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浅析建设世界一流民航高校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

    丰怀北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2 13:33: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家、学校、学生三个角度下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然性,同时阐释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加强人文教育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民航高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民航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民航院校的一名教师,有感于多年来民航局党组对民航科教事业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切身感受到了学校正在日益翻新和多元突破的强劲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困惑于行业院校的综合水平和国内“一流大学”的差距依然很大。对于“双非院校[1]”的几所民航高校来说,2021年很有可能是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收官第一轮"双一流"的总结年,也是第二轮的开启年,因此时间紧迫,再一次错过,可能还得再等5年,甚至可能从此成为“离双一流最近的时候”。借此机会,作者想从加强民航高校人文教育的角度浅析建设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以下均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然性

      (一)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高度文化自信的国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基础上,做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文化强国建设排在众多强国建设之先,基于共同的认识: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有民族化才有世界化[2]。因此具备高度文化自信的国民一定是未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基础唯是民族的人文教育。

      (二)世界一流民航高校需要良好的人文教育

      民航高校诚然要为学生提供特色一流的民航专业教育,但是要使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舞台上能够崭露头角,还必须要强调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良好修养、宽广胸襟、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民航高校显然不能例外。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其精神、文化氛围和底蕴[3]。哈佛大学校长Neil Rudenstein曾指出:“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诚然如此,如果大学仅仅是一般的信息或知识传授的场所,而在其过程中缺少人文精神,充其量算是培训机构,而不称其为高等学府。世界一流民航高校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和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素质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必不可缺过硬的人文素质

      党和国家明确未来要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育必然离不开人文教育。不论是新工科改革、工程教育认证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还是文理教育或学科交叉融合,都强调学生应具备爱国情操和高尚人格,以在正确的人生追求引导下培育全面的智慧和知识,这恰恰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紧密关联。20 世纪90 年代初,时任美国教育部长劳罗·卡瓦佐斯明确提出:“要确保所有本科毕业生能够逻辑明晰、语法正确地撰写论文,并且掌握世界历史、地理和文化基础知识,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因此学生接受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熏陶是极为重要的。当前中国民航提出建设“人文机场”,对未来民航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也势必提高。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格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5]。

      通常来说,我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存在一种公认的含义,而经常表达着多种含义,较为常见的三种:一是人文学科教育,二是人文主义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在本文中人文教育是指第一种含义,相对自然学科而言的人文学科教育。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知识论里有关“形而上”(哲学、伦理学)、“形而下”(自然科学)的划分成为今天学科划分的基础。20世纪以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两大类的划分是亚里士多德学科划分的延续。通常人文科学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类划分[6]。社会科学是实证性的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人文科学则是评价性的学问。评价性的学问研究的是对不对、好不好、该不该。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常总称为人文社会科学。事实上,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

      人文社会科学的构成一种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社科[2011]6号),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与文化学、管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统计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考古学、政治学、体育科学、宗教学、国防学和综合研究等21个学科。另一种是根据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度课题指南》,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含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含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含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和管理学等23个学科。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而是学科。下文所述人文教育也是基于人文社会科学。

      民航业是现代社会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从事民航专业工作的职工,在执行民航专业相关业务时,应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Standards of Conduct)。行为准则通常以专业伦理守则的形式呈现,用以规范和约束所属人员与同业或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目的在于确保专业的服务水平、增进社会福祉并赢得大众的信赖以建立该专业在社会中的威望。在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内容:第一是专业技术;第二是职业伦理。专业技术往往是在科学教育中学习专业或工程知识获得的,而职业伦理则需要良好的人文教育涵养。

      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探索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规律。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重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把专业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政治、心理、管理、金融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生自身增长文化知识、开阔胸襟、拓宽视野,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校创造出更高质量科研成果,同时还向社会输送了众多高素质的富含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7]。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民航高校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人文教育以使其具备优秀的人文素质。

