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卢建涛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4 14:03:00

      摘要:机场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型航空枢纽的出现,城市规模持续扩大、首位度不断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巨大的航空出行需求,航空枢纽也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解析研究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分析民航运输产业链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动力

    (一)枢纽机场为畅通内外双循环提供交通动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下,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要求,是以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构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衔接的战略链接点,实现快速辐射国内、广泛联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缺乏有全球竞争力的货运枢纽和货运企业是制约我国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型机场时刻资源普遍不足以及重客轻货的思想,国内航空公司全货机日利用率仅为客机的一半左右,航线网络经济性亟待提升。建设兼具全货机和腹舱运力优势的航空货运枢纽,提高航空货运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增强航空货运专业化水平,增强我国航空货运企业市场竞争力,将为构建国际供应链网络提供重要支撑。

     

      图1-1  2015-2019年我国客机与全货机日利用率对比(小时)

    (二)枢纽机场为产业升级构建发展平台

      制造业逐渐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9年,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4月,国家邮政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构建相适应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当前我国消费品制造业正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需要在保持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前提下,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实施柔性化定制的模式、发展零库存管理和即时生产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

      航空运输是高时效性、高附加值、跨境运输的主要方式,也是快递服务的关键一环,目前快件在航空货运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0%以上,5-10%的国内快件和90%以上国际快件都是通过航空运输方式,快递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使航空运输更多嵌入到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为航空货运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使得机场周边对相关制造业更具吸引力。

    二、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向分析

    (一)民航运输产业链基本构成

      以航空运输业为核心对航空经济产业链进行梳理,如下图所示。航空运输业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航空器制造业、机场的建设和运营、空中交通管理、能源、航空器维修、航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场运营与地面服务、综合交通等几大重要的产业板块。航空运输的下游产业根据客货运输的不同,主要带动旅游业、商务服务业、商贸会展、总部经济、航空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具有强临空指向性的先进制造业等。

     

      图2-1 航空全产业链示意图

    (二)航空运输下游产业

      分配系数体现航空运输业的单位产出供下游各产业消耗的比例。全国民航运输业的产出中,流向产业部门的占比约为70%,其余16%用于直接消费、14%用于出口。航空旅客运输业服务产品主要流向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该类产业普遍具有外向性、科技投入和高端人力资源投入较高的产业特征,是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图2-2 中国航空运输业直接分配系数(2017)

    (三)航空运输上游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表示各中间产品的投入占该产业总投入的比例。从航空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中可以看出,航空运输业对上游产业带动作用最大的制造业,主要是石油燃料、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以及航食加工和建筑业等,由于我国航空运输机队主要依赖进口,因而航空运输对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对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拉动效应较大,此外,我国航空运输业对信息技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也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全国民航业的增加值率约为35%。

     

      图2-3 我国航空运输业对各上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四)上下游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十四五”末,中国民航运输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运输市场。充分发挥民航运输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加强民航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上游航空制造、既是降低民航产业链风险,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要求,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国制造2050、民航强国建设、新基建等国家重点战略要求,我国民航将重点在专用设备制造、民航数据产业、运输飞机制造、航空教育培训、民航绿色产业、航空运输产业、航空物流产业、临空相关产业方面加强产业布局。

    三、枢纽机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路径

    (一)发展枢纽经济,打造竞争力强的航空生态圈

      围绕以航空运输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着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围绕航空客货运服务体系,培育专业服务主体。

      建设大型综合性航司基地。积极吸引航空公司设立分子公司或运营基地,配套建设涵盖维修、货运、配餐、运行控制中心、办公、机组出勤、生活培训等全方位功能的航司基地。吸引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货运代理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卡车航班公司等入驻,完善航空运输服务链条,建设有竞争力的航空运输服务生态体系。

