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临空经济区如何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实现“共振”

    刘逸飞 编 辑:陈虹莹 2021-11-02 13:54:00

    摘要: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中国已经是一条再也无法“隐藏”自己实力的巨龙,中国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世强权心心念念的“威胁”,这成为双循环理论提出的大背景。美国执迷于单边保护主义的政策,要与中国“脱钩”,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在高科技产业链领域对中国“断供”,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由于国际循环不畅,中国的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双循环理论以扩大内需,依托内需为重点,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安全战略。但这并不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战略,恰恰相反,双循环的战略需要我们以更加主动和更加开放性的态度去拥抱世界,打通自己的国际循环通路。而机场所在临空经济区将能在内外交流,高科技要素引入等方面为中国双循环战略的落地做出独有的贡献。本文试图在传统的临空经济理论基础上,探寻将临空经济区与当前国内正在展开试点的自由贸易区结合起来,将临空自贸区打造成联通内外,要素聚集的“节点”,从而完善国内的供给产业链,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贡献。

      一、双循环战略产生的现实背景

      (一)国际经济形势的演变、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中美经济竞争属性加强

      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世界经济高速融合,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进入3.0时代。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新技术和巨大的海外市场。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世界GDP比重的1/5。

     

      图1-1 1996-2019年中美GDP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中国GDP仅是美国GDP的1/10,通过30多年的发展,中美之间的GDP差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由1996年的19.3%,降低到了2020年的7.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由1996年的33.6%,增加到了2020年的54.5%。产业结构的演变凸显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变迁过程,中国已经是一个产业链齐备的工业化的国家。

     

      图1-2  1996-2020年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统计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前瞻性战略的提出,我国在5G、超级计算机、高铁、航天、核电站等高科技领域慢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上,我国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与欧美日等国家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开始减弱,相互之间的竞争属性开始增强。

      (二)美国的反应

      美国一直秉持霸权主义思维,信奉“修昔底德”理念,对可能威胁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新兴国家一向持警惕态度。在历史上,美国在冷战中通过一系列外交、经济和军事合作肢解苏联,最终成功促成苏联解体。时至今日,美国还在想方设法试图进一步肢解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现身为美国盟友的日本经济势头有超越美国的趋势,而美国自身深陷巨额贸易赤字之中,美国不管不顾,强制要求通过《广场协定》,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催生埋下了隐患。而美国的对欧战略也是如此,防止一个真正一体化的强大欧盟出现,防范欧元,在欧盟内部进行分化一直是美国长期执行的战略,时至今日,在美国长期的主导与操控下,欧洲几乎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少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拉拢甚至胁迫下,不得不选边站,欧洲诸国面对美国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自主权。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占比的提高,尤其是我国进一步向高端产业前沿冲锋,包括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的开展,中国积极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倡导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服务能力和新的生态体系。中国高铁体系日益完善,华为强势崛起,中国互联网企业跨过大洋,Tik Tok入侵硅谷腹地。美国感受到了中国产业进步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的冲击。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并没有从自己内部思考去引导良性竞争,依然是采用历史上熟悉的战略:遏制战略。美国在近几年推出了诸如引导产业结构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发动贸易战,推动TPP,打压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等方式试图遏制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的应对举措

      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策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挑战,推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战略,同时对外战略比以往更具主动性。推出了诸如人民币国际化,设立亚投行,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对外发展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外交官罕见的爆发了“公开交锋”,有媒体评论“3月18日会议开场时中方的表现,可被称为载入中国外交史的一天”。

      2021年3月18日,由于美方在高层战略对话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无端指责中方关于网络攻击、新疆、香港和台湾问题。接下来在美方等待翻译间隙,杨洁篪以中文发表了15分钟的讲话,猛烈抨击美国混乱的民主和对少数族裔的恶劣行为,还批评了美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随后王毅也发表了近4分钟的讲话。

      中国外交官的强势表现,底气即源于中国在双循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美国已无多少遏制中国经济的“盘外招”了。

      (四)双循环战略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等理论对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都有很大启发。

      基于以上理论,习主席结合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双循环”概念:“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需求才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至此,我国把经济增长的重点导向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二、双循环背景下航空产业如何实现与“双循环”的“共振”

      (一)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的深层次需要

      “内循环”其实是一种被动的经济安全战略,在以往的开放经济环境下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而这种“收缩”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供给形成了一定威胁:

      1.粮食安全

      2.能源命脉

      3.高科技

      在传统的振兴内需的基础上,我国需要确保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供给上尽可能不受制于人,“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以最可控的形式保证供给。因此,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下,我国既要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通过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更加开放的去对接我们所需的外部资源。而机场凭借其特有的连通性、迅捷性和安全性,天然形成了客流、物流信息等外部资源的聚集地,也使得其周围形成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因此临空经济区需要更加的开放,以吸引我们所需的产业与资源。

      (二)航空产业的传统发展思路:“临空经济区”(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要素逐渐突破地域限制,产品、人员在世界范围快速流动,航空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机场在满足运输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地吸引经济要素,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呈现集聚态势,形成了依赖机场发展经济模式,“临空经济”,促进了区域发展。各地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临空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重要性,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临空经济的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已规划临空经济区87个,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4个。

