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背景下“非遗+”机场人文空间建设路径探析
雄浑豪迈的潮汕英歌舞、繁华浪漫的泉州簪花、奇幻热闹的长乐游神,龙年春节期间,非遗活动的爆火让我们在线上线下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非遗+”也通过各种形式点亮了一张张城市名片,在此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机场作为航空旅客到达目的地的第一站,具有客流量大、停留时间集中、首因效应显著等优势,是凸显城市特色、展示当地文化魅力的绝佳载体,为非遗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提供了场景空间。在人文机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上,满足旅客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实现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提升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人文机场建设新的命题。
现阶段,大部分机场基础建设已成型,在设计建设及运营的初期,受当时技术的限制,非遗文化融入机场人文空间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当下,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与机场人文空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从多个维度解决机场非遗文化展示过程中安全效率与文化展示的冲突,开创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机场人文空间建设新路径,让繁忙的航空港成为绽放区域文化的新舞台。
一、 数字技术背景下探索非遗文化与机场人文空间的融合的意义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倡导在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两者的结合。机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区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传播本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是实现非遗展示、传承的重要载体。
(1)数字技术打破了非遗展示空间及传承方式的桎楛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跨越式的保护与传承,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对空间、形式的限制,使得机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多种室内空间成为非遗文化展示、传承的重要场地。通过数字影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等技术,可以让非遗技艺、表演艺术、口头传说等非遗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跨越时空限制,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理解非遗文化。数字媒体的应用使得非遗的传播形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交互式游戏开发、虚拟现实空间体验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非遗的学习和体验中来,提高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非遗项目得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传播与再现,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边界。在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空间格局有限的机场场景,在不改变原有格局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多元展示,丰富人文机场的内涵。
(2)非遗文化的融入有效提升机场服务质量与竞争力
为全面推动四型机场建设,民航局于2020年11月出台《人文机场建设指南》,明确人文机场建设要紧扣“人文关怀”和“文化彰显”两条主线,它强调机场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城市文化名片与人文交流的重要场所。《指南》颁布以来,国内大小机场积极探索如何将时代精神、行业文化及地域特色融入到机场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中注入文化艺术元素,实现旅客出行过程中的文化浸润和艺术陶冶,将机场打造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增进文化交流的平台。非遗与机场人文空间的结合,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加持,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展示形式,既可为机场注入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提升旅客候机体验,提高旅客满意度;又能通过高效传播手段,增强非遗文化的公众认知度与传播力,实现对传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续焕发非遗的生命力。同时,这种结合有助于加深旅客对机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提高机场和所在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 国内外非遗文化融入机场人文空间的现状
目前,世界各地的许多机场注重通过艺术、建筑、展览等形式展示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机场IP,其中不乏非遗内容。
(1)非遗文化在机场空间的应用实例
非遗文化在国内机场应用相对广泛,展现形式多样。例如,苏南硕放机场和浦东机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通过实物展示与技艺演示,使旅客在候机之余亲身体验江南非遗文化的魅力;天津滨海机场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基地”,展示天津本地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双流机场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端午赏非遗 文化传古韵”主题活动,通过舞龙武术表演、非遗产品展示等方式,让旅客在赶路中也能感受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魅力;大兴机场设立“国宝之窗”文化展示窗口,通过数字技术再现龙鳞装等非遗风采,为旅客带来古今交融的感官享受。
国外机场并未有明确机场与非遗融合的具体案例,非遗文化的融合形式更为综合和隐性,往往体现在机场的整体设计和服务中。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以其多元文化景观而闻名,非遗元素在其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装置以及新加坡文化相关的商业店铺等都有所体现;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曾多次举办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和文化体验活动,比如韩服试穿、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虽然没有专门针对非遗文化的展示项目,但其法式风情的设计和法国文化艺术的展示无处不在,间接体现了法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总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越来越多的机场意识到将非遗文化融入人文空间的价值,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其成为展示地区文化、提升旅客体验的重要载体。
