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运输机场公共卫生防疫与流程改造

    田剑清 刘兆祺 编 辑:张薇 2022-07-01 17:39:00

      201912月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 型 冠 状 病 毒 肺 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等传染病肺炎)肆虐,20201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关注,311日宣布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截止2022629日,累计确诊已逾5.44亿、累计死亡已超633万,成为人类历史上所面临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我国通过积极防控和救治,经历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毒株的冲击,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爆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但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等传染病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民用运输业机场,特别是国际机场,作为国内、国际人员和货物流通的核心枢纽,成为了各地区公共卫生防疫成败的核心和焦点,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保障航空运输的正常运营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进行公共卫生防疫与流程改造,科学、合理应用健康码、行程码识别,无接触体温测量、疫苗接种查验、核酸及抗原检测等科技手段,将可能被病微生物感染(污染)的人、物(包括行李、货物、垃圾等)查找出来(筛查),采取进一步的核酸检测、隔离观察治疗等诊治措施,以及消杀等杀灭致病微生物处置措施,严格执行公共卫生防疫人员的管控措施,避免致病微生物通过机场扩散而构成新疫情,是机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一、机场公共卫生防疫的主要筛查手段 

      在传染病疫情期间进行筛查的过程,就是有效实施传染病检疫的过程。筛查是指将可能被致病微生物感染(污染)的人、物、货物查找出来。可能被致病微生物感染的人,包括传染病患者(含无症状感染者)、疑似患者、检疫期内出入过疫区(疫区(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无有效防护措施下与传染病患者(含无症状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和接触过被新冠等传染病病毒污染过的物品的人员。可能被新冠等传染病病毒感染的物,则是前述人员在无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过的物品,包括行李、货物和垃圾等。现代科技,尤其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丰富了筛查的相关手段,包括无接触的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体温测量,核酸及抗体检测等,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检疫及其检疫合格证开具。 

      (一)、健康码查验 

      健康码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途径,自行网上申报、填写个人真实身份和健康信息,经后台审核后生成的属于个人的二维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标记等手段,对个人感染新冠等传染病的可能性和14 天内是否出入疫区(中高风险地区)等相关信息通过非常容易识别、判断的码颜色(绿、灰、黄、红等)展现出来,为公共卫生防疫提供初始识别筛查依据。健康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繁琐的填报工作、减小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提高了数据收集效率,加快了新型冠状病毒预检速度,缩短了患者等候筛查时间,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也避免了人为监督和纸质记录的疏漏,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全面及时的统计分析数据。 

      202012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落实“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根据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要求,疫情期间疫区(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均需凭借健康码出入其他本行政区域。而机场,则是查验健康码的核心区域之一,针对出发和到达的所有人员均进行健康码查验。 

      (二)、行程码查验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俗称“行程码”。是由中国信通院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免费提供的查询服务,手机用户可通过服务,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国家和所有地市信息,成为各地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最新卡面规则为:红卡,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数据来源:卫健委);橙卡,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黄卡,41个国家和地区。 

      20219月,为助力群众安全出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把健康码和行程码整合一页可查,打开支付宝的健康码同时能看到行程码。这意味着健康码、行程码在全国全面实现一页通行式的二码合一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基于电信大数据,由三大运营商统一提供接口,仅须填写手机号、验证码并确认本人授权,无须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操作上更为简便和安全。 

      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事实上就是用移动通信科技手段,实施个人旅居史调查的过程,健康码绿码和行程码部带*,可大概率排除近期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以及疫区旅居史。 

