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民航特色发展
2020年,对中国民航注定是不平凡之年。2021年,随着国内防疫情况的好转,中国民航国内市场迎来了加速复苏的势头,许多民航人士在看到现实希望的同时更看到了中国民航未来的乐观。其乐观的最大依据就是与美国比较,号称3亿人口的美国,人均乘机3次,而我国拥有14亿人口,按照美国民航发展模式,就算中国人均乘机1次的话,在国际民航市场暂时不能恢复的情况下,中国民航内循环仍将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潜力,中国民航市场巨大,前景无限广阔。这样的乐观预测使得许多民航企业面对疫情时候的作为有限,许多航司局限于在销售策略上不断的推出各种优惠和折扣的“某某飞”(这在疫情严重时期帮助航司快速积攒人气,恢复正常有积极作用),而从深层次思考民航未来发展,开辟新的民航发展(或航空出行产品)模式探索的努力不够。
当我们更多的等待和祈祷中国疫情一直维持好的防控形势,等待和盼望世界疫情防控形势早日柳暗花明的时候,如果世界疫情在短期内不能有明显的改变(按照专家预测可能延续到2025年),那面对“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航的发展之路,我们不仅将很难有亮眼的突破,更有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
因为,中国现实的交通发展和中国未来交通规划与美国的交通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综合交通发展方向下,我们简单的类比美国民航发展模式可行吗?
一、中美交通发展比较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简单的分析一下美国与中国在国内交通发展方面的差别。
1、美国的铁路客运在20世纪中期之前仍然发达。但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空运和高速公路系统的发达,铁路客运规模大幅缩小。
首先,1950年代之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州际高速公路。美国的公路网虽然以高速公路为主,但普通公路也十分发达。普通公路自1920年代开始发展。其中以66号公路最为著名。
其次,美国现在只有一些大都市之间有少数客运列车运行,幅员辽阔的国土之上只行驶着缓慢的普快列车,至今没有一条高速铁路。不光列车的速度慢,票价高昂,很多城市间还缺少直达列车,从东海岸至西海岸搭乘火车,常常要大费周折的在中途转车。对于短途旅行的游客来讲,在美国搭乘列车并不是明智之举。如:洛杉矶-西雅图:20小时,洛杉矶-旧金山:11小时,纽约-华盛顿:3小时,纽约-芝加哥:9小时
最后,美国也是世界屈指可数的空运大国,且飞机制造行业也十分发达。由于美国铁路的不发达,对于非自驾及往来较远城市的旅客来说,美国境内频繁的空中航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也是美国人均乘机率高的重要原因)。美国航空业竞争激烈,可选择的航空公司众多,航线覆盖十分广泛。几乎几分钟就有一班飞机往返于各主要城市。纽约、洛杉矶等国际化大都市都设有多个机场承接络绎不绝的旅客。
2、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2日发布《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显示:
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5万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到50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万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2520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民用航空颁证运输机场238个;全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互联互通程度明显加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总长度(单程)4085.9万公里,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另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显示,截止2020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4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了3.7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项目计划的通知》。在2021年度92项新开项目中,今年计划开展京沪磁悬浮高速铁路工程研究。
由于中美两国在国内交通发展中的主攻方向完全不同,我们就不能简单的套用美国民航的发展模式类推中国民航未来的发展。
二、国内交通发展现状
“行”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民生工程,是体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服务行业。在人们选择交通出行的时候,人们最看重的是交通工具的安全感、便捷性和舒适性。