(2)不可避免的安全效率与文化展示的冲突
尽管非遗文化的融入可以有效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机场竞争力,在实践中,非遗文化融入机场的过程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机场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要求严格,空间布局、人流控制等方面需考虑周全,如何在保证正常运行秩序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文化展示设施成为一个问题。安全高效的机场运作通常要求宽敞、通畅的公共空间,以便快速疏散人群和应对紧急情况。而非遗文化展示可能需要设立固定的或临时性的展览区域、体验区等,这可能导致人流拥堵,增加安全隐患,影响机场其他功能区如安检、登机口等的通行效率。另一方面,非遗展品的维护、观众互动体验的设置,既要避免影响机场运营安全,也要防止因展示方式不当导致非遗资源损坏或失真。在开放的文化展示环境中,旅客的行为难以完全预判,他们可能出于好奇或者参与互动而产生潜在的安全风险,如触碰珍贵展品或在体验过程中发生意外。非遗文化展示的日常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会占用一定的运营资源,也会增加机场管理的成本压力。另外还包括展示材质与消防安全、展示设施安全等。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通常需要在规划阶段就进行综合考量,采取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安全防护措施,以及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虚拟展示与实体展示相结合,既能保障机场运行安全效率,又能最大化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 数字技术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机场空间文化表达的路径
数字技术背景下,数字影像、VR、AR为非遗文化融入机场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非遗项目得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传播与再现,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和机场空间融合的形式和边界。
(1)静态展示路径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静态展示不再局限于实物陈列,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展板、触摸屏互动装置、AR、VR体验等手段,立体呈现非遗项目的制作流程、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故事。例如可以使用高清投影、LED大屏幕等多媒体技术,播放非遗项目的纪录片、3D动画、虚拟复原等内容,让旅客在候机过程中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创建触摸屏互动墙或者AR、VR体验区,旅客可通过佩戴VR头盔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历史故事以及文化内涵。利用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线上非遗文化数据库和展示平台,旅客可通过机场扫描二维码获取非遗项目的详细介绍和音频视频资料。开发机场专属的非遗文化导览小程序或APP,实现在线预约参观、虚拟游览和互动学习。结合机场商业区,开设非遗工艺体验店或销售点,引入数字技术辅助定制非遗产品,如数字化织造、3D打印等技术复制非遗艺术品,延长机场非遗文化在旅客记忆的停留时间,提高机场辅营收益。
(2)动态活动路径
除了静态化展示,数字技术在交互设计和叙事性上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进行空间叙事与氛围营造,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机场公共空间装饰,如光影秀、声光互动装置等,讲述地方历史文化故事,打造独具特色的机场文化环境。安装具有人脸识别、体感交互功能的智能互动装置,展示非遗技艺,如利用全息投影再现传统歌舞、戏剧表演、模拟非遗工艺品的制作流程。通过数字技术进行非遗IP的再创作与设计,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主题纪念品、文化创意产品,并在机场零售店设立专门的非遗商品售卖区。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如非遗大师现场教学、非遗产品设计大赛、国潮文创市集等,使非遗文化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通过以上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机场的文化品质,也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承,满足了旅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增强了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3)机场主要功能与非遗展示功能冲突的解决方案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从多个维度解决机场非遗文化展示过程中安全效率与文化展示的冲突。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非遗展示模块的植入,采用灵活、智能的展示系统,确保其不干扰机场核心业务的开展。例如利用VR技术创建非遗文化虚拟展厅,通过AR技术在机场公共区域放置交互式屏幕,旅客可用手机扫码体验或通过佩戴VR设备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浏览、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项目,避免实体展示带来的人员聚集和物品损耗问题,既节约空间又便于安全管理。同时,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优化客流引导,保证非遗展示区域在不影响机场整体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传播和参观。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展示区域的人流量,通过智能导航提示旅客避开人流密集区,确保安全疏散通道畅通。根据人流状况自动调整展示内容的播放频率和顺序,减轻热点区域的压力。实行线上预约制度,限定同一时间段内的参观人数,避免过度拥挤。同时,可根据航班时刻表调整非遗展示活动的时间安排,确保在非高峰时段进行线下活动。此外,将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化后存储于云端,开发线上非遗平台同步展示,旅客可在机场自助终端、手机APP等平台上随时查阅,无需实地参观即可了解非遗文化。还可利用机器人讲解员、智能感应灯箱等无人值守设备进行非遗展示,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又降低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与机场人文空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精准施策,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场景创新和内容赋能,我们不仅可以破解当前存在的痛点与难点,解决机场特别是中小型机场“千场一面”,地域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更可实现旅客出行过程中的文化浸润和艺术熏陶,进而探索打造机场品牌、构建消费新热点的路径,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人文机场建设和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