      (三)、体温测量 

      由于体温升高是新冠等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且较容易通过红外线成像等免接触手段准确测量,因此体温测量就成为了疫情筛查的重要手段。刘雨薇等就发热筛查相关问题进行证据总结,结果发现:1.启动发热筛查对控制疫情快速扩散十分必要,但不应将监测体温作为唯一的筛查措施;2.红外热像仪与非接触红外额式温度计是目前可用于大规模人群快速筛查发热的工具;3.红外测温装置仅可用于初步筛查发热病人,对于初筛发热者应再次复测体温;4.前额、颞部、颈部是头颈部的热稳定区,进行颈侧和颞部测量时测量人员可避免直接面对被测量者;5.推荐复测腋下温度;6.推荐采用水银体温计或医用电子接触式温度计复测腋下温度,但应尽量减少水银体温计的使用;7.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远程连续体温监测代替传统的间断式体温监测,可在传染病留观中心和隔离病房中发挥巨大作用。进而证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发热筛查对控制疫情传播是必要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制定统一的筛查方案,包括选用合适的筛查设备、规范测量部位、统一发热参考标准,以提高发热筛查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根据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要求,机场在各出入口均设立了测温设备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还会在行李托运(值机)、安检、登机等关口复测体温。 

      值得注意的是,体温测量要注意排查以下方面问题,可能需要等候一段时间复测体温或用水银温度计来复测腋温,以判定是否真实发热:1.在运动、生理期、辛辣热食、阳光暴晒等许多情况下,体温会出现生理性升高;2.而部分手持红外线温枪等测温设备常需要进行校准;3.防爆检查试纸和检测口等发热设备和物品,与人体头部影像重合后会造成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误报。 

      (四)、致病微生物病源学(核酸和抗体、抗原)检测 

      致病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是确诊传染病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新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规定了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作为确诊病例的方法,将抗原检测作为重要补充手段,检测结果是对潜伏期人群、疑似病例人群和隔离期人群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确诊的重要依据,因而成为最直接的排除性筛查依据之一。根据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要求,机场针对来自疫区(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查验其一定时期以内(根据流行优势毒株的致病力、传染性和检测手段等在时间上实行动态调整,重点是入境人员)的核酸和抗体检测报告。口岸管理部门(海关)会同地方卫生健康部门在机场对入境人员进行现场核酸采集,对入境货物,尤其是食品,进行抽样核酸检测。对发热等有呼吸道异常症状和健康码异常的人员,一般都被要求进行核酸(有时包括抗体)检测。此外,伴随疫情形势发展和核酸、抗原检测普及和费用降低,许多地方政府要求,机场定期对从事入境和疫区(中高风险地区)航班保障的直接接触疫区(中高风险地区)航班旅客、行李和货物的工作人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核酸(有时包括抗体和抗原)检测,部分地区甚至推进了市民常态化核酸检测。 

      (五)、疫苗接种证明查验 

      疫苗接种是让易感人群对传染病产生抗体、获得免疫的有效手段,即使在免疫突破情况下,也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伴随2020年底新冠等传染病疫苗研发成功上市获批,公共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以疫苗接种为主要手段的新时期,包含民航业从业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高风险岗位新冠等传染病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全面推进。以色列研究证实辉瑞疫苗有效保护率达95%以上,我国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疫苗有效保护率也在90%以上,各类疫苗对目前的南非变异病毒均保持着有效的保护率。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让疫情彻底控制和国境的彻底开放有了一线曙光。受疫苗接种鼓舞,欧盟在20213月推出电子疫苗护照,国际航空运输协 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 已推送国际旅行码,主要包含了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信息,虽然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形成了一定的免疫突破,但目前证据显示疫苗仍然有效,仍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WHO认证的疫苗接种报告已经成为部分开放国境国家许可入境的主要通行凭证之一。 

      二、机场公共卫生防疫的主要措施:分级筛查与隔离管控 

      (一)、分级分类筛查 

      根据风险层次充分利用前述筛查手段,尽早、尽快筛查出可疑人员,采取隔离观察治疗等措施,尽量规避疫情播撒风险。将低成本的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和无接触式体温测量作为对多所有机场出入人群的筛查措施。将较高成本的致病微生物病源学(核酸和抗体、抗原)检测作为对重点人群,包括中高风险航班(目前重点是入境)旅客和保障作业人员(包括机场、航空公司、驻机场各单位、航站楼商户等正式员工、劳务派遣、外包单位员工等所有人员)的筛查措施。 

      (二)、分级分类管控 

      1.旅客管控 

      对于来自疫区(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国外高风险地区入境航班旅客,则采取高几率发病阶段的集中隔离(目前为14 天)和次几率发病阶段的居家隔离(目前为14 天),以及落地和隔离期间进行多频次的核酸检测的高成本管控和筛查措施。 

