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司赢得第一桶“碳收益”: 基于机票碳标识的民航旅客碳普惠
摘要
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民航总局也提出了响应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近期,国家市监总局提出了在2025年建立全面碳标识制度的要求,建立机票碳标识体系刻不容缓,更为重要的是,机票碳标识为航空旅客碳普惠创造经济价值提供了依据。最近上海市发布的个人碳普惠管理办法,为基于机票碳标识的旅客碳普惠模式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航司能从减碳中获得切实收益。从而促进SAF的推广使用,更好的在全行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一、国家双碳政策与民航双碳目标的挑战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国家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确立了到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这一战略性决策,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角色,也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力求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民航业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其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尤为关键。民航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设定的全球航空业到2050年实现碳排放量净零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则是与国家双碳战略相一致的自身发展目标。为此,民航业积极响应,通过提高能效、优化航线、发展绿色机场、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多方面措施,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可喜的是民航在追求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已有积极进展。《“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措施,不仅着眼于当前的改善,也为长远的绿色发展铺设了道路。规划中特别提到,要通过提高航空公司的能效、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推动绿色机场建设、发展新型航空运输模式等,以减少碳排放,实现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使用,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碳减排。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中国民航业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当前,航空公司对双碳政策的认识多停留在完成政策要求的层面,对双碳带来的经济价值和商业模式转变的认识不足。此外,虽然疫情给航空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为行业提供了转型的窗口期。航空公司可以利用这一时期通过更新机队、提高燃油效率、淘汰老旧飞机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并在复苏过程中加强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长期而言,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和推广将是实现零碳飞行的关键。但是目前,SAF的成本较高且供应有限,尽管相比化石燃料能够减少高达70%至100%的碳排放,其推广仍处于早期阶段。
未来,民航业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或需将双碳政策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鼓励航空公司超前布局,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通过双碳工具优化客户体验上进行探索。基于机票碳标识的民航旅客碳普惠体系,或能为航司带来一条积少成多的碳资产收益新路径。
二、2025年建立双碳认证制度体系,机票碳标识迫在眉睫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涉及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认证制度体系的目标。在实物和服务产品层面,将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统一制定认证目录、实施规则和标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
对于民航业而言,这意味着机票碳标识制度的建立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票碳标识将记录每一次航班服务的碳排放量,通常由以下排放数据构成:
范围一:直接排放(Scope 1):
飞机燃料消耗: 这是机票碳足迹中最大的部分,包括飞机在一次航班中燃烧燃料产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
范围二:间接排放(Scope 2):
航空公司设施能源使用: 包括航空公司办公楼、机库、机场设施等使用的电力和热能。
范围三:其他间接排放(Scope 3):
飞机制造和维护: 飞机的生产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机上服务: 包括餐饮服务、废物处理、洗涤布草等服务的碳排放。
机场运营: 包括旅客使用的机场设施和服务,如候机楼、交通工具、地勤服务等。
旅客交通: 旅客前往和离开机场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排放。
货物运输: 飞机上运输的货物的生命周期排放。
员工通勤: 航空公司员工上下班的交通排放。
为了准确计算一张机票的碳标签数据,航空公司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相关的排放数据,并采用标准化的计算方法。比如,具体到平均到个人的燃油消耗,由于不同航班上座率的差异,需要制定行业规范和计算方法,以确保排放量被公平合理地标识到机票上。除此以外,具体那些排放数据需要被纳入机票碳标签标识范围等问题,都需要全行业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配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制定。
