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国内航司疫情应对措施探析

    李霄楠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1 10:18:00

      摘要:疫情爆发打乱了全球经济节奏,众多行业运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同时疫情也给民航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在疫情影响下,航空公司应对策略成为各方焦点,本文通过对各航司疫情应对策略分析,探讨与总结疫情下航空公司自救措施的合理性,并结合航空公司实际情况及后疫情时代背景提出航空公司延续性发展方向。

    引言

      2020年伊始疫情席卷全球,给民航业带来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全球航空业遭受重创,民航企业停飞、断航、重组等纷至而来,最严重的4月,全球停飞了约19000架飞机,占机队总规模近60%,20多家航空公司相继宣布破产,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发布上半年亏损业绩。据Cirium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全球航司运营的航班比2019年减少了49%,客运量下降了67%。截至12月20日,2020年的航班数量仅为1680万。其中大部分航班(1300万航班,占77%)是国内航班,仅有380万航班(占23%)是国际航班,航空公司立足生存寻求新一轮发展成为现实问题。

    一、疫情对航空业的影响

      这场全球性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航空旅客运输量减少,效益降低。国内2月13日民航旅客运输量和航班量急剧跌至最低谷,单日运输旅客量仅为13.29万人次,单日飞行班次降至3931班,仅为正常时期的约7.5%、23%。随后国际疫情爆发,国际航线调减,运输量出现负增长。2020年第二季度损失最严重,全球旅客下降89.4%。前三季度,全球民航市场客公里收入(RPK)同比下降64.7%,可用坐公里(ASK)下降56.2%,客座率(PLF)下降16.1%,各区域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 1-1 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航空业同比情况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于11月24日宣布了2020年和2021年航空业业绩的经修订的展望,根据展望,民航运输业的严重亏损将持续到2021年,预计2020年将净亏损1185亿美元(高于6月份843亿美元的预测),预计2021年将净亏损387亿美元(高于6月份158亿美元的预测)[1]。根据国内各大航司公布的财报看,2020年前三季度航空公司均呈现亏损状态,其中,海航净利润同比降低2654.12%,第三季度,南航、厦航、深航等公司实现单季盈利,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图 1-2 2020年前三季度主要上市航司利润(亿元)

    在此背景下,在多家航空公司竞争激烈,国内航空公司在疫情中是否寻求新举措以降低疫情影响,刺激疫情中疲软的客运需求,成为各大航空公司分析的重点。假设疫情中投入生产运营额为 

      国内航空公司主要举措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成本管控

    1.管控运营成本,创造合理价值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内航空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时调整运力及服务,从市场需求角度正确给予公司价值。

      (1)调整航线网络。自疫情爆发以后,各航司根据民航局相关规定出台免费退改签政策,同时结合疫情蔓延情况调整航线网络,降低感染风险,创造公共安全价值。在疫情期间,各航空公司对亏损航线也进行了调整,利用现有的资源,把握更多创收机会,在疫情稳定后,适时复航,把握时刻与航线资源。

      (2)合理利用机型。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主要航空公司都在大规模调整运营的机型。多家航空公司宣布提前退役部分机型,主要涉及老旧机型和大型宽体客机,空客A380和波音747等超大型客机退役步伐加速。据Cirium数据分析,疫情期间A350和787系列的窄体机使用率更高。国内航空公司为提高飞机利用率降低成本,使用合理机型替代方式,丰富国内航线运力市场,如南航波音787飞机首次执行国内航班等。

      (3)优化舱内服务。疫情期间取消免费热食供应,减少其他机供品提供等,一方面防止用餐途中的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减少食品、物品采购、运输、保存、装卸等环节的成本。随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航司逐步恢复热食供应,利用大数据分析管控,精细化配餐,灵活调整配餐,防止浪费。

    2.创新营销方式,拓宽发展渠道

      创新一直是航空公司探索的话题,疫情中关注顾客需求,不断提升营销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营销创新与发展渠道拓展也成为航空公司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疫情下,航空公司积极刺激旅客需求,为寻求顾客“拉动”价值做出了突破。

      (1)“随心”套票推出。2020年6月18日东航首推3322周末“随心飞”套票,随后海航、华夏、春秋、南航、深航、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结合自身条件,设计了不限次数飞行、不限航线、不限日期的飞行套票,助力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振航空旅游的全产业链消费水平。同时“随心”产品的推出也充分利用过剩作为座位,设定提前订票规则则避免高端旅客的消费降级,从多个方面满足顾客需求。

      (2)定制包机服务提供。作为复工复产的先决保障之一,在国内恢复经济运行秩序关键期,多家航空公司响应多方需求,陆续发布通知,接受政府和企业包机送员工返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打通“空中大动脉”。随国际疫情稳定,航空公司开启了新一轮国际复工复产包机业务。

      (3)客改货航班运行。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客运航班调减、停航,客机腹舱运力大幅减少,航空物流出现了阶段性的运力紧张。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遂纷纷紧急调整运力,采用“腹舱+客舱拆座椅载货”模式将客机改装为货机,提供货运服务。随后民航局先后出台《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国际航空货运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优化货运航线航班管理政策的通知》等给予政策支持。

