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经济的西北航空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编 辑:张薇 2023-09-07 19:22:00

  民航业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深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受第三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暑假过后,数量巨大的学生群体返校学习,受此影响,社会消费需求有所收缩,与民航业息息相关的各产业发展指标相较暑期出现回落,航空市场发展速度也逐步趋缓。当前航空市场的发展形势既是民航传统淡旺季转换的必然结果,也与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有密切关系。如何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科学预判民航业发展趋势,从而制定下一阶段以及后疫情时代长远的航空市场发展策略,是民航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在西北民航的体现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这些困难和挑战在西北民航有着突出表现。
  (一)旅客航空出行需求不足。上半年西北民航供需两端不匹配的矛盾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航班量增长速度高于旅客量增长速度。1-7月份,西北民航累计旅客运输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航班量则恢复至2019年的91.5%,旅客运输量恢复速度落后近3个百分点。进入暑运旺季以后,航空市场需求旺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所缓解。随着暑运旺季结束,西北航空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供需同步回落,供给大于需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主因还是市场需求的收缩。当前造成西北航空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具体来看一是三年疫情导致的人民群众实际消费能力减弱,抑制了航空出行和消费需求。同时由于西北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人口数量少,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流动偏好陷阱”的影响,即三年疫情导致人民群众对未来预期的担忧,从而更喜欢将财富留存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对消费持谨慎态度。
  (二)市场主体经营存在一些困难。2023年全年行业预计大幅度减亏,但尚不能完成扭亏目标,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西北民航,由于小航司、小机场较多,这一困难更大,从今年以来民航局航班正常月度通报、旅客投诉月度通报以及行业政府监督检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小航司、小机场面临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在行业亏损的大形势下,西北民航可能面临因企业经营问题衍生的安全、发展、服务等一系列挑战。
  (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增加。当前,西北民航还存在保障能力不能适应航班量、旅客量增减变化的风险隐患,市场主体在发展主业上的冒进与确保航空服务和安全底线的矛盾;员工队伍不稳定对航空安全和服务品质的影响;市场主体无序竞争带来的行业内耗问题;行业政府可能存在的形势误判及政策手段运用不当导致的市场主体对政府不信任的隐患等。笔者认为,当前西北民航面临的最大风险隐患当为西北民航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及西南地区有拉大的风险,导致追赶超越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如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则西北民航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和安全、服务等各项工作将会受到影响。
  (四)外部环境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国际航空市场恢复发展速度较慢,其他交通方式特别是高铁的竞争日益激烈,分流了西北相当一部分骨干航线的客源,某些民航固有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
  二、民航高度关联行业及其发展形势分析 
  综合行业实践及业内共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是民航最重要的关联产业,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国际航空市场具有重要影响,铁路运输业特别是高铁行业则是民航业的重要竞争行业。
  (一)旅游业发展形势及对西北民航的影响
  2023年1-8月,全国旅游总人数42.23亿人次,其中暑期旅游人数18.39亿人次,占比高达43.5%。从西北民航运输生产数据来看,1-8月,西北民航共完成旅客吞吐量5397万人次,其中暑期完成1806万人次,占比达33.5%。这一组数据既反映了旅游业与民航业的高度正相关性,也反映出暑期既是旅游业的旺季,也是民航业的旺季;同时还提醒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市场主体应警惕“旺季旺,淡季淡”的风险以及抢抓机遇的重要性。暑运过后,经过短暂的调整后,旅游市场即将迎来“十一”小长假,特别是今年的小长假长达8天,这将是2023年旅游业和民航业的最后一个市场旺季,面对当前形势,民航市场主体必须顺时而动,加快恢复发展,同时针对即将到来的小长假旺季以及冬季市场淡季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据官方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72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6.5%。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理论上使得人们旅游消费能力增强,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国内旅游业的增量空间巨大,故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还将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将是未来中国民航业持续恢复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二)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及对西北国际航空市场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步降低,已从2006年的接近70%降低至2022年的33%左右。这也是我国近年来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时代背景之一。疫情以来,受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和人员交流受到较大影响,国际公商务、出境游旅客数量急剧下滑。据海关统计,2023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08万亿元,同比增速下降0.1%,低于2019年同期增长率3.7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单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5%。受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影响,如按美元计价,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5%,8月份单月同比下降8.8%。