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鸟击防范管理研究

    柳毅 编 辑:王亚玲 2021-12-07 10:00:00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位于银川市东南方向,平均海拔1134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机场处于中国西部候鸟迁徙主路线上,东面和南面紧邻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面1.2公里为黄河及生态廊道北面2公里为水洞沟生态廊道伴随机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逐年增多,鸟防压力增加。为此,银川机场通过科学研究、综合分析、精准施策、协同发力,逐步推进鸟防管理向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迈进并总结凝练出银川机场“斗鸟三十六计”。 

        

      斗鸟“三十六计”之一:重振旗鼓 

      1扭转思想认识 

      伴随快速发展,银川机场深化三区改革,首先从组织机构着手,成立了以机场公司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鸟击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其次组建专业团队,招聘动物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使驱鸟队伍快速向专业化转变。 

      2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深化“合格手册、合格员工”建设优化培训方式,多措并举开展“线上+线下”、“外培+内培”各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驱鸟人员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水平。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不断完善本场软、硬件设施设备。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制定鸟击防范工作奖惩细则。以鼓励与惩罚并存原则,对发生的机场责任鸟击,按照保障原因不力导致的不安全事件进行惩罚。同时根据鸟类危险等级确定奖励标准,对猎杀鸟类进行奖励,再通过效率榜、核心业务统计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充分激发驱鸟人员主观能动性。 

      4)创新管理方式 

      转变管理观念,开创“四纵四横”管理变革。“四横”即核心业务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管理、全员管理变革、人才梯队建设;“四纵”即党务干部序列、管理人员序列、专业技术人员序列、安全管理人员序列。一是加强基础管理,把握核心业务要点,通过核心业务分析,掌握问题发展规律,把握关键因素,抓住管理“七寸”,针对核心业务和关键问题统筹推进。二是不断完善绩效指标,建立“红榜”、“黑榜”及“效率榜”,深化岗位核心业务数据统计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三是推进系统化管理、全员管理,责任到人,杜绝大包大揽。四是综合考虑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正向激励,通过绩效考核对人才梯队进行动态调整。正是创新管理方法的推广,四种队伍的建设,最终实现了银川机场鸟防工作的蜕变进取。 

      斗鸟“三十六计”之二:围魏救赵 

      1)开展生态环境调研 

      银川机场以前的鸟防工作,就想着把飞行区治理好,鸟就不来了,但经过实践检验,光在飞行区忙活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出去,去外面开展鸟情生态环境调研治理,才能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保飞行区安全。 

      2)分区管理 

      银川机场结合调研获得大量鸟情数据积累,运用安全管理体系(SMS)对机场及周边鸟情生态环境进行了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等级划分为核心区、临界区、敏感区、鸽情监测区,实现分区管理,分层治理。 

      斗鸟“三十六计”之三:直捣黄龙 

      直捣黄龙,顾名思义,深入源头要直击要害,彻底根治。银川机场按照“一鸟一法”的原则,采取精准打击策略,针对不同的鸟类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1)水鸟治理。银川机场三面环水,机场周边水鸟物种数繁多。通过与水系管理单位积极协商,抬高水位,迫使涉禽无法觅食而离开。再利用激光驱鸟器、高速遥控船持续对水面栖息鸟类进行人为干扰,迫使水鸟远离机场周边栖息。 

      2)喜鹊治理。银川机场每年春季对周边4公里范围内喜鹊巢穴进行捣毁,降低机场周边喜鹊种群密度。并坚持每日清理拦鸟网鸟尸,避免鸟类尸体招引喜鹊取食。 

      3)家燕治理。由机场公司牵头部署鸟防工作,机场各单位各司其职,负责捣毁管辖区域内家燕巢穴。夏季及时清扫跑道,避免燕类取食道面沙砾和昆虫。坚持割草与灭虫同时进行,及时清理割下的草。 

      5)普通楼燕治理。银川机场根据普通楼燕迁徙到来的时间节点提前部署,对机场周边4公里范围内桥梁、涵洞、庙宇、建筑等开展排查工作,针对楼燕的栖息桥洞,采取封洞、封胶、布鸟网、喷药等措施,破坏楼燕栖息场所。 

        

      斗鸟“三十六计”之四: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说是两层意思,一是飞行区内和飞行区外同时治理,里外协同配合。二是机场协调,地方配合,协同治理,实现里应外合。 

      1)灰椋鸟治理。银川机场通过与相关政府单位内外联合,在灰椋鸟栖息地、觅食地和飞行区3个区域多措并举开展灰椋鸟防范治理工作。一是在飞行区灰椋鸟穿场路线下进行人为干扰,迫使其改变穿场路线;二是夜间前往机场周边灰椋鸟栖息地林地惊扰其栖息,迫使其改变栖息地;三是积极对接政府、公安、垃圾填埋场管理单位协调治理灰椋鸟觅食地,对裸露垃圾进行填埋和覆盖,在公安人员配合下驱赶猎杀灰椋鸟。通过快速有力地治理,彻底消除灰椋鸟集群穿场安全隐患。 

