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航高质量发展视角的民航院校创新路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底,《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正式颁布。推动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摆在新时代民航人面前的艰巨任务,更是能如期建成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对这一党和国家赋予当代民航人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作为培养民航强国建设者和实践者摇篮的民航院校理应勇于担责、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冯正霖局长指出:民航科教单位一定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那么民航院校如何“补短板、强弱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为民航强国建设多培养人才、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亟需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民航高质量发展对人才质量培养提出更高目标
民航院校发展与行业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民航业发展方向无疑就是民航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创新指向。新时代建设民航强国的本质就是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为此2019年4月,民航局印发《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试行)》,在为行业发展提供目标指引的同时,更为民航院校指明了推动“产学研用”的方向。“人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民航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应该先于全行业,民航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并作用于民航发展质量水平。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遵循和对标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对民航院校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定作用的发挥。
1.高质量发展提出是民航发展的必然结果
回顾新中国民航发展史,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尤其是近年来,全国运输航空实现持续安全飞行112个月、8068万小时的新安全纪录。2019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在执行航班高达461.11万班次的情况下,平均航班正常率高达81.65%;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93.2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59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38.14万吨;通用航空完成飞行106.5万小时,同比增长13.6%。诚然,这些斐然发展成绩的取得非常可喜,但这不是民航发展的终点,而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新起点,尤其在“互联网+”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客观上赋予了民航人全新使命和更高目标,也恰恰在这时,民航局高瞻远瞩提出了民航未来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互联网+”浪潮推动民航业新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社会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整个社会裂变、社会重新分工、创新。由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式变化,行业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企业之间的界限被淡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行业跨界,产品多样,社会分工重构,新型企业不断产生,新型产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创新为前提,创新引领整个社会与各行各业的聚变。民航这近年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民航业不断被运用,无纸化登机、人脸识别、自助行李托运、机器人问讯等等,推动民航向高质量方向持续迈进。
旺盛的社会需求与保障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需要民航高质量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出行需求与日俱增,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超过1次。同时,人民群众对民航服务的种类、范围、能力、水平和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不平衡问题越发突出,加上国际航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外因素导致民航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便捷与服务体验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民航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即:构建安全高效、通畅便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航空服务体系,来提升旅客的服务体验。一定程度上是历史赋予民航未来发展的使命。
2.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民航发展应然目标
民航高质量发展对民航提质增效无疑对民航院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民航院校是民航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认真解读和读懂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理应是民航院校的必修课,只有清晰认识与充分理解民航高质量发展要求,才能更加明确自身办学方向与创新角度。笔者认为:认知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义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其一,高度。纵观民航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民航高质量发展提出与已往就民航而谈民航发展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它从未有过的高度来认识自身发展,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不单纯是民航自身发展,而是站在国家战略产业层面谋划实现民航强国的高度。其次,民航业要全方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着力增强国际民航规则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创新引领力,重点推进航空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从多领域民航强国向全方位民航强国的跨越。
其二,深度。民航高质量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有着科学的实施框架,深入到民航业机体,它的基础指标体系指标有安全、保障、服务、规模、效率、效益共六项;它的特征指标体系指标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五项。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研究内容,对航空公司和机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描述非常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航空公司要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瞄准全球同业标杆,争创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机场要着力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特征的“四型”机场体系;空管要努力建设 “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现代化空管体系。
其三,广度。从时间维度看,民航高质量发展目标达成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既近又远、既难又可实现”的奋斗过程。在时间段上明确三个阶段,即:2020年,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2035年,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至本世纪中叶,实现从多领域民航强国向全方位民航强国的跨越。从民航业面上看,民航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安全底线牢、运行效率高、服务品质好、经济效益佳、发展后劲足等等。
二、民航院校在保障民航强国方面的现存问题
随着民航业被公众所了解和熟知,进入民航行业企业工作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理想和愿望。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近几年,国内各层次院校兴办民航特色专业蔚然成风。以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为代表的民航直属院校成为我国民航特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方向标。民航院校因为历史原因和主导定位而呈现差异化发展,办学层次和专业侧重迥异。但在同样步入民航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如何更好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客观审视自身不足,靶向施策地补短板、强弱项。