      2.员工分类管控 

      对于机场员工,按照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直接接触旅客的人员,需接种全程疫苗,每日体温三测,还需要根据疫情形势定期进行病源学(核酸等)检测。 

      深圳和南京疫情,与航空口岸作业人员相关。因此,对于保障高风险的入境航班区域(包括机舱、旅客及行李通道、货运区域、作业人员的生活、居住区域等)的作业人员,也采取“四指定”“四固定”“两集中”管控政策和高频次的核酸检测措施,尽早、尽快筛查出可疑人员,将疫情播散风险控制在最低层面,规避作业人员感染导致的社会层面外溢。 

      三、可疑人员的处置 

      综合WHO相关建议,国家、民航等相关部门的防控指南,以及其他国家的通用做法,如在机场发现发热、健康码异常等传染病可疑人员,应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置:1.立即登记可疑人员及密接人员(未采取有效防护下曾与其有1 m内近距离接触)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2.立即引领到临时隔离观察点(区)隔离观察;3.及时通知机场医疗部门进行体温复测、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4.报告当地卫健部门,并配合做好发热旅客的交接工作,由当地卫健部门决定是否需要调派负压救护车,将其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核酸及抗体检测等相关处置;5.当可疑人员离开临时隔离区后,对该区域及发热人员行走路径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如地方卫生部门明确可疑人员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则进行终末消毒;6.对密接人员和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人员健康进行跟踪观察,如可疑人员被明确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宜按地方卫生部门采取隔离观察及核酸和抗体检测等防控措施。 

      四、可疑物品的处置 

      综合WHO、国家、民航等相关部门的防控指南,对被可疑人员污染的物品,包括行李、货物、垃圾等应进行消杀为核心的卫生处理。对于来自疫区(中高风险地区)旅客的行李,应根据风险程度,在收运、装舱、卸运、交付等环节实施六面有效消杀,对转运的行李推车、拖车、转盘等设施设备和车辆,也应实施一定频次的消杀。 

      对于入境和国内高风险地区航班行李,要确保六面到位的消杀程序。对来自疫区(中高风险地区)航班(目前主要是国际)的货物,应进行卸货机坪现场消杀和入库消杀后方可入货运仓库。对于转运和存储货物的拖车、仓库等场地、设施设备和车辆,也应按频次进行清洁消毒。 

      石家庄和南京的疫情,与入境航班的垃圾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疫区(中高风险地区)航班(特别是入境航班)的垃圾,以及拆卸行李和货物外包装的垃圾,以及保障航班所产生的防护装备等垃圾的管控和处理。此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垃圾感染类进行投放、转运和处理。对于托盘货物外包装等非常巨大的垃圾,除在散托盘时实施内外喷淋消杀外,可采取弃置暂养池内多频次消杀,多频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清运无害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从事入境航班行李、货物、垃圾操作处理的人员,也必须严格实施管控措施和高频次的核酸检测措施。 

      五、机场公共卫生防疫流程 

      各机场应梳理客货运输流线,根据当地机场自身场地、人员,和机场海关、移民局等部门、地方卫健等相关部门针对公共卫生防疫的处置模式和合作程度,突破既往固有模式,改造、选用与本机场相匹配的防疫流程,切实做到国内与国际、中高风险地区与低风险地区航班,在保障人员、作业区域、设施设备、车辆、物品、废弃物等方面完全分开,进而达到风险可控、意外局限等目标。 

      (一)、国内出发旅客防控流程 

      总结目前各机场处置情况,归纳总结国内出发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如图1所示。 

      

      (二)、国内低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筛查与处置流程 

      总结目前各机场处置情况,归纳总结国内低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图,如图2 所示。 

      

      (三)、国内疫区(中高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 

      总结目前各机场处置情况,归纳总结国内低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如图3 所示。 

      

      (四)、国际及地区疫区出发旅客防控流程 

      总结目前各机场处置情况,归纳总结国际及地区出发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如图4所示。 

      

