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服务”属性 助推新时代民航产业提质升级

李达 编 辑:孙文瑾 2023-03-14 17:23:00

  “服务”是民航永恒的话题,“服务”是民航业的根本属性之一。早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那时服务工作即被定位为民航的主要工作之一。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服务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并日益发展壮大,民航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业内外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突出民航的服务属性,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将民航业深度融入现代经济体系,提升民航业战略地位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一、正确认识民航服务工作的时代涵义 

  (一)突出“服务”是新时代民航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民航业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上,从这个角度讲,做好服务工作对于彰显民航业的社会价值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为做好新时代民航服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早在2016年,民航局就将“真情服务”定位为行业的“三个底线”之一。从2016-2022年,民航局坚持久久为功,在全行业连续开展了7年的民航服务主题活动,对夯实服务工作基础,创新推出服务产品和打造服务品牌起到重要作用,经过连续7年服务主题活动的开展,全行业服务品质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民航局顺应新时代民航工作发展需要,制定发布了《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这是民航局有史以来第一次制定服务方面的专项规划,规划的发布足见民航局对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统筹推进未来民航服务工作的坚定信心。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民航的服务属性,是新时代做好民航工作的题中之义。  

   (二)突出“服务”是建设民航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GDP贡献率一般超过70%,2022年美国的服务业GDP贡献率占比超过80%。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货物贸易,成为国际双边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民航产业的链条很长,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产业属性有两个:“制造”和“服务”,这两个属性构成了民航产业属性的“两翼”。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GDP贡献率总体保持在25%以上,但民航相关制造业GDP贡献率较低。而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22年的GDP贡献率已接近55%,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当前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航服务业现代技术应用广泛,近年来创造出了“首次乘机服务”“零接触服务”等新业态,同时与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其他服务产业有着密切联系,发展民航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产业连带效应,有效提升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和战略地位。因此,突出民航业的服务属性,加快构建民航现代服务业的格局体系,是新时代民航业提质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三)突出“服务”是基于民航当前产业地位的必然选择 

  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民航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这对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预期给予了精准定位和预判,这种定位和预判是在充分考虑了民航业“制造”和“服务”两种属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在制造方面,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关键部件,制造难度极高,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全世界能够独立研制生产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很少,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个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民航 “国家战略产业”的定位,必然离不开以航空发动机制造、国产大飞机制造为代表的航空制造业的支撑。是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2022年整个交通运输业(包括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和邮政快递业)的GDP贡献率仅为4.11%,而航空运输业GDP贡献率不足0.5%,远未达到国家支柱产业的标准。面对民航业“战略产业”而非“支柱产业”的现状,我们应立足当前实际,在坚定不移建设航空制造强国,大力发展航空制造业的同时,推动民航业成为高端制造业驱动,高端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逐步走“大重精高”即产业规模大,战略地位重,服务水准精,产业层次高的发展路径,这是新时代符合民航业发展规律的选择。同时,相较于航空制造业,民航服务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不同层次的就业人才,对稳定社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二、突出服务属性,助力新时代民航产业提质升级 

  面对当前形势,中国民航要立足行业实际,按照“三新一高”要求,突出“服务”属性,深挖航空市场潜力,高质量推进民航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航空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新时代民航产业持续提质升级。 

  (一)打造优质服务产品,着力扩大国内航空市场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据统计,目前中国尚有约10亿人没有乘坐过飞机出行,中国的人均乘机次数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未乘机群众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和边远、村镇地区,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民航发展成果,选择航空出行,是民航发展的题中之义。同时,未乘机人群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增长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一年中国经济五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民航服务水平与人民航空出行需求密切相关,优质的服务对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航空出行意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优质服务可以稳定民航“常旅客”的基本盘,更在于可以深挖市场潜力,吸引数量巨大的无乘机经历的群众出行。2021年以来,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广泛开展了“首乘服务”系列活动,聚焦首次乘机旅客航空出行难点痛点,从地面、空中、外延三方面全面发力,为首乘旅客送温暖保畅通,赢得了广大旅客热烈欢迎和社会积极评价。经过一年多活动的开展,西北四省(区)已经保障了首次乘机旅客近4万人次,相当于西北地区一个小型支线机场一整年的旅客吞吐量,“西北首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西北民航“首乘服务”活动的成功,为以“服务”扩内需、以“服务”稳增长探索了新的路径。 

  (二)与其他产业“强强联合”,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合力 

  1.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旅游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 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旅游业的GDP的贡献率高达5.8%。民航业和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2021年5月民航局和文旅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民航业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民航各单位以高标准打造“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精品航线”为契机,持续深挖红色旅游市场潜力,创新开展航空旅游市场营销,不断推出航空旅游服务品牌,为航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防疫政策持续优化调整,旅游业逐步回暖,“航空+旅游”重新趋热,未来民航行业政府、航空公司、机场要联合地方文旅部门和旅游企业,围绕旅客需求打造“航空+旅游”全链条的服务保障产品,满足后疫情时代旅客航空旅行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航产业升级创造积极条件。 

  2.与保险业深度融合。在以G7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已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性产业。以CPTPP为代表的国际双边贸易协定将保险业作为双边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航空保险市场规模为34.30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7.5997亿美元,2021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5.6%。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和中国民航机队规模的扩大,航空保险业将拥有广阔发展前景。推动民航业与保险业融合发展,将航空保险业打造成为民航服务业重要的“子产业”,是民航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3.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区域航空服务经济-临空经济-机场商业”三级民航服务业态,深化民航服务业与零售业、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等产业的融合,找准各产业的结合点和发力点,着力延伸民航服务业的产业链条,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推动实现民航服务业“扩容”和“提质”双向驱动。 

  (三)高度重视和推进现代航空物流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消息,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47.6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12.7万亿元,中国物流市场已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加快发展,以“全链条、全枢纽、全货运”为基本特征的现代航空物流业蓬勃兴起,发展现代航空物流成为民航落实国家“三新一高”要求,打造民航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中国的现代航空物流业克服疫情影响,顺应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趋势,在逆境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东航物流、南航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整合航空公司机队和地面保障资源,联合大型机场,在打造综合性现代航空物流企业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顺丰航空、邮政航空、圆通航空等全货运航空公司的不断扩容标志着中国航空物流的“全货运化”取得新进展。鄂州全货运机场的顺利运营和发展开创了中国全货运航空枢纽的先河。面对中国航空物流发展取得的成绩,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航空物流强国”,我国航空物流整体效率仍然不高,产业物流供需适配性不足,航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还不强,航空物流的触达性、冷链物流等方面短板仍然突出。下一步,中国民航要在加强物流相关产业升级和协同,打造强大的航空物流市场主体,高质量扩大利用国外航空物流资源,优化升级航空物流发展政策支持,科学制定航空物流发展规划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国现代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者:李达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