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输发展指数(CTDI)研究与应用——基于2020年省级公开数据的探讨
摘要:为推动国家和各省市综合运输发展,参考国内外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在深入解析综合运输发展指数内涵的基础上,首先选取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城市客运、邮政、运输安全和与区域经济互动等八个准则层;第二,遵循相关原则选取指标、确定权重并计算 2020 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综合运输发展指数即 CTDI 指数;第三,通过基准值方法确定 2020 年全国 CTDI 数值( 100)为 CTDI 初始值。最后,提出相关研究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 综合运输;综合运输发展指数;交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
引言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输效率。2021年12月9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2022年3月17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简称《指标体系》),提出更好地发挥指标体系的“标尺”和“指挥棒”作用,科学引导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同期,国内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相继推出各自“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相关发展指标。
可见,随着人员、物资和信息流动日趋频密,交通运输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服务性行业之一,相关方面对综合交通运输的潜在需求、外在感受和评判标准日趋接近。因此,系统研究综合运输发展水平,对加快各省综合运输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至落实交通强国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民航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收集整理各省级行政单位2020年公开数据,结合对全国部分省份的实际调研,应用空间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从综合运输的消费者、生产者及第三方的视角构建综合运输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dex,以下简称“CTDI”),尝试评价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全国2020年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为“交通强省”、“交通强国”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判断标准。
1 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Lahirit和Stekler提出运输服务产出指数(TSI),分为客运服务指数、货运服务指数和运输服务综合指数,该指数涵盖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城市客运和管道六个运输子行业,陶绪林以江苏省为例,计算了货运服务指数和客运服务指数,张志学通过建立一个多视角的、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交通网络、公众出行服务、货运与物流服务、智能交通应用能力和交通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科学评估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发展水平,付一方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背景下,充分考虑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以建设交通强国的9大体系作为一级指标层,构建了囊括35个定性及定量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研究团队根据我国2000—2017年社会系统和综合交通数据确定我国社会系统发展指数 S和综合交通发展指数T的组成指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发现我国综合交通社会贡献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可见,关于综合运输发展指数(CTDI)的内在机理和测度技术已基本成熟,获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同时相关研究存在若干局限,例如:相当部分指标数据为非公开数据,适合行业内人士使用,但不符合行业外人士、特别是普通大众的认知习惯和出行逻辑,难以为综合运输的消费者出行、生产者运行及第三方发展提供参考;在展现综合运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方面不是特别直观;因推出不久,尚需进行实证研究以进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产业维度比较;等等。
2 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的内涵
关于发展的内涵:按照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自二战后,人类的发展思想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理论”“综合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的嬗变过程,发展观逐渐由“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关于综合运输的内涵:按照《交通大辞典》,每种运输方式有其特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形成各自的技术运营特点、经济性能和合理使用范围,综合运输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运输范围内和统一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关于指数的内涵:从统计学角度,指数是反映任何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从对比维度来看,指数可以是不同时间(如世纪、年、月、日、时等)、不同空间(如不同国家、地区、部门、企业等)的对比,还可以是实际水平与计划(规划或目标)水平的对比。