      三、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的成功经验

      教育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对一所大学的荣辱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为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工程技术学院阶段(建校初期至20世纪20、30年代)、理工科大学阶段是(从20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综合性大学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8]。1947年,学院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报告》,回顾了学院教育的历史,阐述了其教育理念的发展,并指出应该同等重视工程、科学、建筑和规划、人文和社会科学4个基本教育和研究领域,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将其放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建立可以授予学位的人文学院。1950年成立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进一步加强了通识教育,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MIT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创新,一方面重视严谨的定量研究,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同时实行了文理结合的课程设置,要求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通识课程。MIT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的15个系所开设的360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领域涉及美国研究、人类学、种族研究、外国语言和文学、艺术史与建筑史、哲学、心理学、电影和传播媒介、音乐、舞台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的课程保证了本科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人类社会,使他们对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其树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做好准备。这充分体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领导才能的培养。学校希望: “不论MIT的毕业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社会都将期待他们具有更高的领导才能。[9]”正是创新转变和超越自身的教育理念,使得MIT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普通的学院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转变。

      MIT人文教育的加强使其人才培养走向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同时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综合大学的过程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作了完美的诠释。

      四、当前民航高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国内高校文科专业设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文革”之前,其理念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文科专业可有可无”;第二阶段是1977年以后,其理念为“没有文科办不成大学”;第三个阶段则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其理念为“没有文科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10]。1994年9月周远清代表教育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研讨会上作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讲话,标志着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正式开始[2]。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认识到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但由于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以及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目前民航高校人文教育的水平仍相对较低,人文专业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一是对人文学科和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重理轻文”的偏见,造成人文学科布局不科学,人文专业设置少,现有学科或专业的人财物投入比重低等问题。

      二是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不够重视,有的是由于校园人文教育活动开展少,有的是由于对人文教育停留在表面层次的认识上,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一些学校办学数十年仍然没有自己的校训。

      三是师资队伍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缺乏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由于受重视程度影响,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得到保障,出现队伍流于平庸,缺少生气,学历水平不高,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缺乏交流等诸多问题。

      四是毕业生质量和行业单位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根据实证调研,东航股份提出,部分岗位如机务等,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成本意识等,跨学科培养越来越重要,希望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哲学课、博弈论等课程。南航股份提出,随着国际航线的拓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上海机场集团提出,民航高校应强化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培养。

    整体上看,这些不足的最终表现为:目前民航高校的人文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有代表性的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在各个学科专业教育中的渗透也显不足。 

      五、民航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笔者粗浅的认识,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尤为关键:

      (一)做好民航高校一流人文学科的顶层设计

      说到底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文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注重一流人文学科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理应成为高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领人文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文理均衡发展。

      (二)加强高水平人文教育大师或团队引进

      引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人文教育大师或团队对人文教育质量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于校内培养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另外可以促进与国内高校教师之间的互访和交流,与国际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带动效果。

      (三)成立民航高校人文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并不代表要增加教学计划的总时数,或者从其他专业课程中争学时,给学生增加大量课程,而是要在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或是将人文教育寓于科学教育之中,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发挥外脑作用,可以考虑集聚行业力量和其他高校的有效经验,成立民航高校人文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一套人文教育质量标准,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

      随着民航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民航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内涵标准也随之提升,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综合型人才毫无疑问要在今后的世界民航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并对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未来民航高校将迎来5-15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笔者认为,无论从提高民航高校教育质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分类评价导向看,还是从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全面发展,切实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体系看,当前民航类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都亟待加强和完善。(作者:丰怀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03/c_1126693293.htm.

      [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顾秉林.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4] 何沙.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3,(6):35-36.

      [5]百度百科:人文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文教育/7855424?fr=Aladdin.

      [6] 顾剑.工程伦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7] 赵筱媛.世界一流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8] 别敦荣,李晓婷.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1,(2).

      [9] Mission and Origins[EB/OL].[2010-12-04].http://web.mit.edu/facts/mission.html.

      [10] 解瑞红.对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专业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

     

      

      [1]双非院校,一般指非985和非211院校,近年也指非一流大学和非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