1.欠缺“拥抱科技、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的能力
从行政管理划分,民航直属院校均属于部属高校,由民航局直管,“人财物”纳入民航局统管。与其他省属、市属高校对比,相对小众的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民航直属院校与教育系统、省市地方的联系。特别是在重视教育的省份,民航院校的外部资源获得性显著不足,与地方其它院校的校际交流和互学互鉴明显缺乏。对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响应的敏感性和敏锐性相对欠缺,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还占据主流。在保障建设民航强国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民航+”等新兴亟需跨界专业开设严重不足,很难满足航空公司“数字化升级”和机场“四型化发展”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直接导致民航业优质新兴工作岗位被非民航专业人才获得,产生了民航专业人才的供求失衡越发严重、学用脱节。笔者认为:积极拥抱最新科技,立足民航业大胆创新学科设置和专业建设,积极落实民航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善于对接地方、服务地方,用足行业和地方的“双重”优势资源,实现民航院校高质量发展,为其它各层次民航院校做好示范,更好地发挥“领头羊”作用。
2.普遍存在“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建设”的误区
纵观民航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现行建设民航特色专业的模式上存在误区:领导开会定调--示范院校调研--参照培养方案--复制课程体系--采购硬件设备--建立实训基地。众多民航特殊专业往往都“师出同门”,重复建设。出于“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惯性思维,“师傅”只给“学生”展示“看得到、摸得着”的内容,真正的精髓要义绝不外传。这种“一窝蜂”、“同质化”、“单一化”的重“硬件”轻“软件”的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民航院校向行业输送民航高质量发展亟需的特色人才的能力。另外,民航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滞后,使用VR、AI、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平台开展教学的能力不足。笔者认为:民航院校高质量发展切勿“闭门造车”,更不能“人云亦云”。教材内容要紧贴现场化,教学手段智能化,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民航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好行业资源优势,走出校园、深入行业,积极与航空公司、机场、保障公司、行业协会等开展“政企协校”合作。聚焦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找准建设民航强国亟需新型人才需求,善于协同多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办行业亟需、软硬兼顾的新专业,输出新时代民航特色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轻视民航特色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养成
民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路径的独特性。目前民航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乏行业特色,引发了航空公司和机场等民航企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去专业化”苗头。新中国民航之所以能取得大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历史上第一无比接近建成民航强国的目标,其深层次原因应归结于新中国民航人所兼具的特色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可以高度概括和总结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笔者认为:教育以德为先。民航院校必须大张旗鼓地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突出抓好民航特色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养成工作,进校园、进课堂、进思想。让民航院校的在校生从认知到认同展现,从理解到行为习惯上具有民航特有的行业气质。
三、民航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方法和配套措施
正是因为清晰看到了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之所在,才为实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和引领民航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规划提供了依据。综合行业需求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为导向,对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民航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具体如下:
1.坚持以服务民航强国为导向的创新发展思路
院校发展质量关键看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核心在专业建设质量,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数量和用人单位满意程度。民航院校的行业特色极为鲜明,要实现为民航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亟需民航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新办和升级民航特色专业必须紧紧依托行业、立足行业。诚然,现阶段我国民航院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还缺乏深入和细致了解新时代民航发展动态的动力和渠道,但是这一高质量发展思路绝对不能动摇。特别是各民航直属院校民航特色专业带头人要多走出校园、走进民航,要接地气。探索建立民航院校教授和副教授定期到民航新型岗位一线轮岗制度,提升专业教师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能力和交流常态化,定时与及时修改教学内容,尽可能使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笔者建议:以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作为平台多组织民航直属和非直属院校的领导和老师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促民航特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创新。
2.突出当代民航精神养成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行业企业对民航特色专业学生需要熟知民航工作性质和极具岗位认同感方面的更为关注,和对在岗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实施新方案,能快速适应新岗位、新流程的能力切实需要。民航院校高质量发展应与时俱进,果断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现有的民航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变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岗位认知和了解。笔者提出基于民航行业标准针对民航特色具体工作岗位重新梳理民航专业课程的思路,清晰界定院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专业知识范围,减少民航专业课程的重复性(难度)和学时。增加提升在校生在当代民航精神养成和再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课程。军事化管理、穿制服教学、专业化训练、民航岗位实践、职业精神培养等均是有效方法。 3.基于第三方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和新办专业
科学的院校评估是促进院校发展有力的引擎。院校办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由院校自身来担任评价主体,而应该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更加客观地教学评价,这也是国外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笔者建议:以积极响应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1+X”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为抓手,以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为平台,力邀来自行业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专家、院校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主体,通过引入民航特有岗位“1+X”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手段,运用发布我国民航院校高质量建设蓝皮书的形式,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地推动民航院校的民航特色专业改革升级和新办精准,积极促进和大幅提升民航院校专业建设质量,共同增强民航特色专业毕业生建设新时代民航强国的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因为民航院校需要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聚焦全面提升和竭力保障建设民航强国对民航特色专业人才需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路径是“打破陈规、创新发展”。民航院校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唇齿相依,各院校应该更具紧迫感与使命感,用创新思维有条不紊地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赶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建设民航强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顾胜勤、綦琦、李晓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