      (4)直播平台带货。在疫情影响下,国内航空公司纷纷入驻各大电商平台,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带货的主要产品包括机票套票、机票优惠券、升舱券、文创产品等。涉及平台包括淘宝、抖音、微博等丰富多样,主播则大多是公司员工,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同时运用直播刺激消费模式,带动产品销售与价值流动。

    3.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节支效率

      疫情期间成本管控自内而外,优化内部管理也成为各大航司的举措之一,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增设立项管控,调减预算等,降低办公能耗,促进节支效用。

      (1)实施全员营销。深航、昆明航展开全员营销活动,发掘全员营销潜力,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实现增量销售。重点拓展属地政务市场、重点企业客户,探索文创增利,鼓励全员市场推广,保持员工职责与公司发展目标相一致。南航等采用员工推荐入会、获取优惠券等措施,提高员工营销参与,扩宽潜在客户群体。

      (2)加强预算管控。各航空公司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及运营状态,每月实施监控,对未完成预算及时给予调整。动态评估并调整预算,严格把控投资立项,严格资产报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

    (二)外部资源获取

    1.获取政策扶持调整股权结构

      在疫情中,政府的扶持给予了航空企业发展动力,依照政策导向,寻求战略方向。

      (1)积极获取政策补贴。疫情发生以后,各国政府出台“救市”政策,截止三季度,各国政府给予航空公司援助达1619亿美元,其中包括了直接救助、工资补贴、企业、行业和燃油税费减免等。国内航空公司也尽可能成立政策小组,积极申请稳岗补贴、国际航班不停航补贴、“客改货”补贴等,同时积极争取民航发展基金、社保、医保等费用减免。

      (2)调整财务结构。疫情期间,航司面对冲击,调整债权结构,深航、厦航、等航空公司都通过发行疫情防控债券方式进行融资,寻求更多合作,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压力。小型民营航空公司则通过股权转让,加强与政府方战略合作,其中青岛航空加快了股权转让,红土航空迅速完成向湖南航空的转变,瑞丽航空与无锡市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江苏艾方通过司法拍卖取得了龙江航空98%的控股权等。同时,如川航、厦航等公司通过股东方增资在解决现金流问题的基础上降低资产负债率。

    2.寻求多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倡导相互作用对原始价值链的改进,航空公司在疫情中采用多种方式寻求多方力量合作,加强安全质量管理。

      (1)航司常态化合作。对于小型航空公司而言,缺乏多样性的客户来源,外地营销力量弱,使得小型航空公司对风险的抵抗力弱,盈利能力差。疫情下多家航司合作成为常态化,如奥凯航空、瑞丽航空、青岛航空联合推出“周周小长假”套票产品等。另外,在区域性市场上存在航线共飞竞争的公司,纷纷抱团取暖,例如昆明出港航班,东航云南、昆明航空、相碰航空、瑞丽航空、山东航空等,采取交叉取班、共商票价等策略,在保证各公司执飞航班客源的基础上,遏制了疫情期间共损的价格战现象。

      (2)跨界战略合作。疫情中,多家航司寻求跨界合作,最常见的是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东航推出“随心飞”产品紧随着绿地酒店集团相配套的“随心住”等。空铁联运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支持,东航APP和铁路12306APP全面实现系统对接,“空铁联运”产品正式上线等。航空公司与疫情险公司、银行等多方位的合作也在全面展开。

    (三)增收节支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可根据航空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科目分类,做出年度最严苛条件下的增收节支模型,科目分类详见下表:

      表2-1 航空公司年度增收节支科目样表模型

    增收项目

    项目

    预计增收金额(万元)

    备注

    生产组织优化

    5,481

    优化运力配置、优化时刻资源、优化航线品质、优化取班策略

    市场潜力挖潜

    4,168

    同业协作、收益管控、产品开发、客户品质、客货联动、全员营销

    客改货项目

    2,000

    5月已落实货运航班4班,预计本月创收54万

    自救计划

    2,019

    辅营收入整合运营、全收入精细化管控、机务能力输出、培训业务增收

    合计

    13,668

     

    成本节约项目

    项目

    预计截止金额(万元)

    备注

    航油成本

    1,298

    成本CI指数、优选备降场、减少携带计划地面滑行油量、施行5%不可预期燃油政策减少带油、灵活申请航路直飞

    维修成本

    1,031

    定检工作、MAX飞机发动机送修时间、自主放行、监控系统、飞机清洗周期

    起降成本

    1,102

    不正常航班费用285万、餐食成本296万、机供品及低耗360万、机身消杀费用108万、航务费51万

    机组保障成本

    763

    飞行训练费320万、疗养费93万、驻组费51万

    系统费用

    85

    谈判减免37万、国际结算系统48万

    销售费用

    879

    代理促销费722万、车接车送项目80万、广告宣传费40万、积分商城采购成本2万、ETERM配置费35万、销售平台技术服务费及支付平台手续费

    行政费用

    664

    调减业务招待费70%(115万)、办公费50%(80万)、差旅费50%(41万)、培训费20%(80万)、暂停地面人员置装费90万、地面运输费6万、食堂成本支出200万、办公区饮用水9万、房屋租赁费16万、环境绿化费27万

