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如何利用校外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科技类博物馆通过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利用科技博物馆资源,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是值得广泛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探讨科技类博物馆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供相关工作者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一、前言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简称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最新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长期以来,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收藏展示功能,但是国际博协一贯强调博物馆是一种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机构,这也进一步说明这种社会服务将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现代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已经不单单体现在收藏和展示历史上,还应当借助其教育功能,激励人们积极探索和创造现代文明的信心和决心。基于此,现代博物馆的工作重心也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课堂”、“大学校”。在科技类博物馆中,其教育功能将不断突显,这不仅体现出了社会效益的公益性原则,也体现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1]。
二、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
21世纪的科技类博物馆,已经不同于18世纪的收藏机构,也不再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收藏、文化展示以及附加教育功能的混合体,现阶段已经被定义为一个基于“物证”的教育机构。因此可以说,教育已经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是科技类博物馆实现其收藏、保护和教育等功能的最终目标。科技类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开展科普教育的学习场所,能够在教育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普意识,增强科学普及的效果,也能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进而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力不断强盛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科教兴国、以人为本以及实施科技人才战略,进而构建出了和谐、进步、文明的科技强国,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育,也开始注重校外教育的力量。科技类博物馆作为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就需要将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利用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并且在教育中还需要体现科学的品格、文化的品位,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2]。
例如,民航博物馆在开展主题为“长大我要当飞行员”的科普教育活动时,就可以结合馆内收藏的各种飞机模型和模拟机,并邀请飞行员讲授在空中的飞行体验,进而对学生开展相关的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普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实现长大后翱翔天空的远大理想。同时,为了深化学生对飞行员以及民航知识的认识,民航博物馆还可以借助馆内资料,与学生分享飞行员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飞行员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带领学生进入飞机驾驶舱,认识各个仪表盘的用途,并选取学生代表进入飞行模拟舱进行模拟飞行,体验飞行的乐趣。通过提高对科技类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进而明确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馆内设施的软硬件建设
科技类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就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加大经济投入,进而增强科技类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并根据其性质、规模和区域分布,在关注其发挥科普教育特色功能的基础上,进而对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完善。
例如,民航博物馆在开展主题为“飞上蓝天的大鸟”的科普教育活动时,工作人员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在不断发展中飞机所用的材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且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不同业务的飞机在材质上也存在差别,科技类博物馆在对相关飞机模型进行收藏时,也需要根据现有飞机的材质对模型进行更新,进而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时,能够有效学习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并能够运用不同材料分析飞机的结构和用途,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对飞机模型的组装。
(三)挖掘优秀的科普教育资源
很多时候科技类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由于资源的匮乏,导致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使其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可以建立公众科学教育网络平台,由政府部门牵头并主导,通过整合国内外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互联网站等资源,挖掘出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并利用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为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例如,民航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藏品及展览资源,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及社会公众普及民航知识。依托民航科研机构、民航教育机构以及互联网站等途径,整合优质资源,邀请民航专业的从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民航、了解民航。通过优质民航科普教育资源,结合体验驾驶飞行模拟机,激发学生对民航科普知识的探究欲望,最后通过课程讨论、展示以及分享等环节,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作能力。
(四)与课本、生活进行衔接
科技类博物馆在进行科普教育活动时,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课本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息息相关,而这正是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进而弥补学校教育短板的有效路径。科技类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和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并掌握博物馆科普教育的相关内容[3]。
例如,民航博物馆在开展“畅享时刻——未来航天飞机”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描绘出未来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在天空中翱翔时的样子如何,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课本已学的航天飞机制作材料与结构设计知识,并结合生活中所搭乘的民航运输飞机的样子,进而运用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而描述出一份关于自己的航天故事,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具体的创作中,学生还可以结合人类登陆月球的事件,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航天飞机登陆月球为主题,不断通过自己的想象,谱写出新时期美丽的“嫦娥奔月”故事。
(五)保证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
科技类博物馆本身展览展示的内容就已经非常丰富,但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对于其展现的内容不能全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想让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都能收获满满,使得科普教育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使得整个科普活动有头有尾,做到首尾呼应,并梳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就需要逐步为学生剖析出清晰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心中能够对全部活动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并引导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进行实时互动,保障整个科普教育活动的有序、高效进行。
四、总结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文化教育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只接受学校课程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还必须重视校外教育,科技类博物馆具有收藏和教育双重功能,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综上,科技类博物馆应在新形势下,通过提高认识,做好学生教育定位,加强馆内软硬件设施建设,充分挖掘优质科普教育资源、与课本、生活进行有效衔接等路径,实现科普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使科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作者:董海洲)
参考文献:
[1]段炼.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冯庆华,张维.科技馆拓展性科普教育活动开发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科技馆“AST Space”为例[J].科普研究,2016(2): 65.
[3]常梅.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与思考——以烟台自然博物馆建设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