包括开展航站区信息化管理建设,改进航延服务系统、实施停车场智能化改造、拓展微信企业号平台功能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开展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以机场改扩建为契机,全面升级机场信息系统,包括建设综合资源调度管理平台、建设T2航站楼智能分析平台等,为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人力资源和保障设备资源使用效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足自身,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和实际运行情况,通过调整设备设施使用状况、改进现有设备设施功能、合理调配现有岗位设置、优化一线岗位班制等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进一步提升保障效率。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各运行保障部门按照方案部署,积极推进运行保障效率提升项目,并取得一定实效。

      (一)在航空器保障动线流程方面。

      已实现有效缩短航班保障时间、减少大型保障车辆场内通行时间、提高机下装卸效率、提高主要道口夜间通行效率、提升廊桥保障航班保障能力和安全裕度的效果,具体情况见下表:

    序号

    实施部门

    项目名称

    具体措施

    取得成效

    1

    机务工程部

    提高进出港航班保障效率

    提前完成机务接送机准备工作,缩短进港航班开舱门等待时间,和出港航班撤桥或撤客梯车后准备时间。

    进港航班开舱门时间提前30秒;出港航班推出提前30-60秒。

    2

    地面服务部

    机下装卸效率提升

    加强事前货、邮、行信息管控,通过与货站、前方站联系,提前获取进、出港货邮信息,预先做好装卸人员安排。

    日均装卸量已达200吨/天,较之前提高约10%。

    3

    安检保卫部

    7号道口夜间临时关闭

    夜间时段临时关闭7号道口,将工作人员将增补至1号、3号主力保障道口,在增加安全裕度的同时,加快道口车辆通行速度。

    晚间可平均缩短主力道口车辆通行时间约10%-20%。

    4

    动力能源部

    桥载电源电缆随动托架改造

    改变随动电缆托架运动模式,由原来的滑动模式改为滚动模式。

    电缆回收顺畅,解决因电缆回收故障问题,降低桥载电源电缆故障率50%以上,提高廊桥保障航班能力。

    5

    动力能源部

    桥载电源电缆随动托架改造

    对209#、214#、215#三个机位的6条登机桥的遮棚结构实施改造工程。

    降低廊桥接靠A350-900机型舱门的风险,提高接靠安全裕度。

      (二)在旅客及行李保障动线流程方面。

      已实现提高旅客自助值机率、提高旅客过检速度、提高国内远机位登机口效率、国内远机位候机厅旅客密度、确保5分钟内晚到旅客成行、提高客、货舱门在计划时间内关闭率、提高卡点行李分拣效率、缩短到达行李提取时间的效果,具体情况见下表:

    序号

    实施部门

    项目名称

    具体措施

    取得成效

    6

    地面服务部

    提高自助值机使用率

    重新分布自助机位置,优化自助机界面,加强自助机协助员培训,提高自助机使用率,减少人工值机数量。

    目前旅客自助值机率已从60%提升至75%左右,有效提高了旅客办理值机手续的效率。

    7

    地面服务部

    保障晚到旅客正常登机

    地面服务部在航班在预计起飞前40分钟停止办理值机手续,离港将状态改至CI状态;对截载后5分钟内的晚到旅客,在告知其迟交运行李不能随机同行的情况下,值机主任可直接打开航班将旅客加上,同时协调安检通道,优先安检通行。

    值机结载后,确保5分钟内晚到旅客能够成行。

    8

    地面服务部

    有效控制关闭客、货舱门时间

    对于出港航班登机口未出现旅客,提前查找旅客行李(远机位航班提前18分钟查找托运行李信息、靠桥航班提前15分钟查找托运行李信息)。

    客、货舱门在计划时间内关闭率提升约15%。

    9

    地面服务部

    提升“卡点”行李保障效率

    对于40-50分值机的托运行李,增加醒目标志标识(10分钟行李橘色标签)。

    分拣人员分拣卡点行李效率明显提高,卡点行李分拣效率提升至95%以上。

    10

    地面服务部

    缩短旅客提取到达行李时间

    地服部保障车辆优先于食品配餐车靠接航空器;优化拖车保障流程,确保旅客行李提取时间符合行业标准。

    实现旅客到达行李确保在10分钟至30分钟内提取完毕。

    11

    安检保卫部

    国内旅检通道流速提升

    通过国内旅检通道的改造,对现有的通道岗位人员设置进行合更为合理的调配。12人配置的安检双通道,将验证员从2名调整为1名;12人配置的安检双通道,将人身检查员从2名调整为3名。