关于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的内涵:综合上述概念,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解决综合运输中人的社会关系问题,还是从实践角度借鉴古今中外综合运输治理经验,综合运输指数必须首要关切和回应综合运输的消费者、生产者及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的关切。综合运输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对象就是人,人以自身发展推动综合运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结合国内现有交通方式分类,形成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的内涵结构,参见下表1。
表1 综合运输发展指数内涵结构
3.1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在科学评价方法体系中,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扩展和推广,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公共因子,使问题变得简便,从而反映原始变量的基础数据架构以方便数据分析。
德尔菲法:在确定初始指标库后,针对指标选取和权重征询专家意见,经过多次反馈修改,使专家意见趋向统一,得到最终的研究结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采用全民投票方式,社会成本过高,因此适合采用德尔菲法。
综合评价法:使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它是深刻理解和客观认识被评价对象的重要手段,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和优选的基础。
3.2研究思路
第一步,按照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建立指标库。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消费者(即旅客、货主)、生产者(即运输工具的拥有者/运营者、运输基础设施的拥有者/运营者)和第三方(即未参与综合运输交易行为、但受其影响的其他人,包括但不限于地方政府和人民)。以铁路运输为例,消费者关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通达性,故选择了铁路营运里程和铁路网密度两个指标;生产者关注规模效益,故选择了客货运量及周转量指标;第三方关注社会贡献,故选择铁路运输业就业人数。指标库中包括指标1200余个,每个指标至少有2020年度数据。
第二步,筛选指标库中指标形成指标体系。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原则,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对指标库中指标进行筛选,结合德尔菲法得到最终指标。参见下表2。
第三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参见下表2。
第四步,将2020年公开数据带入指标体系测算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指标值,以全国加权平均值为基准(记为100),得到全国CTDI的基准值。
表2 综合评价指标表
目标层 |
准则层 |
准则权重 (%) |
指标层(单位) |
指标 属性 |
指标权重 (%) |
综合交通运输 |
铁路 运输 状况 |
15 |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 |
正向 |
3 |
铁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
正向 |
3 |
|||
铁路客运量(万人) |
正向 |
2 |
|||
铁路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
正向 |
2 |
|||
铁路货运量(万吨) |
正向 |
2 |
|||
铁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
正向 |
2 |
|||
铁路运输业就业人员数(人) |
适度 |
1 |
|||
公路 运输 状况 |
20 |
公路线路里程(公里) |
正向 |
3 |
|
高速公路线路里程占比(%) |
正向 |
3 |
|||
公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
正向 |
3 |
|||
公路客运量(万人) |
正向 |
2 |
|||
公路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
正向 |
2 |
|||
公路货运量(万吨) |
正向 |
2 |
|||
公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
正向 |
2 |
|||
公路运输业就业人员数(人) |
适度 |
1 |
|||
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 |
正向 |
2 |
|||
水路 运输 状况 |
10 |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公里) |
正向 |
2 |
|
水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
正向 |
2 |
|||
水路客运量(万人) |
正向 |
1 |
|||
水路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
正向 |
1 |
|||
水路货运量(万吨) |
正向 |
1 |
|||
水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
正向 |
1 |
|||
水上运输业就业人员数(人) |
适度 |
1 |
|||
营运机动船拥有量(艘) |
正向 |
1 |
|||
民航 运输 状况 |
15 |
旅客吞吐量(人次) |
正向 |
3 |
|
货邮吞吐量(吨) |
正向 |
3 |
|||
起降架次(架次) |
正向 |
3 |
|||
航空运输业就业人员数(人) |
适度 |
2 |
|||
旅客吞吐量千万级以上机场个(个) |
正向 |
2 |
|||
货邮吞吐量万吨机场个数(个) |
正向 |
2 |
|||
城市 客运 状况 |
15 |
公共汽电车运营数(辆) |
正向 |
2 |
|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
正向 |
3 |
|||
轨道交通配属车辆数(辆) |
正向 |
2 |
|||
出租汽车(辆) |
正向 |
2 |
|||
公共汽电车运营总长度(公里) |
正向 |
2 |