首先,说说旅客出行的安全感,旅客需要的是在事实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感,这种感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是心理学的概念。如果我们忽略这种心理感受,旨在盲目的提升事实上的安全性,有时候“用力过猛”、宣传不当会让旅客心理上紧张,误认为我们的出行不安全。客观上,由于高铁在地面奔跑的缘故,对于普遍具有不同性质“恐高”心理的旅客而言,在旅客心目上,高铁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踏实、安全的感觉。
其次,谈谈旅客出行的便捷性。高铁从出生那天起,就打破了“绿皮火车”慢悠悠的形象。快,是人们对高铁的普遍认识,同时,磁悬浮列车尽管还没有正式问世,但它的更快已经深入人们心中。高铁时速提升带来的旅客出行的快捷,以及旅客从市区到达市区里高铁站的便捷,旅客在高铁站内的通行流程精短而带来的乘车快捷等(通常旅客提前20分钟到达高铁站)让旅客出行省去了许多时间。
最后,聊聊旅客体验的舒适性。前两天,还有民航领导对我说:尽管高铁发展很快,但高铁出行没有我们民航飞机出行舒适,所以,民航高端客户不会去乘坐高铁。对此我只有“笑而不语”。说到舒适性,我想主要考虑两段,一是在航站楼和高铁站的体验,二是在客舱和高铁车厢的感受。
目前,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站的建设也在升级改造,许多高铁站都拥有了高大上的建筑结构和设施设备,越来越宜人的高铁站环境和越来越方便的品牌商业的入驻,这些既能解决出行旅客基本的购物和生活需求,又能够让旅客在短暂的等候过程中不至于太无聊,无纸化、刷脸过检、不需要打开行李的液体等检查手段运用,在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旅客出行的美好体验。
在车厢里,宽敞的高铁座间距解放了旅客在客舱里“憋屈”的双腿,弥补了客舱旅客移动性差的局限,给予了旅客更方便的自由活动空间。同时高铁餐食的自主选择性给了出行旅客更多的尊重,高铁车厢卫生间的宽敞豪华性也让旅客有了更舒适的体验。
三、中国民航发展思考
由于高铁在影响旅客出行的安全感、便捷性和舒适性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在民航航班与高铁重叠的线路上,选择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了许多旅客的首选,如京沪高铁每年营收几百个亿,全线客座率已经达到81.6%。中国高速发展的高铁网络不但改变着旅客的出行选择,也必将深刻影响民航国内市场的发展模式,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内循环的旅客出行选择?我们又该怎样应对高铁发展带给民航的挑战?
第一、加强安全宣传,提升民航旅客出行的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安全是民航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民航企业效率的保证,是民航发展的前提,“没有了安全,民航就没有了一切”。同时,习总书记也强调民航“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是摆在每一个民航人面前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旅客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必定是带给其安全感的,但同时又是快捷的,更是能满足舒适体验的。因此,如何在事实安全(或可控风险)的基础上满足旅客对交通出行安全感的期待,也是行业安全管理和宣传必须重视的问题。加强安全宣传,营造外松内紧(克服外紧内紧来显示我们对安全的高度重视的行为习惯)的民航安全氛围,是提升旅客出行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第二、再造旅客航站楼流程,提高旅客出行的便捷性
当许多航站楼不断追求“高大上”的环境,不断设置各种“新特异”的体验项目的时候,当我们的航站楼越来越像综合商业体、博物馆、植物园和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模型的时候,我们旅客登机和到达的流程也随着这些变化而越来越漫长,因此而导致航站楼对外发布或对旅客要求的舱门截舱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到45分钟,旅客出行的便捷性在庞大的航站楼体系中被彻底消耗殆尽。出行的旅客在面对同一线路的高铁和民航时,民航作为位移的交通工具的特性将逐渐失去对旅客的吸引力(特别是对时间和便捷要求比较高的商务旅客),也就是失去市场竞争力。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有旅客的民航才能赚钱,有钱赚的行业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再造航站楼旅客出行流程,提升旅客出行便捷性,缩短旅客在航站楼内滞留时间,不仅是满足旅客出行的需求,更是机场管理节约增效的重要手段。