    人力成本

    5,000

    减少奖金及绩效发放等

    合计

    10,822

     

    政策扶持项目

    项目

    类型

    金额(万)

    备注

    政策性优惠扶持类

    补贴

    263

    就业、稳岗补贴(155万);国际航线不停航补贴(49万);民航局机长技能熟练性巩固训练补贴(59万)

    减免

    2,312

    民航基金(955万);起降减免(190万);航油进销差价(42万);社保、医保减免(1125万)

    缓缴

    765

    公积金缓缴(765万)

    主动争取类

    补贴

    116

    提质项目奖励(100万)、汕头机场补贴(15.6万)

    减免

    50

    南宁、长沙、洛阳等航站额外起降服务费减免(50万)

    缓缴

    10,322

    延付飞机租金(9918万)、延付关税(404万)

    合计

    13,828

     

      数据来源:某中型航司年度增收节支计划

    三、结论与预测

      受疫情影响,全球所有航企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比之下,中国航企复苏更快,韧性更强,灵活性也更好。自4月以来,飞机利用率及民航旅客运输量均稳步恢复,10月旅客运输量达5032.3万人,飞机日利用率恢复到8.2小时/日。11月,中国(仅中国大陆地区)的航班恢复率是全球最高达到93.51%。

     

      图3-1 2020年1-10月国内航空运输情况

    但据国际航协(IATA)预测,国际航班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恢复正常,疫情防控也将成为民航企业的常态化,航空公司决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策略制定也将参照 模式,将进一步灵活管理思维,通过实践,多层面、多方位着手,结合自身优势,加强全流程管控,进行改革与创新。

      航空公司降低成本,扩大需求,提高收益将从几个方面延续性发展:

      (1)加强大数据分析,采用精细化管理。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并采取适当措施。在信息化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世界,提升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展开精细化管理,采用精准营销已成为现代航空公司提高竞争优势,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信息化精准处理也能促进航空公司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多方面提高竞争能力。

      (2)关注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成功的航空公司离不开顾客的满意,在目前航空需求较小、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航企都非常重视服务,将服务视为差异化竞争、吸引高价值旅客的突破口。精益化的管理理念也强调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利用少的损耗创造最大的成本。保持态度友善,及时作出回应、适时发送资讯、给予常旅客奖励等从多维度提高服务质量。

      (3)倡导团队管理,注重系统效率。精益化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后疫情时代航空公司恢复还需统一内部管理目标,培养员工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员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将全员参与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局部效率带动系统效率。

      (4)加强外部合作,寻觅发展新机遇。疫情冲击中,各企业经济受损,尤其是中小型航司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疫情期间求生存成为主基调。后疫情时代,航空企业需发挥优势作用,展开全方位合作,与其他航司战略合作、实现联程联运,航线经营策略统一;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旅游一体化产品;与其他交通运输合作,实现空铁联运、空陆联运、空海联运等多种方式;与银行、商家等企业合作,推出常旅客购换、机内产品多元化销售等,寻觅新的发展机遇。

      大环境方面,整个民航市场可能会因为疫情常态化,出现如下变化:

      (1)除大型国企航空集团及地方国资持股的航司外的民营航司将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随着疫情的持续影响,或将加速推动中国民航走向新一轮的合并重组,由各地机场集团成立的航空产业投资集团也将加速机场与航空公司的整合。

      (2)市场供给的长期不足与疫情点状突发将长期影响票价水平,如无新出台的价格管控措施,大量竞争激烈的航线将有承运人交回执飞时刻,除北上广深蓉等客源稳定的航线外,整体航线密度将有所减弱,疫情结束后各家航司的市场重点将出现变化,各大机场的航司份额也将出现变化。

      (3)严苛的成本控制策略是疫情期间航司保生存的法宝,春秋及华夏的盈利也证明了低成本航司在严酷市场环境下的韧性,或将推动各航空集团对旗下更多的航司进行LCC转型。(作者:李霄楠)

     

      参考文献:

      [1]腾讯网.IATA行业预测:到2021年航空行业将遭受严重损失[EB/OL]. https://new.qq.com/omn/20201205/20201205A01ECC00.html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魏法杰,施长芬.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案例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4(006):73-76.

      [4]顾巧论,高铁杠,石连栓.基于博弈论的逆向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C].2005:20-25..

      [5] 曲康凯,刘涛.博弈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1(2):19-20.

      [6] 杨光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经济,2016,(007):00302-00302.

      [7]冯欢欢, 刘芳, 魏慧丰等.全球航空公司受COVID-19疫情影响分析[J].国际航空,2020(2):30-31.

      [8] 柴雨丰.对后疫情时代国内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思考[J].国际航空,202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