|||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 |
正向 |
2 |
|||
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比总客运量(%) |
正向 |
2 |
|||
邮政 状况 |
10 |
邮政业务总量(亿元) |
正向 |
3 |
|
函件数(亿件) |
正向 |
1 |
|||
包裹数(万件) |
正向 |
1 |
|||
邮政营业网点数 |
正向 |
2 |
|||
邮政从业人员(人) |
适度 |
1 |
|||
邮路总长度 |
正向 |
2 |
|||
运输 安全 |
5 |
交通事故发生数总计(起) |
逆向 |
2 |
|
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总计(人) |
逆向 |
2 |
|||
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总计(万元) |
逆向 |
1 |
|||
与区域 经济 状况 |
10 |
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 |
正向 |
3 |
|
地均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平方公里) |
正向 |
2 |
|||
人均GDP(元/人) |
正向 |
3 |
|||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元/人) |
正向 |
2 |
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运输安全状况无法细分到不同运输方式,所以采用总体指标值。与区域经济互动状况亦无法细分到不同运输方式,但其反映了区域经济与综合运输之间相互牵引作用,是地方政府发展和财政部门主要关注点之一。
4 CTDI测算结果及分析
4.1 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结果及分析
表3 综合运输发展指数表
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排名中,广东省名列第一,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省在公路运输、民航运输、城市客运和邮政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均位列第一,虽然运输安全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二,但总体排名第一。
4.2 各运输发展指数分析
铁路运输发展指数分析:
从表3可以发现,河北省铁路运输发展指数为179.8633,名列第一。分析指标数据可以发现,从运输设施角度来看,河北省的铁路营运里程为7941.17公里,虽然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铁路营运里程存在差距,但从铁路网密度这一指标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的铁路网密度仅为0.012千米/平方千米,而河北省的铁路网密度为0.042千米/平方千米,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的铁路营运里程表现突出主要是由于其地区面积狭长所致;从运输能力角度来看,河北省的铁路客运量为7101.89万人次约为排名第一广东省客运量的三分之一,其铁路货运量也仅有排名第一山西货运量的三分之一,但就其周转量而言其货物周转量为4972.05亿吨公里,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一,其旅客货物周转量在各省排名中也较为靠前,这主要得益于河北省在其铁路运输设施上表现突出;从运输保障来看,河北省在铁路运输从业人员这一指标上处于居中位置,相对较为庞大的运输体量,反映出河北省铁路运输人员效率较高。
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分析:
广东省在公路运输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中名列第一,其公路运输发展指数为185.4698。从运输设施层面来看广东省在公路线路里程、高速公路占比在总线路里程和公路网密度这三个指标上,表现并不突出,名次均处于中间靠前位置,仅在民用汽车拥有量这一指标位列第二;但从运输能力上来讲,广东省的公路客运量为54946万人,名列第二,公路旅客周转量为556.31亿人公里,名列第一,在货运层面广东省公路货运量仅次于山东省和安徽省,在公路货物周转量名次居中,主要是由于广东省的公路货物运输,以省内中短途运输居多,对于长途货物运输,则由其余运输方式承担,如发达的民航运输系统和水路运输系统。综合广东省的运输设施和运输能力看,广东省的公路设施资源被充分利用;从运输保障来看,广东省的公路运输从业人员达到38.3万人,为广东省庞大的运输体量提供了充分保障。
水路运输发展指数分析:
水路运输有其地域性的限制,导致水路运输在发展指数表现上差异较大,排名靠前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其发展指数均达到了200以上,有15个省份的发展指数不到50,像北京、河北、西藏和新疆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0,相应的水路客货运相应指标均为0,自然其发展指数较低。江苏省在水路运输发展状况评价中位列第一,其水路运输发展指数为380.5687,从运输设施来看,江苏省在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营运机动船拥有量这两个指标上均为第一,在水路网密度位列第二;在运输能力上,江苏在水路客运量上名列第二,在水路货运量上名列第四,周转量层面表现并不突出;从运输保障来看,江苏省的水路运输从业人员约为4万人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差无几。整体而言,虽然江苏省的水路运输评价结果名列第一,但江苏省现有的水路运输设施和水路运输保障有待进一步地开发利用。
民航运输发展指数分析:
广东省的民航运输发展指数为329.8809,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名列第一。从运输设施上来讲,广东省旅客吞吐量千万级以上的机场有两个,与北京、上海、山东和海南并列第一,货邮吞吐量一万吨以上机场个数有四个,名列第四;从运输能力上来看,广东省机场吞吐量为9942.26万人次,名列第一,货邮吞吐量323.89万吨,仅次于上海,2020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6.8万人次,问鼎全球第一,中国机场首次成为全球最繁忙机场;从运输保障来看,广东省航空运输从业人员约12万人,名列第一。
综合水路运输发展指数和民航运输发展指数来看,上海在航运领域均处于前列水平,且这种领先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据《2020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指出,2025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其它运输发展指数:
从表3可知,广东省在城市客运发展状况评价中名列第一,城市客运发展指数为225.9482。从运输设施角度来看,广东省公共汽电车运营数共65964辆,轨道交通配属车辆5693辆,出租汽车5.9万辆,指标排名均处于前列位置;从发展水平来看,广东省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到1039公里,且广东省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比公共交通客运量超过了50%,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市。邮政运输上,广东省的邮政业务量名列第一,2020年广东省的邮政业务总量达到了 5807.81 亿元;广东省在运输安全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广东省的运输体量十分庞大,运输安全层面西藏自治区位列第一也是由于西藏自治区的运输体量相对较小。
上海市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指数为 448.5409,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名列第一。分析指标发现,上海市在地均 GDP、地均一般预算收入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上均名列第一,特别是在地均类指标上,上海市的领先更为突出,2020年上海市地均 GDP6.1037亿元/平方公里是排名第二北京市的接近 3 倍左右,地均GDP用于反映土地的利用效率,同人均 GDP 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地区经济与综合运输的互动成果
4.3 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等级
根据最终的综合运输发展指数划分等级,确定共四级的评价等级,分类归纳如表。从综合运输发展指数等级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综合运输发展指数表现优异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省和江苏省2020 年 GDP 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而宁夏、青海和西藏 GDP 则是全国 GDP 排名的后数三位。相比而言,位于三级等级区的省份仍较多,说明我国目前综合运输发展仍留有较大进步空间。
表4评价等级表
综合运输 发展指数等级 |
省 级 行 政 单 位 |
发展 指数范围 |
Ⅰ |
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
>150 |
Ⅱ |
山东省、北京市、四川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南省 |
100~150 |
Ⅲ |
安徽省、辽宁省、湖北省、陕西省、福建省、重庆市、云南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甘肃省、吉林省 |
50~100 |
Ⅳ |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
<50 |
5 结语
在深入解析综合运输发展指数内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首先选取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城市客运、邮政、运输安全和与区域经济互动等八个准则层,然后遵循相关原则选取指标、计算权重并计算2020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CTDI指数,最后通过基准值方法确定2020年全国CTDI数值(100)为CTDI初始值。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佐证了综合运输评价的技术可行性,而且可为全国及各省实现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为广大运输消费者出行提供参考。笔者将持续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并从时间、空间和产业维度拓宽研究视野。随着综合运输及相关统计技术发展,假以时日,该研究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综合运输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发展提供“指南针”、“高度仪”和“速度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8/content_5669049.htm
[2] 中国政府网.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2022-03-1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8/content_5679638.htm
[3] 陶绪林,鲁涛,周晶.交通运输服务指数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06):8-11.
[4] 张志学,赵巍.天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25(03):189-193.DOI:10.19479/j.2095-719x.1903189.
[5] 李晓津,李昊燃,李显为.我国综合交通系统的社会贡献评价研究——以2000-2017年数据为例[J].综合运输,2021,43(01):15-21+37.
[6]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EB/OL].[2021-6-23].https://www.shanghai.gov.cn/
[7] 林发锦,张谢东,房瑞伟,张志华,武林.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评价与比较研究[J].交通科技,2017(06):83-86.
[8] 谭玉顺. 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5.
[9] 李超. 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9.
[10] 宋晓丽,梁仁鸿,宋肖红,徐瑞光,冯宇,张赫.美国运输服务指数综述[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5):47-49.DOI:10.16248/j.cnki.cn11-3723/u.2012.05.006.
(作者:张祺、李晓津、张虹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编辑:李季威 校对:王亚玲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