随着2025年碳标识认证体系的建立,机票碳标识制度的推行将成为民航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表面上看,机票碳标签的基本职能是让乘机人明确的知晓本次消费的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航班。但实际上,碳标签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简单 迫在眉睫)
三、基于机票碳标识的碳普惠可成为航司和旅客双赢的商业闭环
碳普惠是双碳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其相关政策落实到个人的实现路径。10月7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考虑到上海在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本管理办法大有在全国推广之前先行试水的意味。在民航领域建立的机票碳标识体系,能给为航司通过旅客碳普惠创造经济价值提供切实依据。
个人碳普惠账户的作用
个人碳普惠账户是碳普惠体系的基础,它为每个人的低碳行为提供了量化和奖励。每个人通过生活中的选择,如乘坐公共交通、减少能源消耗等,都可以在个人账户中积累碳积分。《管理办法》第二条对碳普惠给出了定义:“是指针对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绿色出行、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减碳行为,基于本市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个人碳普惠账户作为记录碳积分的工具,正是碳普惠定义中所提倡的商业激励的具体实现形式。
民航旅客碳普惠
民航旅客碳普惠是指将民航旅客的出行与碳排放量关联,通过认证后的机票碳标识,鼓励旅客选择低碳排放航班。在实施过程中,需制定相应的碳积分制度:旅客通过选择低碳航班积累碳积分,可兑换各种奖励,如航空里程、酒店积分等,从而激励更多人参与低碳行动。通过碳积分制度,航司可增强旅客粘性,提高企业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旅客个人碳积分将成为构成航司碳资产的涓涓细流。
个人碳普惠方法学开发
为了使旅客通过购买低碳机票能够获得有效的碳积分,需要开发相应的“民航旅客碳普惠方法学”。在双碳领域,"方法学"(Methodology)是指用于量化、监测、报告和验证(MRV)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效果的一套规则、程序和指导原则。方法学通过比较基准情况下航班的排放量和低碳航班排放量的数据(由机票碳标识认证提供),来确认每一个旅客选择低碳航班出行实际获得的减排量。简而言之,开发、备案“民航旅客碳普惠方法学”是民航旅客获得碳普惠积分的必备条件与计算标准,这一点在《管理办法》第五条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航空公司碳积分的转移与利用
依据备案后的方法学,选择低碳航班进行出行可获得“市减污降碳中心”签发的减排量,并可转化为碳积分,然后依据这些积分向航司兑换商品和服务等权益。航司作为碳普惠权益主体,在这些积分通过兑换汇总后,转化为属于航司的场景减排量(碳资产),即可在上海环交所碳市场进行出售。虽然单张机票、单个旅客所得的碳积分价值有限,但考虑到航司庞大的客运量,累计所得的碳资产数量将相当客观。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降低碳排放成为必须的行业管理要求,那么汇集旅客的碳资产变现能就能成为碳市场对航司的补贴。航司通过交易碳交易所得的收入,反过来可用于对民航旅客的补贴,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主要碳资产成交价格持续上涨,随着近期钢铁、水泥等行业被强制纳入碳市场,预计在未来碳资产价格将持续上涨,那么越是能提前开始累计碳资产,就越能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推广
民航旅客在接收到碳积分的实质福利后,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航班,这将更进一步促进航司主动降低航班的碳排放,在碳资产价格日益上涨的情况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推广或因此更进一步。碳普惠制度应当成为推动社会整体向低碳转型的动力。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结语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双碳目标不仅彰显了国家责任,更为各行各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民航业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其碳减排工作自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机票碳标识作为创新的减排工具,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明确的低碳选择,而且通过个人碳普惠账户和碳积分转移的机制,形成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整个社会的碳减排参与链。
后注:
CEA(中国认证排放减量):
CEA是指在中国国家碳交易体系内,通过项目减排所获得的、经过国家认证的排放减量。
这些减排量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减排项目(如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效提升项目等)获得的。
CEA通常用于国家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购买CEA来满足其减排义务或达到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
CCER(中国自愿减排交易):
CCER是指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上交易的碳减排量,这些减排量不是通过国家强制的碳交易体系产生的,而是企业、组织或个人自愿减排的结果。CCER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项目、使用清洁能源等。企业可以购买CCER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或者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可以作为绿色品牌建设的一部分。(作者:顾晏 顾胜勤)(编辑:许浩存 校对:李佳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