      (五)、国际及地区疫区(中高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防控流程 

      调查目前各地区防控措施,对部分低风险地区航班(澳门等),按照国内低风险地区机场航班措施进行处置。归纳总结国际疫区(中高风险地区)到达客运航班旅客筛查与处置流程图,如图5 所示。 

      

      (六)、国际及地区疫区(中高风险地区)到达货运航班处置流程 

      调查目前各地区防控措施,归纳总结国际疫区(中高风险地区)到达货运航班货物筛查与处置流程图,如图5 所示。 

      

      六、特情(针对病毒感染者)处置 

      与可疑人员处置不同,如机场内出现确诊病例,则宜进行区域管控,针对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送收治机构和隔离单元,以及对其相应活动区域消杀以清除致病微生物,防止疫情进一步外溢和后续恢复正常运营的处置措施。 

      (一)、机场员工筛查出阳性病例的处置 

      调查目前各地区防控措施,归纳总结机场员工筛查出阳性病例的处置如图7

      (二)、机场区域发生旅客疫情的处置 

      调查目前各地区防控措施,归纳总结机场区域发生旅客疫情的处置如图8 

      

      七、小结与展望 

      (一)、疫情持续需要相宜的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和流程再造 

      20222月下旬以来,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致病力强、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和隐匿性显著增强等特性让我国新冠疫情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尤其是3月中旬以来上海疫情的持续发展、外溢,让我国再次面临武汉爆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2022413日,关于国际卫生条例(2005)突发事件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声明中指出,COVID-19 大流行继续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简称PHEIC),继续对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持续存在国际传播和干扰国际交通的风险,需要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 

      包括运输机场在内,我国此前制定的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和流程都是依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迅速消退类似疫情的突发处置措施为特征。既往依靠人工逐个健康观察和摸排完成检疫,靠卫生检疫人员进行医学巡视发现异常患者的老旧方法与流程,已明显过时。必须进行适宜流程改造,方可有效应对新冠类需要长期鏖战的疫情。 

      (二)、与时俱进,科学综合利用各类公共卫生防疫手段 

      红外线热成像大规模人群测温、健康码和行程码、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新时代检疫评判的科学组成部分,为我们进行公共卫生防疫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可以实现免接触、大数据、分级分类筛查、高效率获取客观检疫合格与否的结论,实现科学精准防控的目标。 

      结合运输机场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各类手段统筹、合理、综合应用,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控制传染源(筛查、管控、治疗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清洁、消杀场区致病微生物等)、切断传播途径(科学环保消杀致病微生物,阻断传播链条)、保护易感人群(未感染旅客和驻场员工)等防疫目标。 

      (三)、线上查验,防疫关口前移,最大限度提高防疫效率 

      将机场防疫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在订票阶段,即可通过大数据,通过其身份个人信息,阻止有疫区旅居史的人员购票;充分利用网上值机时机,再次核验其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等状况,甚至开发手机测温功能软件,联网就医、购药信息,尽最大可能阻挡可疑人员进入机场,且可将其相关信息推送给防疫部门进行相宜处置。 

      对机场及驻场单位员工,同样可以根据其疫苗接种、健康码、行程码体温等情况,通过公共卫生防疫分析软件,评估其是否适宜上岗轮班,进而确保岗位人员风险可控。 

      (四)、加速防疫硬件建设,变人力防控为物理科技防控 

      致病微生物必须感染人体才能够致病,防疫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人员的生命健康。加速防疫硬件建设,充分利用科技和物理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投入,甚至完全实现远程控制、现场无人化操作,变人防为科技物理防疫,进而最大限度规避人员染疫。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密集、老年化严重等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够放任新冠病毒肆虐,去选择“躺平”,而必须坚持“联防联控,人物地同防,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方针,坚持“动态清零”总目标不动摇。防疫肯定不是机场一家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更不是医务人员独有的职责,必须发挥联防联控和制度优势,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防控,规避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过多影响和干扰,最大限度保障人们生命健康。我们依靠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和英明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战疫,前阶段取得了防疫阶段性成功,只要我们持续坚持,就一定能够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顺利。 (1.       田剑清,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医师,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医疗救护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2.       刘兆祺,首都机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书记,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医疗救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