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技术助推云南民航发展
近10年来,云南本土航空公司发展到6家,辖区运输机场已达15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云南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云南民航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然而,云南所处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云南民航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在新形势下,如何从技术上打破自然条件的瓶颈,实现新的突破,助推云南民航迈上新台阶,一直是云南民航人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试着从云南地理气候特点对航空安全的制约和挑战入手,结合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探讨云南民航如何运用航行新技术打破瓶颈和破解难题,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有效提高航行保障能力提供了有益支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谁能在科技创新上抢先一步,谁就能开辟一片新天地。针对云南地理环境特点,云南监管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大力推广和使用航行新技术,努力打破瓶颈,着力提高保障能力。2015年,云南监管局成立了航行新技术领导小组,由局长罗全福担任组长,全面主抓云南辖区新技术的应用。根据民航局、西南管理局的要求,每年制订云南辖区的新技术工作计划,层层落实,切实推进云南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年来,航行新技术在云南辖区的应用实实在在体现在了机场地面保障上,体现在了航空公司的运行效率上,体现在了旅客的出行感受上,收到明显效果。
——大力推进PBN机场应用,有效提高安全裕度。PBN(基于性能的导航)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的一种新型飞行运行方式和空中交通管理概念,它的实施将对民航持续安全、增加空域容量、减少地面导航设施投资、节能减排和收到环保效果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民航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民航强国战略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中国民航PBN路线图》颁布以来,云南监管局积极推进该技术在辖区内的应用,目前,云南所有机场都已经具备了PBN功能。PBN功能的推广应用对在辖区内航路导航规范和进离场程序的优化产生了良好效果。
——广泛推广应用ADS-B系统,有效提升空中交通监视能力。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是国际民航组织确定的未来主要监视技术。ADS-B技术将卫星导航、通信技术、机载设备以及地面设备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监视手段,有效提高了管制员和飞行员的运行态势感知能力,提高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扩大监视覆盖范围,提高空中交通安全水平、运行效率和增加了空域容量。加快推广应用ADS-B是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云南处于我国西部地区,支线机场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但辖区内雷达部署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急需ADS-B等新监视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近年来,云南监管局高度重视ADS-B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ADS-B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大力推广应用HUD标准,为低能见度起降保驾护航。HUD平视显示系统是民航局航行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决定重点推广的四大航行新技术之一。HUD可有效避免超限事件的发生,显著提高飞行运行安全水平,还可在不符合ICAO标准助航设施的跑道上实施低能见度运行,从而提高航班正常性。使用HUD实施低能见度运行在提高机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机场容量、增加主辅业收入、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监管局重视HUD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HUD项目建设和运行。云南腾冲机场属于典型的高原机场,跑道端为深沟,净空条件较差,机场海拔1888.8米,跑道长度却只有2350米,对于高海拔来说,跑道长度偏短,运行风险较大。鉴于腾冲机场的风险大,云南监管局第一批公布适用HUD标准的就有腾冲机场,使腾冲运行标准决断高度从60米下降到45米,降低了15米,作用非常显著。因为腾冲机场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区机场,在夏秋时节进入雨季后,降水持续,雨量集中,伴随低云、低能见度,航班正点率非常低,所以在使用HUD标准后,大大提高了航班降落的可行性。
——积极推广北斗卫星定位监控应用,提高通航公司运行水平。北斗卫星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星座”之一,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北斗通航监控系统因不受地形、地域和环境影响,可以稳定实现对航空器的实时监控,成功解决了通航飞机在作业过程中“看不着,叫不到”的问题,可有效提高通航业务的安全水平。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北斗卫星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
