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民航职业教育和民航企业培训关系的辨析——以安检岗位为例

    尹怡娟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5 18:24:00

      十四五开局,民航开启由大国转战强国之路的新征程,在国家构建经济双循环立足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下,民航业在疫情冲击过后逐步复苏。2020年《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发布,时代的需要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些列岗位的消失和重构,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路径更加清晰,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机制作用越发凸显。

      当前,中国职业学校约1.14万所,在校生近310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很好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当下科技新浪潮智慧化,5G,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尤其是民航领域作为新技术最前沿的使用场景,人才的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从“职教20条”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再到2021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民航强国建设需要加快构建民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在渐进的拥抱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当下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企业招录人员后才开始无休止的培训投入”和“职业学校远离市场,培训了与市场脱节的一批又一批人才” 的困境。本文以民航机场安检为例,探索如何破局?如何梳理搭建民航领域职业教育框架体系,继而探讨如何理解民航职业教育与民航企业培训的关系。为民航企业拥抱时代变化,提升人才运营效率,屹立变革的潮头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综述

      (一)中国

      1.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不匹配;企业在职培训单一,以行业要求为主,缺乏前瞻性;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目标不一致流于形式。

      2.评价导向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社会主流文化对技能人才的偏见;企业内部侧重管理职务晋升缺乏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职业学校在学科、教学、教师评估上缺乏独立标准。

      3.激励机制有待优化。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不清晰,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完善,导致技能人才寻求跻身管理行列。

      (二)国外

      1.美国构建了职业信息网,针对个体在工作中的能力表现、职业活动水平、工作环境等指标详细完整的归纳。技能等级分为大中小细四类,细类技能划分为7个等级。美国1110个职业的细类职业技能中,高技能职业112个占职业总体的10.1%。通过一系列立法、政策、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青年学徒、技术准备计划教育、技能人才成长教育)、移民培养和打造高技能队伍。

      2.日本职业分类按群体10个、小组81个、单位三层次开展。具体职业364个。对照美国职业划分,日本高技能职业26个,占总体比例达7.1%。同样的,日本通过立法、政策、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并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职业协会、制定社会考试机构)培养“高度熟练技能者”。

      3.德国双元制教育和德国职业教育相辅相成。保障了职业学校的生源,同生产紧密结合,但长远看在一定程度固化社会阶层。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和规划转入不同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有一系列法律保证,但在教育立法过程的复杂性,新行业培训融入较为困难。

      二、以民航安检为例梳理搭建民航领域职业教育框架体系

      截止2020国内机场达244个,千万级机场39个,民航在疫情过后逐步恢复。作为保障旅客出行的安检岗位,素来以人员密集著称。

          (一)民航企业用工困扰

      以昆明机场为例,自1992年组建安全检查站,保障旅客、行李货邮出行以来,人员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通过校企合作和劳务派遣方式,在民航安检岗位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生源主要来自民航相关的职业院校、地方职业学校。在用工过程中,进入学生仅有持证培训和理论知识,对工作缺乏认知,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招录顶岗实习的2-3个月的时间里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开展师带徒,在磨合过程中存在人员流失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疲于被迫招录、短陪、办理协议、离职手续等事务中,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毫无效率可言。

          (二)学校缺乏引导导致供需矛盾较大

          民航职业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有民办,有公办,有本科,有专科,有沿海有内陆。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五花八门,以合作的某一所民航学校为例,所授课程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广撒网重点抓鱼的策略,从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试错角度看没有任何差错,但从与企业匹配的角度看无形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无关的事务上,导致学生质量较差,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因缺乏对岗位的认知,日常所学与岗位需求的技能脱节严重,导致在岗位上需要重头再来效率低下。

          (三)校企合作机制有待深化

          学校以派出学生实习和签下工作为导向,至于合作中频发的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对各目标客户群体采用分类销售策略头部民航企业优势明显,中间企业则存在用工缺口,导致频繁陷入用工困境。民航安检职业资格认证比较规范,民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充足。30年民航安检建立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的高技能培训教员,民航相关的各职业学校可以探讨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实际用工的安检用工单位构建考证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给学生的磨合和认知期前置,方便双向选择,而非学生为拿毕业证的强制实习因素导致的被动被迫实习引发的高流失率。

          (四)安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框架有待优化

          安检职业资格证从1992年出现此工作以来,迈过了近30个年头。2020年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刚贯通至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岗位的存在有时代的需要,随着大数据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在这个业务较单一的工种面前,244座机场背后庞大的队伍从业人员何去何从?尽管安检岗位的单一性,但随着大型活动、高级别保障需要的出现,安检可应用场景增多,职业教育可以突破民航的框架试点搭建安检职业资格体系,尝试引入安检学徒、五级资质、行业专家等资格并在综合交通枢纽的大背景下,贯通安检在民航,铁路,水路,货运,城市公共大型保障,物流等多场景下的分类任职资格体系的建设和有差别的岗位设置、技能及相关后续培训要求,推进企业和人员流动更趋向市场化的转型中转变思维。

          三、探讨民航职业教育与民航企业培训的关系

      转型发展过程中,快速的变化成为常态。从业人员的去向、从业人员的持证需求对职业学校和民航企业都是很大的挑战。各主体的责任是什么?企业是接力棒?还是选择融合发展共同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民航员工?

          1.服务国家需求,民航职业教育学校应该立足自身现实,开展教学革命,强化产学合作,以实用性为导向培养技能人才。针对民航领域专业性强,高技术岗位。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不具备也没有必要斥巨资培养。整体社会氛围和企业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从生源上保证高技能人才素质的提高。

          2. 畅通的职业发展途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共建,学校理论+企业技能培训,学徒期考核合格后获取相应资质证书,结业后由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考试,共同证明其从事该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教育高劳动市场过渡。

          3.企业积极融入行业职教配套的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制定出符合长夜实际的补充政策。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主体作用,给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地方整合相关资源,协同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办学。

          4. 向内看,企业承担的技能培训也主要集中在相关服务领域岗位与外部市场在做同样的事,建议剥离此类职能,和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双师机制,内部构建明确动态的人员职业通道,公平公开的机制,引导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对外通过引入教育和行业监管部门公信力评星定级,整合职业学校资源在承接初中,高中毕业生,在校生前置引导招录学生

          5.提升人均投入,基础技能和任务场景教学使学生更加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国家增大投入和重视不代表要大铺毯子,在推进构建民航职业教育体系下,向内要求质量和效率,做精做强,使学生和企业需求更加有效匹配。(作者:尹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