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民航安全水平提升须关注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于航 编 辑:张薇 2021-12-02 12:22:00

      从业人员的差错往往是事故发生的近端原因,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业人员出现差错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从业人员自身的问题(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也有设施设备、组织管理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生理情况监控和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则比较有限。近年来,由于行业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9525航班事故,由于副驾驶饱受抑郁症困扰,驾机撞山;2018年3月12日孟加拉国优速航空211航班事故,同样患有抑郁症的机长和同事闹矛盾情绪失控,导致航班坠毁。这两起事故的发生都与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行业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以确保民航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最终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
      关注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符合行业实际需要,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今年9月1日,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受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事件的影响,此次修订加大了对从业人员的关怀,在第四十四条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严格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的条款。这标志着在法律层面,正式提出了需要对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关注和管理。
      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社会,人人都处在“高压”的环境中,如生活压力(经济压力、老人赡养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工作压力(胜任能力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职场晋升压力等)等。“耶斯基—多德森”定律指出,适度的压力可以使人奋进,但是过大的压力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长期的“高压”会使得抗压能力较差的人慢慢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民航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其从业人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运行保障的压力。一旦压力过大,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学者对我国民航关键岗位员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虽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是仍有近10%的员工处于预警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一旦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对行业的打击可能是巨大的。
      针对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民航企事业单位要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做到“未发现,重预防”“现端倪,治未病”“已发展,要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有知情权、拒绝权、避险权、建议权,以及批评、检举、控告权。民航企事业单位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应制度,维护员工应有的合法权益,减少由于员工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心生不满的情况的发生。
      第二,加大心理健康管理投入,建立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档案。民航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咨询等相关内容,并请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保密的状态下对档案进行跟踪和分析,以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避免由此带来的进一步影响。
      第三,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教育,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民航企事业单位要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员工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员工对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帮助员工寻求合理的压力释放渠道。在举办活动时,也注意打破部门壁垒,采用混编组合方式,以增强员工之间的熟悉程度,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渠道。
      第四,引入员工支持计划(EAP),筑牢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防线。EAP是指企业为员工设置的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建议和咨询,旨在解决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于已经引入EAP的民航企事业单位,在依靠外力之外,建议建立自己的EAP队伍,这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对于未引入EAP的民航企事业单位,建议积极引入EAP,为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素质和工作绩效提供助力,以便筑牢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防线。(作者于航 单位: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