云南监管局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和民航局的部署,一直致力于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应用,积极促进云南辖区135部航空公司使用基于北斗卫星的定位系统。2016年底,云南辖区凤翔135部公司向云南监管局提交运行合格审定申请。在审定过程中,云南监管局积极引导、主动作为,帮助公司顺利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航空器的位置追踪;同时还开发了其他服务模块,如航路实时天气监测,为北斗卫星在通航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7年6月,在七彩通航公司135部运行合格审定中,云南监管局同样支持公司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通航公司的运行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支持国产北斗卫星的使用,逐步减少对国外GPS的依赖贡献了力量。
——在国内率先使用国产特性材料阻拦系统 (EMAS)。飞机冲出跑道是常见的严重事故和严重事故征候,飞机一旦冲出围界,后果不堪设想。EMAS是铺设在机场跑道端以外区域的吸能拦阻材料,用于飞机冲出跑道后通过机轮滚压材料产生一定的阻力,使飞机在安全的前提下减速并最终停止在预定距离内。在安全区铺设特性材料阻拦系统,相当于延长跑道安全区长度,可在保证飞机安全的情况下,有效阻拦高速冲出跑道的飞机。
2012年,腾冲机场在国内率先使用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国产特性材料阻拦系统 (EMAS)。3年以后的2015年7月,中国民航局发布 《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第一修订案和 《民用航空支线机场建设标准》第一修订案,分别新增EMAS规划原则、关于支线机场安装EMAS的条款,要求在全国民用机场和支线机场的飞机跑道端安全区外安装特性材料拦阻系统。在此技术的应用上,云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未来云南民航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路和重点
云南民航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一些不足,满足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需加倍努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思维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运用现代科技开展工作的思维习惯,让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去做传统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把行业安全运行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上。下一步,我们将按照 “着眼长远,解决关键,强化协同”的思路,根据民航局和西南管理局新技术的总体规划,结合云南实际情况,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技术应用与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航行新技术应用与发展之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加速研究RNP AR技术和CCOCDO程序在昆明长水机场的应用。目前,民航局已将昆明作为试点,计划同步在北京、昆明两座机场实施RNP AR技术和CCO-CDO的应用。此项工作已在逐步开展中,将实现节省燃油、减排降噪、简化飞行操作和减少陆空通话的目标,有效提高昆明长水机场的运行效率,助力昆明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稳步有序推进辖区HUD的应用。进一步研究云南支线机场条件,适时公布更多HUD运行标准,改善支线机场运行环境,提高保障能力,提高航班正常性。同时,加快辖区公司HUD的补充运行合格审定速度,做到审定严格,服务高效。
——继续跟进ADS-B的应用。根据空管局的ADS-B安装战略图,尽快完善云南辖区的布局,提高监视水平,同时督促辖区航空公司加强ADS-B的运行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EMAS的使用。云南大部分支线机场都属于高原特殊机场,我们将逐步在省内支线机场推进使用EMAS,提高机场的安全裕度。目前,除腾冲机场已安装外,临沧机场也已获得民航局批准,即将使用EMAS,大理机场也在积极筹划当中。
——深入研究GLS(地基增强型卫星着落系统)在云南运行的可行性。GLS技术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目前飞机在特定情况下降落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GLS技术目前只在上海浦东机场试运行成功,该技术在云南的应用目前属于空白。随着昆明长水机场第三、第四条跑道的规划出台,我们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致力于推进GLS在昆明机场的落地生根,解决多条跑道的独立平行进近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节约机场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提高航班正常性方面的价值,以更低的经济成本获得更高的运行效能。
——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探索复杂地域条件下新建机场的模式。云南很多州 (市)因地处山区,机场选址非常困难,地面交通又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民航飞机设备越来越先进,呈现出飞机能力的提高快于机场和空管保障能力提高的趋势,这为在复杂地域条件下建设机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可能性。下一步,我们将思考在一些地理条件特殊的州 (市)建设机场的新模式。例如,受地形地貌限制无法安装地面导航台的民航机场,可考虑采用PBN技术,公布PBN飞行程序,彻底摆脱对地面导航台的依赖,这样既可以解决机场选址的问题,又能降低机场建设成本,同时还能推动航空公司新技术的应用,一举多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云南民航将抓住机会,迎难而上,加强统筹,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新技术在保证飞行安全、提高航班正常性和增加容量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者系民航云南监管局 朱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