再造航站楼旅客出行流程,最重要的举措是将航站楼的布局回归旅客出行功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强化在旅客出行功能性基础上的体验感提升,而非设置过多为体验而体验的项目,以避免造成旅客登机以及到达行走路程过长,航站楼的空间浪费、设施设备以及人员成本增加。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同样民航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当世界民航出现之前,谁也不知道民航航站楼是这样的流程,当民航发展到未来,谁可以保证民航航站楼必须是这样的流程?一切管理制度、生产流程和服务产品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旅客出行的变化而改革创新的。高铁颠覆了传统绿皮火车的管理和流程,高铁赢得了旅客;同样的,民航航站楼的流程需要再造,民航才能够留住旅客。再造旅客出行流程,从根本上打破旅客购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等传统的流程,未来旅客的出行也许没有值机(直接售票售座?),也许行李托运与安检环节合二为一(智慧设备运用下的智慧机场?),也许不需要对号入座的一人一座(空中巴士的快捷性:坐满就飞?)等等。
探索新的航空出行模式,改造传统的“购票-值机-托运行李-安检-登机”模式,再造航站楼出行流程,需要我们各机场或航司找准自己的定位,锁定目标旅客,以旅客的需求为导向再造流程,实现旅客出行的“安全、便捷、舒适”要求,满足旅客的美好出行需要,提升民航服务质量。
第三、 重设客舱服务,提升旅客在飞行途中的舒适性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对民航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旅客出行不仅仅是安全的位移,不仅仅是快捷的位移,更是需要有舒适体验的位移。为了满足旅客美好出行的需要,各大航司在餐食、机上娱乐、以及服务语言和节日氛围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可是旅客的赞誉却很难同步。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客户需要之窗理论,我们只有在提供了客户想得到的东西的时候,客户才会由衷的发出“好极了!”的赞叹。那么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旅客在客舱里面最想得到(或最想获得更好的体验的)的是什么呢?对照高铁复兴号在车厢里面下的功夫,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得到答案。舒适的位移最需要解决的是长途座椅的舒适性,身体的可伸展性,空间的可移动性,然后才是其他。这样一个极其简单而小小的需求,在民航客舱却几十年不能改变,为了多两排座位销售而降低旅客的舒适性,结果是没有舒适性的产品只能“打折”,高端高收益的旅客就被这样低劣的出行体验拱手相送。
如果只是想多挣钱而忽略旅客感受,那企业将难以生存;如果以满足旅客需求为出发点所作的一切努力,最终一定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所以提升旅客出行的舒适性不仅是服务的需要,更是企业赢得忠诚旅客,获得高额利润的保障。
第四、打破交通模式界限,提供旅客一票到底的“门到门”服务,行李的“一托到底”服务
“站在民航想民航,到处都是墙;跳出民航思民航,无处不暖阳”。民航局在2020年号召全行业要:提高站位、抓住重点、瞄准主业 疫情防控常抓不懈 。提高站位,不仅是政治要求,更是抓好民航工作,解决每一个困扰民航企业发展问题的视角要求。
当我们提高站位,跳出民航来思考民航的发展,我们发现“大道相通”,我们的服务产品才能够从根上解决旅客出行需求。跳出民航看旅客出行,我们可以打破交通模式界限,开发以民航为主导的旅客出行综合交通服务产品,设计旅客出行所有交通工具“无缝”衔接,从旅客购票到目的地等环节,真正实现旅客的“一票到底”(一张机票涵盖旅客出行的所有交通工具)全流程服务,行李跨交通工具的“一托到底”(行李跨交通方式的直挂服务),满足旅客“懒”出行的需要,实现旅客“门到门”的全流程服务,这样的便捷和舒适服务解决了旅客(特别是有高质量体验要求的旅客)心中最大的麻烦。
竞争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实现共存共荣,一起发展,这是企业竞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中国民航与高铁的比较优势分析,不是片面的强调竞争,而是希望民航人从更高的站位来理解国家综合交通发展体系,从竞合的角度来设计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高品质位移产品,在服务于广大旅客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从而实现中国民航的高质量发展。
我忧故我在,我思故我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我们把世界民航(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中国民航面临的国情相结合,就能够开辟出中国民航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民航网 智库专家陈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