      围绕业务链条拓展增值服务。创新机场商旅业务发展模式,积极挖掘增值业务,吸引基于互联网的新零售、新消费、新商业业态加入,从以客运量增量驱动的被动增长向新模式新产品驱动的主动增长转变,推动航站楼商业外延,打造区域重要的商贸消费中心。扩大机场商旅服务业的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优质专业服务商进入,加强机场资本运作和品牌管控能力,建设创新开放的航空商旅和机场运营产业发展平台。优化机场公共交通、租车、购物、餐饮、酒店、旅游咨询等设施,提升机场环境舒适度,优化国际游客服务,联合航空公司、旅行社、OTA不断创新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集成产品。

      提升航空物流组织能力。打造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和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高效连通的地面交通网络。加快物流信息全链条互联互通,民航电子货运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紧密衔接。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组织、第四方供应链物流集成、网络货运平台等集成式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广泛运用。积极集聚和孵化制造企业、代理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服务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内的多样化物流主体。以枢纽机场为核心建设集仓储、分拨、加工、展销、售后为一体的航空物流产业园。

    (二)发展平台经济,建设现代化的临空产业体系

      完善枢纽国际功能,以航空口岸为核心构建开放性临空产业体系,搭建对外发展新高地,带动外向型经济集聚发展。

      建设国际国内开放平台。依托航空枢纽建设打造多元综合的服务平台,满足科学研究、对外交流、金融服务等发展需求,加快业务主体“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循环步伐。吸引大型国际企业、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中心在临空经济区内合作共建实验室和科技合作基地,将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离岸研发的创新基地。

      建设新型对外贸易平台。加大与跨境电商合作,在物流信息建设、监管和安检功能前置、空铁公多式联运、线上线下同步展销、跨境电商退货和售后服务能力建设、电商“云仓“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形成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产业链,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多边贸易平台。

      构建开放型临空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夯实本地货源基础。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轻奢时尚消费品制造等产业的生产制造和贸易展销活动。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集群,强化枢纽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跨境电商、国际会展、健康医疗等消费型服务业及文化教育产业。

      建立港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机制。通过建立产业引导机制和差异化的产业吸引政策,推动具有强空运指向性的制造业项目、物流项目和电商项目向机场临空经济区集聚,引导形成以物流驱动为核心的临空产业体系加速推动迁出园区的产业重构、升级,推动陆运依赖型物流业和空运量较小、时效性和精密性要求较低的制造业项目向特定园区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推行托管、股份合作、委托招商等园区共建模式,制定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统筹临空产业园区与机场建设之间的发展空间配置,将机场总体规划纳入城市规划,预留发展空间。

    (三)发展创新经济,建设民航综合创新示范区

      聚焦提升我国民航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培育引进民航新兴产业,推动民航智慧绿色产业创新发展。

      以民航创新提升机场设备国产化率。在国产飞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无人机等领域加快引进龙头企业。支持现有航空制造和维修企业积极拓展国产飞机座椅、发动机维修制造和客改货等相关产品和服务。

      引领智慧机场建设,带动民航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对数字化机场建设技术和设备技术的研发支持。加强与互联网龙头企业的技术合作,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平台和数据交换服务体系,实现机场内旅客、货物、航空器、车辆及各项服务设施全联接,构建全面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平台为基础,发展“大安全”,提供智能安防、智能告警、车辆运行风险预警等解决方案;发展“大运行”,开发机位智能分配、精确预测航班延误、航班保障作业节点数据自动采集、飞行区大场景可视化监视等运行技术;发展“大服务”,打通旅客全流程自助、行李全流程跟踪、“一站式”航延处置服务及其他旅客多元需求。

      建设零碳机场,带动绿色机场发展。加强机场环境监测、管控和治理,设置除冰液回收设施、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集中存放地,加强机场燃油泄漏监控与处理,增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积极应用光伏、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降低机场能耗与碳排放。加大场内新能源车辆的投入与使用,扩大充电桩建设规模,提升场内新能源车辆总体占比。(作者:卢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