      2)家鸽治理。家鸽治理主要在于积极沟通,协同治理。一是走村串巷开展鸽害宣传,发放鸽害宣传册子、袋子以及扇子等材料。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多次召开协调会,与政府工作人员一起上养鸽户家里讲解政策法规和鸟撞飞机的严重后果,邀请养鸽户前往飞行区参观航空器运行,争取养鸽户的理解和配合。三是在各类媒体上播放鸽害宣传视频,提升公众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意识。 

        

      斗鸟“三十六计”之五:釜底抽薪 

      断绝鸟类食物源和破坏栖息地是非常有效的鸟防手段。飞行区治理基于鸟类食物链管理一是草高控制在15㎝以内,及时割除蜜源植被和结籽植被。二是与科研院所合作,邀请病虫害防治专家现场查看虫情,针对性制作灭虫配方三是邀请专业生物消杀公司每月开展灭鼠工作。四是通过碾压土面区,减缓植被生长和昆虫滋生从草高控制、昆虫治理、啮齿动物治理、土区平整碾压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逐步促使飞行区生态环境单一化,贫瘠化,让鸟类从源头上“不想来来了就没好果子吃”。机场周边水鸟栖息地治理以人为干扰破坏鸟类栖息地为主,在有水鸟栖息的蓄水池旁开挖沟渠,排干蓄水池内水体,割除水草,让鸟类从习性上“不否则有来无回 

        

      斗鸟“三十六计”之六:神机妙算 

      银川机场不断总结鸟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提前预判鸟情的变化和发展,指导驱鸟人员有的放矢的开展鸟防工作。 

      1)绘制鸟击防范甘特图。根据重点防范物种活动周期、鸟防工作时间节点及总结等内容,绘制银川机场鸟击防范甘特图,避免鸟击防范工作产生滞后性。 

      2)开展鸟情预警工作。以每半月为周期,根据飞行区鸟类活动情况和机场周边鸟情生态环境调研情况,并结合往年历史鸟情及鸟击数据,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鸟情进行预测,并提出防范建议措施以及特别注意事项。 

      3)总结鸟类活动规律和评估危险等级。银川机场根据长期观察,整理出重点防范鸟种在机场出现和离开的时间规律。从集群规模、网捕数量、鸟击历史、驱赶难度等12个维度对机场鸟类进行危险等级评估,并根据最新的鸟击情况、鸟情变化及时更新危险等级。 

        

      斗鸟“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 

      银川机场紧抓发展机遇,探索应用新型技术。一是建立鸟防电子台账。借助钉钉“简单云”OA平台,告别纸质记录,推进台账的数据化、清单化、电子化。二是智慧眼辅助观测。利用4G高清摄像机对机场内、外高危鸟种活动场所进行监控;在土面区安装虫情监测设备,病虫害专家借助监测系统随时掌握机场土面区威胁飞行安全的昆虫类群状况,提高虫害治理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创新拦鸟网应用,布设“天罗地网”。在飞行区布设“W”型、“H”型和“车库”型等不规则鸟网,降低鸟类对鸟网的适应性,提高鸟网拦截效果。四是测试新一代机场鸟击防范管理系统。通过鸟类活动轨迹图、热力图和鸟类多样性指数等大数据融合,提高鸟情信息数据整理效率,提升鸟防信息化水平。 

        

      斗鸟“三十六计”之八:无中生有 

      银川机场的鸟防提升,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自2017年开始,银川机场组建以研究生为骨干的专职队伍进行鸟防工作的全面研究。2018年,首次开展对机场周边8公里范围的自主生态环境调研,建立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的鸟击防范工作思路,迈出了科学开展鸟防工作的第一步。2019年,运用安全管理体系(SMS),实现鸟击风险分区管控,自主编制《鸟击防范体系手册》和《鸟击防范工作年鉴》,以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鸟防体系化管理的元年。2020年,引入鸟情监视、鸟击防范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新技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各种因素与鸟击的关系。2021年,建成集办公、培训、实验、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鸟防工作室,并与宁夏农林科学院挂牌成立联合实验室,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提升机场鸟击防范水平。近5年以来,银川机场未发生机场责任原因鸟击事故征候。根据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升级鸟击防范体系,解决了如何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防范鸟种治理等问题,鸟击防范水平持续提升。 

      工作设想与展望 

      (一)树立“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 

      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以专业科研力量进一步开展机场鸟情生态调研和鸟击防范研究。探索黄河西岸湿地环境,进一步消除机场东侧吸引鸟类生态因素,以生态景观学为主线,减少机场鸟类分布的压力,进一步降低机场鸟击发生概率。 

      (二)明确“新要求”,强化队伍建设。 

      开展系统提升、团队建设、加大激励等管理方法,探索鸟防项目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吸纳植物学、昆虫学相关专业人员。借助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鸟防大数据研究中心,综合研判鸟情变化趋势及规律与航班的联系,总结分析,形成工作长效机制。 

      (三)体现“新作为”,协同区域治理。 

      大处着眼,主动对接,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联动机制,明确各保护职责,确保鸟害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筹协调形成治理合力。继续在生态治理上下功夫,借助局方资源和地方政府力量进一步推进鸟防工作纵深发展。(作者系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