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

曹胜利 编 辑:金杰妮 2023-11-30 23:14:00

   民航安全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民航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汇聚凝结而形成的行业智慧。新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民航安全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是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民航安全文化的深邃思考和历史积淀。科学界定民航安全文化的含义,是深刻理解民航安全要义、进一步筑牢行业安全文化根基的基础。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总的来说,文化可以理解为特定群体享有的、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道德风尚等生活方式的集合。
  相对而言,安全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和多学科性的综合概念,一般指人处于一种无风险或风险可接受的状态当中。安全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最初始于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发生。该事故发生后,国际核安全检查咨询组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重安全是新中国民航自建立伊始便树立起来的优秀传统。纵览新中国民航历史,1953年全民航首次开展“安全立功运动”和“安全飞行10万公里”竞赛活动;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民航局《中缅通航一周年情况报告》上作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批示;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建立工作职责和安全责任制”“一切工作和会议安排不得影响飞行安全和正常”,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民航工作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业快速发展,民航安全建设的柔性举措越来越多。改革初期树立先进典型和推广安全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确保飞行安全的十条命令,1995年全民航学习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行总队连续安全飞行40年经验,2003年提出的“五严”要求,都体现出民航非常重视用思想意识引领安全行为,安全工作蕴含文化的特点逐步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航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历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也是自上至下全面形成重安全理念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永署礁试飞、“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等典型事迹,极大丰富了民航安全的表达形式,对民航安全的理解正通过主题教育、课程教学、专项督导、专题活动等方式,逐步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这一系列民航人长久存在、日行而不觉的安全思想,奠定了民航安全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为其进一步凝练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对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民航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民航安全文化做了如下表述:“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行业在民用航空安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占主导地位并为绝大多数安全从业者所接受的,对待民航安全的态度、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总称。”其中,民航是主体、安全是核心、文化是灵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既凸显了行业特色,也标定了基本要求,还阐释了文化的来源及内涵,是对民航安全文化全面、准确、完整的表述。《意见》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凝结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体现安全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安全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民航安全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要准确把握民航安全文化的鲜明特征。做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对民航安全文化的特征有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方可正确理解,有效应用。
  从本质上看,民航安全文化具有政治性。作为民航安全制度和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强化政治建设,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民航局党组工作部署的内在要求,是民航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从内涵上看,民航安全文化具有理论性。民航安全文化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引,有强大的精神做支撑,有多维的文化价值体系做基础,以人民立场为核心,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内涵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
  从历史上看,民航安全文化具有传承性。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是超越时空的文化连续体,它来源于对民航前辈安全工作历史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同时吸收和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文化理念,其具有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将继续引领、感召和激励一代又一代民航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不断的丰富和拓展。
  从领域上看,民航安全文化具有广泛性。民航安全贯穿民航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这些不同领域安全工作实践形成的有关安全的意识、观念和态度共同构筑了民航安全文化的集合。
  从体系上看,民航安全文化具有开放性。民航安全文化体系不是封闭的、静止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包容的。民航安全文化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安全文化的长处优化自身。与此同时,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深刻领会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民航安全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品质彰显着民航人敬畏生命的品质,一心向党的忠诚,为民服务的真情,严实深细的作风。新时代加强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民航安全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互融共进、同频共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彰显鲜明的民航政治本色。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彰显民航政治本色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航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民航业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是党之所想、人民所盼、行业发展所需的大事和要事。正因如此,更要求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文化在夯实民航安全工作基础中的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以极强的政治执行力回应党中央对民航工作的殷切期望。
  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助推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的质量越高,面临的安全挑战就越大,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安全做保障,因此,实现高水平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航安全文化蕴含着被民航人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民航人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提供了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到引导、规范、塑造人行为的作用。建设高水平安全的民航业要通过发挥安全文化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凝聚安全共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夯实安全根基。让“安全第一”的思想刻在脑子里、融入血液中、见于行动上,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用安全文化滋养安全行为,从而真正做到行为上“严”字当头、“细”字为要、“实”字托底,不断提升民航工作的安全性,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推进民航文化高度自信自强。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推进民航文化高度自信自强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归属和坚守,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首先来源于对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化有清晰的认知,了解它的来历、内涵以及发展趋势,清楚它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正确处理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民航的安全实践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形成于安全实践中的安全文化却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隐性文化”存在的。《意见》的印发是对加强民航安全文化的主要任务和方式方法做出部署,这无疑是对民航安全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以此为契机,民航各单位对民航安全文化的进一步研究阐释、探索挖掘也会极大促进民航安全文化的自觉,从而为推进民航文化的自信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在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中担当民航文化建设使命
  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按照民航局有关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多手段、多形态、多方式开展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民航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浸润人心、笃之于行。
  夯实理论学习,提高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完整准确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把握其中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以学促干、知行合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贯穿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
  建强传播阵地,确保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文化阵地,落后的文化就会趁虚而入。加强民航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一方面,要增加文化阵地的“量”。打造理论学习阵地、宣传舆论阵地、榜样引领阵地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理论实践相贯通的文化矩阵,让民航安全文化经常出现在民航人的视野,萦绕在民航人的心头,不断扩大民航安全文化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文化阵地的“质”。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凸显“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核心价值理念,让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民航安全文化启迪心智、润泽心灵。二是坚持载体为基。创新载体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进一步结合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真实可感、交互性强的民航安全文化体验场景,不断增强民航安全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坚持应用为要。推进民航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喜闻乐见的民航安全文化产品,不断巩固和发展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成果。
  注重人才培养,激发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要发挥人的作用,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积极搭建文化人才锻炼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激励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将文化人才汇聚到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这一使命任务中来。深度挖掘民航安全文化历史资源,讲好民航安全故事,不断丰富民航安全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学校人才培养,注重促进民航安全文化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用好民航系统首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授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的理论研究作用;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廉洁与法治教育教学基地、国产大飞机与适航科普教育基地等实践平台,将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标准、内涵和要求融入民航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领域,用高质量人才培养,不断推动高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保证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不是“速成品”,也不是“一阵风”,要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就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个长期课题和一个常态任务,学在日常、悟在经常、用在平常,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建立“学”的机制,延展民航安全文化的浸润空间,让民航人在日常学习中加深对民航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创新“悟”的体验,打造一批彰显民航特色的安全文化精品活动,让民航人在丰富多元的“文化大餐”中感悟民航安全文化的精神伟力。三是推进“用”的实践,促进民航安全文化与业务工作互融互促,与民航作风建设同向同行,与人才培养协同共进,促进民航人在干事创业中不断与民航安全文化的结合点,保持民航安全文化常用常新。(作者曹胜利 系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