    旅客过检流速提升约10%-15%。

    12

    航站区管理部

    优化“一桥两用”操作程序

    协调各地服部门制定远机位登机口使用规则,改善“一桥两用”硬件设施,制定“一桥两用”岗位操作细则。

    提高国内远机位登机口效率,增加“一桥两用”登机航班。

    13

    航站区管理部

    国内远机位候机厅旅客密度防控

    上线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远机位候机人数实时监控;改进远机位旅客密度防控方案,旅客人数、航班量作为参考数据;延缓桥改远登机口发布时机;利用211至214区域作为预排远机位航班旅客过渡休息区。

    桥改远登机口发布时间调整为COBT前1小时;预排远机位登机口,将后续延误航班分流至11至14候机区。国内远机位候机区常态化旅客人数在 700左右。大面积航延状态下,旅客短时高峰人数控制在1500人以下。

    14

    贵宾服务公司

    贵宾AB区人力资源与车辆统筹安排

    贵宾AB区晚间夜班实行合并留守保障,驾驶员与礼宾员实行人车合并保障。

    流程优化后,各岗位交叉环节减少,发生特异情能够及时处理及时协调,岗位之间增加联动,服务差错率明显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设备能耗。

      (三)在货邮保障动线流程方面。

      已实现提升货邮过检效率、节约候检时间、缩短早高峰货邮保障时间的效果,具体情况见下表:

    序号

    实施部门

    项目名称

    具体措施

    取得成效

    15

    货运保障部

    停场过夜航班出发货机下就位时间变更

    过夜停场航班早出发货一步就位拖至按规定放置轮档的飞机的机下作业区,与飞机保持安全操作距离,无需拖车二次拖挂。

    早高峰期间,避免货物在机坪待运区或机位待运区至机下操作区的二次运输,缩短早高峰保障时间120-240秒。

    16

    安检保卫部

    货物安检分级分类

    货物一律按照电子检查单申报批次进行安检流程,按照货物所搭载航班的起飞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安全检查。

    优先级货物和正常级货物检查效率分别提高了47%和15%,正常级货物平均流速达到232件/小时,优先级货物过检流速最高值已达到396件/小时。达到优先级的货运代理人可随到随检,平均节约候检时间15分钟。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未完成项目实施进度。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子项目功能需求和完成时限,加快招投标等流程审批进度;部门级项目要由责任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倒排时间节点,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实施,对于需公司协调解决的事宜应及时上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未完成项目推进情况及时跟踪督办,必要时应进行分阶段验收。

      二是在现有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的改进方面继续挖掘潜力。如航班停放机位的优化编排,更加高效的机坪滑行通道使用规则的研究建立,滑行路径选择,双跑道独立运行,跑道等待位置、入口、快速出口、穿越道和绕滑道设置,多跑道运行模式下跑道使用均衡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此外要加快2020年机场T1航站楼改造竣工投用后,双航站楼运行模式下功能设置和效率提升的评估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确保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三是以智慧机场建设助力运行保障能力提升。现阶段要放眼长远,做好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实现运行、管理、服务、商业、安防等方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还应加强与空管、航空公司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和协作,将机场生产运营系统的集成范围由内部向外部拓展,将机场运管委的实体化制度和措施做细和夯实,形成合力,加强协作,全面提升整个大空港的运行和保障效率。

      四是以“三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现有人力资源能力和保障资源质量。要围绕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以民航局全面推进“三基”工作建设方案为指导,以强化基层管理、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大投入,提升保障资源数量和质量。(作者:陈熹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