      (三)临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临空经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概念、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将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临空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而高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公司、现代物流企业、现代农业等占比较低。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转型。

      2.缺乏金融支持,融资渠道不足。大多数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中,财政拨款与地方税收统筹构成了主要的资金来源。缺乏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有待于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3.临空经济区定位不准确,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临空经济区在我国各地快速发展,但是很多临空经济区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缺少准确的定位以及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大多沦落为普通经济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没能发挥临空经济特性。

      三、临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联动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主权国家内部的一小块区域,进入该区域的货物被视为处于关境之外,免于征收关税,即“境内关外”的概念。自2013年8月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我国又分批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自贸区的建设,国内很多地区通过将自贸区与已有的临空经济区进行叠加,来促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地区发展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航空运输”为核心,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临空经济方面的实证研究大多用航空运输旅客吞吐量、货运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等指标来衡量临空经济发展水平。借鉴前人的相关做法,本文选择用机场的年工作量来衡量临空经济发展指标,计算公式为:临空经济区工作量=机场旅客吞吐量*1+货邮吞吐量*0.1。

     

      图3-1  2013-2019年临空经济区工作量增加值对比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西安、郑州、成都、武汉这些城市在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后,通过临空经济区与自贸区的协同发展以及政策叠加等优势,临空经济区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没有采用“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的兰州临空经济区。

      综合分析以上几个地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通过“自贸区+临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一)以完整的产业链条形式支撑临空经济发展

      自贸区的建设将使得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一方面,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速度,促进园区迭代,做大做强区域内的临空产业。以陕西自贸试验区为例,自贸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一般都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临空经济区域的叠加,比较适合于重点发展航空总部经济、跨境电商、保税物流航空维修、文化贸易、旅游会展等产业。同时,自贸区的成立还有利于扶持本土航空公司发展空港物流,陕西还依托临空自贸区立足于建立开放大通道,希望将陕西打造成国家的航空运输枢纽;另一方面,自贸区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产业链的完善方面。自贸试验区在技术引进、信息获取、人才资金引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对临空经济能够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形成航空电商物流、航空服务业、国际飞机制造和维修、临空现代工业及农业等产业集聚群

      (二)更完善的金融手段

      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利于为临空经济区引入更多的金融服务功能。

      1.自贸区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主体,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2.自贸区有利于吸引金融货币政策对其的倾斜,一般金融政策会作为自贸区的配套政策,以帮助区域内实体企业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实力。

      3.自贸区可以推广更有针对性的与临空经济相关的金融服务,自贸区能吸引各类外资银行,更好的提供包含进出口贸易结算、商业保理类的综合性服务,也能更好的扩大国际航运中的信用险与责任险业务,降低临空企业获得政策性融资的标准,引进各类国际化的中介机构。

       (三)以自贸区建设倒逼政府改革

      高度开放的自贸区,势必会倒逼政府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政府效率。

      1.“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陕西自贸区为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在贸易监管方式上进行了变革,对区内的飞机进出口业务进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临空企业可进行自主报税、自助通关。

      2.在金融机制上,自贸区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简化外汇收支等方面,自贸区的政策都能先行一步,使得自贸试验区的跨境投融资与贸易都更为便利,临空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3.综合政务环境更为优化,陕西自贸去试验推广了税收服务缴纳方式多元化、网络化机制,并建立了区内企业信用评价系统,简化证照,实现“多证合一”,优化区内营商环境。

      四、国内临空型自由贸易区发展展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能够为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生产要素。同时,不难发现通过将自贸区与已有的临空经济区进行叠加,能够促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仅有上海、福建、河南、陕西等为数不多的城市专门将临空经济发展片区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议具备条件的城市,能够采用“自贸区+临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来促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综合国内外的临空自贸区的发展建设规律,建议在国内开展临空型自贸区建设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优化先行:自贸区作为试验区,不少制度需要先试先行,其中以优化政府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需要推出各类创新型的措施:比如税率改革、外汇服务,比如信息化通关、新的法律与金融服务体系等。

      2.逐步集聚,强化激励:以机场和临空经济为核心,形成与自贸区的良性互动。

      (1)初期阶段,依托机场本身的航空运输进行业务拓展,重点发展商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做好配套,为自贸区向综合化园区演进打好配套基础;

      (2)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可以借鉴国外空港物流园的经验,建立综合性的平台,整合机场、企业家、投资人、物流公司等各类主体,形成聚合效应。

      3.要有“质”胜于“量”的理念。临空型自贸区宁可“小而美”,不求“大而全”。世界上现有的较为成熟的临空型自贸区基本上都聚焦于生产及服务功能,而生活与服务方面的配套基本依托当地城市。

      有鉴于此,在“双循环”发展模式下,国内临空自贸区在早期的建设重点在于完善制度与商业模式,通过以产聚链、产城融合的方式发展自贸区经济。(作者:刘逸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今年两会上的新语新论[J].理论导报,2020(05):51-53.

      [2]高兴亮.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郭冠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和实践[N].扬州大学学报,2021-1(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