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卢永治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1 09:12:00

      在今年1月召开的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冯正霖局长指出:“坚持构建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民航文化价值体系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短短一个月后,在民航局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期间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再一次提到,全行业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可见当代民航精神在民航发展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旗帜作用。

      然而,笔者在百度和国内民航几个重要媒体平台上,搜索三大航空集团以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为主题的党建文化等精神文明活动,鲜有相关消息。在航空公司自办的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也几乎看不到相关报道,机场公司情况类似。相反,用民航局直属单位名称关联当代民航精神搜索,相关主题活动和工作要闻简讯、总结表彰等信息较多,特别是五所直属院校和空管局、首都机场集团及成员机场。

      可以说,当代民航精神在全行业的宣传弘扬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民航直属企事业单位宣传贯彻的多,在各种场所结合各种学习活动落地执行的多;而民航局直属系统外的行业运营主体,特别是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单位,却宣传贯彻的少,执行落地的少。

      一个行业需要一种精神。当代民航精神是民航行业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是民航事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如果民航精神在航空运营主体得不到宣传弘扬,广大民航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入心入脑,对当代民航精神形成的共同记忆和行为规范,在工作环境中就会逐渐丧失。长此以往,民航精神在实践中就成为一句空话,失去了传承意义和存在价值。这样的队伍如何形成全民航的凝聚力,大考来临之际又如何打好硬仗恶仗?

      民航精神在直属单位外得不到很好推广,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部分航空公司和机场,在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中,没把自己摆进去,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误认为“当代民航精神”和我没什么关系。二是本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只要宣传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宣传贯彻民航精神。三是企业的生产运营忙,管理和业务链条吃紧,特别是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收入下降,经营压力巨大,没时间抓好“当代民航精神”的宣传贯彻工作。

      三个原因从根本上是这些航空公司和机场对民航精神的重要性没理解,对当代民航精神没有从心理上和情感上产生深刻认同。

      航空运营主体特别是大型航空集团与机场公司应该看到,无论民航改革进程和行政隶属关系如何变化,民航精神是从新中国民航组建以来就延续有的。今天提倡的当代民航精神,与“改革未分家前”全行业提的民航精神,从根本上是一致的。过去讲老民航精神,讲民航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今天讲当代民航精神,二者都依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都依托于航空运输生产的本质,是几代民航人精神风貌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最高呈现!

      当代民航精神绝不能民航局自说自话,必须要在行业运营主体宣传贯彻下去,这关系到几代民航人的情感认同。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第一要加强行政力量和行政手段。过去我们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下更要坚持。民航局作为全行业的监督管理部门,不仅要抓行业安全和业务生产,更要抓思想意识文化和精神文明生产传播。

      诚如冯正霖局长总结的,“十三五”时期是民航理论实践成果和行业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凝练并提出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推广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升华了“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全行业贯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抗疫”胜利和复工复产成绩。

      上述精神体系中,当代民航精神是最为基础的体现。可以说全行业没有民航精神的弘扬与践行,上述精神文明和文化价值体系在民航的推广就失去了依托和支撑。

      精神文明生产出来,要传播出去,更要贯彻下去。我们欣喜地看到,民航局提出的在“十四五”期间,构建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民航文化价值体系,是一项极其有力和适时的举措。笔者认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当代民航精神的贯彻落地与对航空公司、机场的监管科学挂钩,进行指标互动和考评联动,建立一整套精神文明类的监督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以期达到更好的落地效果。

      第二是要加强当代民航精神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组建“当代民航精神宣讲践行团”,走进各个民航企业,用生动案例说话,用真实故事吸引和打动员工。要从民航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传承上,讲清民航的历史,讲清当代民航精神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发展演变。讲清“两航起义”精神、英雄机组精神、“抗疫”精神乃至“三个敬畏”“三基建设”和当代民航精神的内在联系,讲清这些精神力量和本企业自身的文化精神以及国家层面的精神力量如何更好地结合、衔接、运用。

      当代民航精神的提炼工作,从2010年民航局党组提出,到2016年1月6日永暑礁成功试飞,经历了整个“十二五”,跨进了“十三五”。作为主管行业的部委,提炼出能代表全行业、凝聚几代民航人的品格风范、符合民航工作深层次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又便于记忆传播、能让几百万民航职工认同的一种主流精神力量,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期间开了多少次会,论证了多少遍,领导讲了多少次,工作组想了多少办法,和全行业进行了多少次互动,付出了多少的思量和日夜,笔者虽不知,但不难想象其中的艰辛复杂。然而众志成城,取得了成功。

      在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以“民航精神”为主题词,检索出403条信息,其中373条是2016年1月永暑礁试飞成功后的信息,可见整个“十三五”时期,对当代民航精神的宣传贯彻是多么的从严从紧。然而这么多次要求,直属单位之外航空运营主体的呼应和反馈却十分有限,值得我们深思!

      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需要形成全体国人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情感认同。同理,实现全方位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没有在行业内占据主流、全体民航人情感认同和积极践行的行业精神,各项事业也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即使成功也可能是无本之末,不能行稳致远。

      弘扬当代民航精神,航空运输生产企业刻不容缓!(作者:卢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