进出口总值的下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对外货物、服务贸易和人员往来,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国际航空市场恢复速度亦较为缓慢。从西北地区来看,截至2023年暑运期间,西安机场恢复新开国际航线21条,约为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旅客运输量则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3.4%,4个省会机场中,西宁尚未恢复国际航班,兰州、银川国际航线数量分别仅为2条、1条,国际航空市场发展速度远低于国内市场。当前西北国际航空市场的低速增长主因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贸联系的减弱导致的国际航空市场收缩,表现为西北国际航线集中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亚洲地区,欧美澳航线数量极少。其他影响因素则包括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出境游旅客数量减少,国际航线由断航到复航的准备周期较长,以及中东部等其他地区对西安的竞争压力。初步预策,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西北国际航空市场将保持中低速发展,恢复2019年之前的高速增长尚有待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大形势的好转。
  (三)铁路运输业的竞争及对西北民航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暑运两个月,全国铁路旅客发运量8.3亿人次,达到历史最高值,同比2019年暑运增长12.93%,高于民航暑运同期增速5.53个百分点。未来,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和民航在干线、快线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范围也将从原来的800公里以内扩大到1000公里甚至1500公里以内。民航在安全、快捷、舒适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不同程度弱化,在航班正常性、旅途耗时、票价、行李运输和禁限物品携带方面的劣势将一定程度削弱民航的竞争力。从西北来看,包括西安-北京、西安-兰州、西安-银川、西安-延安等在内的西北骨干航线受高铁或动车影响很大,航班密度、航班客座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仅有一个航班的兰州-银川航线也因高铁开通而断航。同时,铁路对开展空铁联运的积极性还不够高,铁路与民航在多式联运方面的合作较为有限,远未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持续拓展。未来,高铁和民航的竞争将持续,且二者势力平衡的时间节点尚未到来。
  三、西北民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科学应对当前行业面临的风险挑战
  1.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从宏观方面,要加快推进航空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需匹配度,一是在安全有序恢复航班的大框架下,合理确定行业航班量增长策略,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确保航班量供给的稳定增长;二是多措并举刺激市场需求,提升旅客航空出行意愿,提升航班客座率和飞机利用率。从微观层面,要持续打造航空产品,让利人民群众;优化票价结构,提升民航竞争力;提升服务品质,改善人民群众出行体验,包括提高航班正常率、缩短截载时间、提升中转效率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
  2.加大惠企纾困力度。要持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帮扶和支持力度,行业政府不仅要有提振市场的信心和姿态,更要有切实的行业资源和政策支持,在当前暑运已过淡季来临的时期,似应营造较为宽松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听取市场主体意愿,了解其所需所盼,以期精准施策,在航线航班和时刻评审等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联系,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这一点难度较大,近年来西北支线过分依赖财政补贴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支线机场自主生存能力总体较弱。当前西北仍有个别支线机场尚未复航,主因即为地方财政补贴无法兑现,航空公司经营支线难以为继。
  3.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考验行业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水平。在防范化解西北民航重大风险隐患上,要科学研判形势,高效统筹好行业恢复发展与保安全、保服务的关系,找到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各项工作的平衡点。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支持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二)加大航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西北民航通过创新市场营销、推出服务产品、打造红色旅游航线等方式,与旅游业的融合成效已十分显著,各单位也将开展航旅融合作为推动航空主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下一步,要持续加大航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政府层面,各级行业政府要加强与地方文旅部门的联动,搭建起政府间航旅融合的平台,打通政策壁垒,整合地方和行业政策资源,凝聚形成推动航旅融合的合力。在企业层面,各航空公司、机场要与地方文旅企业、住宿餐饮企业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努力打造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航旅融合发展模式,将民航业有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成为地方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如何将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旅游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还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扩大航旅融合产业规模的关键。
  (三)科学应对与高铁的竞争合作
  面对高铁与民航激烈的竞争形势以及在运量上的巨大差距,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民航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快捷”这一民航核心竞争力上做文章,通过开展“干支通,全网联”,不断提升民航的通达性,利用中转便利化和通程航班提升民航辐射能力,缩短旅客旅途耗时,在稳固公商务旅客基本盘的基础上,争取广大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旅客多选择航空出行;另一方面要持续补弱项,在客票价格及退改签服务、航班准点率、民航集疏运体系建设、航空服务新产品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回应旅客诉求和关切,不断满足广大旅客差异化航空出行需求。(作者:李达,单位: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编辑:张薇,校对:孙文瑾,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