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冠防控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研讨
自2020年元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以来,时间已经快过去一年了。对于这个新发现、肆虐的传染病,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在现代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们迅速予以基因测序、病因病理分析、传播途径界定、诊疗和防控方案完善,《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也都更新到了第六版,我国防控已经初战告捷。如今伴随疫苗紧急上市广泛接种全人类夺取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或者将其控制降格到普通流感水平,已经近在咫尺,或许2021年7月即可实现。
然而,黎明前往往是至暗时刻,越是接近胜利越容在易细节上面疏忽大意出问题,针尖大的窟窿就有可能漏斗大的风,疫情也在辽宁、河北等地局部反弹。下面就民航新冠防控中容易忽略的一些细节问题研讨,与大家共勉。
《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六版)》、《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六版)》(以下简称民航六版指南)对客舱机组人员防护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然而,对航司代办、地服等非航司客舱机组人员进入运营中客舱所需防护措施,却没有具体的规定。
建议规定:进入运营中的客舱,需按相应防护标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
受法规管辖权限等因素影响,我们无法限制外航机组人员的防疫措施,而只能做好自身防疫措施。因此,宜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与外航机组接触等相关问题。
建议规定:进入外航机舱或与外航机组人员近距离接触前,需根据航班飞机始发地疫情风险等级,做好相宜防护措施。
三、 防护服外套上反光背心问题
为防止机坪作业人员意外伤害,民航局有过机坪作业必须穿反光背心的规定。而在为高风险境外航班服务时,为了防疫需要,作业人员需穿上防护服。规定和需要的共同作用下,许多机坪作业人员在防护服外面套上了反光背心。
图片说明:防护服外套穿的反光背心、未套防护袋的证件和对讲机,暴露后实现无损伤消毒非常困难,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
而反光背心价值不菲,作业人员往往简单喷一下预防性消毒液,就带回休息区供下一次使用。如此,将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带往各地。
建议规定:穿防护服后,不得外穿供重复使用的反光背心。机场需在夜间和低能见度下,加强高风险地区航班机坪照明,强化机坪作业安全管理,划定无机动车安全作业范围区,人员不得超越该区域地面活动。
物传人的实锤,直接大幅度增加了新冠防控的难度。
而证照、通讯工具、单据等物品的潜在感染风险,必须严防死守。
建议规定:加强中、高风险地区航班服务人员的证照、通讯工具、单据等物品的潜在感染风险防控管理。证照、通讯工具、单据等物品需置于可密封的塑料袋中带入工作区域,再带出工作区域前需严格消毒外封塑料袋后,再消毒物品后方可在其他区域使用。外航机组人员使用过的通讯工具需严格消毒后方可供他人使用和阅读,传递的单据等其他物品,需经过消毒或在有效防护措施下阅读或使用。
五、 机场空间互通混流、未形成“三区两通道”阻隔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航站楼都是大空间互通,部分机场航站楼甚至采用了出发和到达混流设计,这可以有效增强商业区域效益和便于换乘,但却非常不利于“阻隔”,不利于疫情防控。
为形成有效“阻隔”,减少人群交叉感染,有多座航站楼的机场,建议对将往来中高风险地区航班和国际航班调配到单独的航站楼。仅单座航站楼可供使用的机场,建议划定往来中高风险地区航班和国际航班专门区域和通道,以及专用行李转盘。为避免混流所带来的影响,最好将到达航班区域和通道,用不透风薄膜隔离起来,形成专门区域和通道,从而达到疫情防控的“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人员通道、旅客通道”,“三区、两通道”明显划分。
图片说明:武汉天河机场在T3航站楼内用透明聚合膜搭建了入境旅客专用通道
实现“三区、两通道”明显划分后,还要按要求做到进入污染区和旅客通道前规范穿戴好所需口罩、手套、护目镜(面屏)、防护服等防护用品,避免将污染区内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穿、带到清洁区和工作人员通道,从而真正做到“三区、两通道”独立使用的目的,真正发挥防控作用。
六、机场空调系统无高效空气过滤回风系统等问题
由于绝大部分机场航站楼都使用的普通滤网过滤回风中央空调系统,故在防疫中,无法像机载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一样发挥作用,在外防输入中,高风险地区入境航班乘客在抵港后、出机场前,存在相互感染的风险。
建议规定:机场应在高风险地区入境航班乘客入港后等候区域安装必要的、可有人状态下使用的空气消毒设施,控制等候人员密度(总体不得超过2平方米/人),休息座椅宜采用靠背超越普通人头顶高度的座椅从而达到物理阻隔目的,座椅单向摆放减少面对面呼吸传染风险;人员在未做好相应防护情况下,不得进入专用等候区域和通道。
七、 疫苗接种期间和疫苗有效接种率达标前防护意识松懈
疫苗的广泛接种疫苗有效接种率达标,是疫情得以控制的先决条件。
在疫苗接种期间,需加强接种人员相关教育和培训,需让其熟知需间隔28天进行2次接种,需按相关规定严格遵守不得饮酒、服用抗菌素等药物和其他相关规定,需注意个人防护。
在全民疫苗有效接种率达标前,建议继续执行既往防控政策和措施,不得懈怠。因为,已接种疫苗的相应工作人员,虽然个人产生了抗体不会被感染,而在未防护下,个人从防疫工作区域出来时身体和携带物品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继而感染其他未有效接种疫苗的人员。
八、 防护用品及其包装容易在飞行区形成FOD
防护用品在穿脱过程中,和其包装,极容易在机坪散落,从而形成飞行区外来物(FOD),给航空飞行安全造成隐患。
建议规定:每次涉疫航班保障任务,至少设置两名防护服监管穿脱人员,对所有人员的穿脱防护服过程进行监管,并执行脱卸防护用品时的消毒工作,且形成监管人员间互相监督和二次监督,从而到达规范穿脱防护用品和避免FOD。(田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